第七章、红五月诗会
我赶紧给秦叔道了声谢。秦叔的话让我感到非常激动,这是他第一次给我的公开表扬。
1990年春节过后,我去了文联一趟,在办公室,从文联汤主席手里拿到了刚刚印好的《界首文艺》。展开报纸,我习惯性地先看第四版,结果没有找到自己的文章,翻过报纸,才发现我的那篇《旧梦成真》居然刊载在头版头条,还配发了一张新街口的照片,这可真是意外的惊喜。
“别看了,柴进。”汤主席拍拍我的肩膀,“周三下午到文联来开会,有事情宣布。”
“啥事?”我有些茫然。
“好事,”汤主席乐呵呵地说,“来了你就知道了。”
那个会议是在市政府的小礼堂开的,济济一堂的文友,有近一半我不熟悉。借助熟悉的朋友介绍,我又认识了不少朋友。会议的议程很简单,由文联的汤主席回顾了去年的工作,介绍了复市一周年征文的收稿和评选情况,最后从三等奖逐步颁发奖品,同样让我没想到的是,一等奖居然是我的,获奖作品就是《旧梦成真》那篇散文。虽然我把稿子送去的时候没有标注征文投稿,但是这一篇写界首变化和对明天美好憧憬的抒情文章,显然是契合了评委们的心。我有些紧张地走上前,在众目睽睽之下和大家的掌声中,接过了一个红色的证书和一本厚厚的《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这个意外的奖项让我对写作更具信心。我开始更加热忱地读书、写作。在没有固定工作的状态下,我希望我能依靠写作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妻子对于我的热情也不泼冷水,只是适时提醒我:给慧宝洗了尿布再写吧。好吧,该做的,还要去做。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女儿一点点地大起来,听着她用稚嫩的声音喊着爸爸,嗯,这可是千金不换的幸福。
周末的下午,饭馆不忙的时候,妻子守着女儿,我则如往常一样去健民家换书。上次借的《艰难的选择》,我足足读了近一个月,理论性的著作,我需要慢慢消化和思索。虽然近期写了不少诗歌和散文,但是对我而言,还是更喜欢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有些不太巧的是,健民有事出去了。我就把书交还给健民的母亲,去报刊门市部看看《星星诗刊》到了没,却恰巧遇到健民也在买杂志。
“《家用电器》?”我疑惑地看着老友,“我真是不知道你还会修家电?”
“我不会修家电,”健民笑笑,翻开手里的新杂志,展示给我看,“我其实是为这个而买的。”
我接过杂志,注意到《家用电器》的那个页面上,是电子游戏攻关秘籍的专栏,用了一页多的篇幅,介绍有一些游戏和过关的技巧。
“原来还有这些,”我问道,“你咋知道的?”
“偶然翻到的,咱界首小地方,目前能看到的唯一介绍游戏的杂志就是这一本了。”健民从我手里把杂志拿过去,翻到最后一页,“看,这儿还有一些游戏卡的报价。知道价格,在咱本地买卡就不会被宰了。”
如此说来,还是挺实用的,不过,似乎界首也没有见过卖游戏卡的啊?也许以后会有吧。《星星诗刊》到了,我买了一本,跟健民分了手。到家的时候,涛哥在门口等我呢。
“明天是星期天,上午小叶文学社开红五月诗会,”涛哥说,“届时一道去吧。”
当然要去,对我这新手来说,认识更多的文友是好事情。
涛哥住在力行街,而据他说诗会的地点就在他家北面的房产局二楼。所以,当晚跟妻子请了假后,第二天吃了早饭就立即去了涛哥家。
到达涛哥家里,小小的房间里已经站了两个文友,晓博和朝阳,都是通过涛哥认识的诗歌爱好者。握手寒暄后,得知涛哥出去吃早餐了,也就找了一本书,一边翻,一边跟两位朋友随意聊。
跟随涛哥进入了文学圈,我忽然发现似乎每个文友都在写诗!后来知道,如秦叔等几位知名者都是诗人,没有人跟我讨论小说的话题。不过,经过那十天的磨练,对于诗歌我并无抵触,自己慢慢写下来的文字看起来还算满意。我准备了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感觉写得可以的习作就抄录在上面,只给自己看。
除了把较为满意的习作用方格稿纸抄一份送到市文联去,我实在是没有投稿的勇气和信心,虽然常买《诗刊》和《星星诗刊》。
涛哥回来的时候已经八点半了,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直接去了诗会现场。涛哥说诗会九点才开始,早去的话可以多认识一些文友。
认识涛哥的时候是界首文学最旺盛的季节,除了界首作家协会,民间还有两个大型文学社:小叶文学社和中原文学社,两个文学社的存在无形之中也把界首的文学爱好者划成了两个互有竞争的阵营。小叶文学社的领导团队比较抱把团结,据说十二个核心成员私下里拜了把子,社团成立后自费印了一张《小叶文学报》。中原文学社的核心人物凌风是个活跃人物,通过拉赞助出了两期《中原文学报》,涛哥跟他关系不错,但是似乎也就是这一个人主事,没有听说其他谁是文学社的负责者。顺便说一句,认识凌风后才知道他是写小小说的,在阜阳文联出版的《清颍》杂志发过短篇,然而那个时候我的兴趣完全在学习写诗上面了,对小小说反而兴趣不足。
诗会的会场在房管局二楼会议室。因为是周日的缘故,来的人可不少,楼上和楼下都有不少人在扎堆说话。我上去的时候感觉楼上比较乱,也有人指挥着在会场悬挂条幅。在这个场合我充分感受到涛哥的灵活和人脉,除了那些面相稚嫩的青年学生,年龄稍大一些的似乎他都认识,佩服。我也插不上话,就独自走开,竖着耳朵听人家讨论,也注意到有些人拿了稿子相互交谈。
我的外衣内兜里面也有几张稿纸,总有不好意思拿出来的感觉。
一个靓丽的年轻女生从我身边走过,手里拿着一本薄薄的诗集,我看到封面是《年轻的风》四个字,没看清作者是谁。
1990年春节过后,我去了文联一趟,在办公室,从文联汤主席手里拿到了刚刚印好的《界首文艺》。展开报纸,我习惯性地先看第四版,结果没有找到自己的文章,翻过报纸,才发现我的那篇《旧梦成真》居然刊载在头版头条,还配发了一张新街口的照片,这可真是意外的惊喜。
“别看了,柴进。”汤主席拍拍我的肩膀,“周三下午到文联来开会,有事情宣布。”
“啥事?”我有些茫然。
“好事,”汤主席乐呵呵地说,“来了你就知道了。”
那个会议是在市政府的小礼堂开的,济济一堂的文友,有近一半我不熟悉。借助熟悉的朋友介绍,我又认识了不少朋友。会议的议程很简单,由文联的汤主席回顾了去年的工作,介绍了复市一周年征文的收稿和评选情况,最后从三等奖逐步颁发奖品,同样让我没想到的是,一等奖居然是我的,获奖作品就是《旧梦成真》那篇散文。虽然我把稿子送去的时候没有标注征文投稿,但是这一篇写界首变化和对明天美好憧憬的抒情文章,显然是契合了评委们的心。我有些紧张地走上前,在众目睽睽之下和大家的掌声中,接过了一个红色的证书和一本厚厚的《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这个意外的奖项让我对写作更具信心。我开始更加热忱地读书、写作。在没有固定工作的状态下,我希望我能依靠写作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妻子对于我的热情也不泼冷水,只是适时提醒我:给慧宝洗了尿布再写吧。好吧,该做的,还要去做。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女儿一点点地大起来,听着她用稚嫩的声音喊着爸爸,嗯,这可是千金不换的幸福。
周末的下午,饭馆不忙的时候,妻子守着女儿,我则如往常一样去健民家换书。上次借的《艰难的选择》,我足足读了近一个月,理论性的著作,我需要慢慢消化和思索。虽然近期写了不少诗歌和散文,但是对我而言,还是更喜欢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有些不太巧的是,健民有事出去了。我就把书交还给健民的母亲,去报刊门市部看看《星星诗刊》到了没,却恰巧遇到健民也在买杂志。
“《家用电器》?”我疑惑地看着老友,“我真是不知道你还会修家电?”
“我不会修家电,”健民笑笑,翻开手里的新杂志,展示给我看,“我其实是为这个而买的。”
我接过杂志,注意到《家用电器》的那个页面上,是电子游戏攻关秘籍的专栏,用了一页多的篇幅,介绍有一些游戏和过关的技巧。
“原来还有这些,”我问道,“你咋知道的?”
“偶然翻到的,咱界首小地方,目前能看到的唯一介绍游戏的杂志就是这一本了。”健民从我手里把杂志拿过去,翻到最后一页,“看,这儿还有一些游戏卡的报价。知道价格,在咱本地买卡就不会被宰了。”
如此说来,还是挺实用的,不过,似乎界首也没有见过卖游戏卡的啊?也许以后会有吧。《星星诗刊》到了,我买了一本,跟健民分了手。到家的时候,涛哥在门口等我呢。
“明天是星期天,上午小叶文学社开红五月诗会,”涛哥说,“届时一道去吧。”
当然要去,对我这新手来说,认识更多的文友是好事情。
涛哥住在力行街,而据他说诗会的地点就在他家北面的房产局二楼。所以,当晚跟妻子请了假后,第二天吃了早饭就立即去了涛哥家。
到达涛哥家里,小小的房间里已经站了两个文友,晓博和朝阳,都是通过涛哥认识的诗歌爱好者。握手寒暄后,得知涛哥出去吃早餐了,也就找了一本书,一边翻,一边跟两位朋友随意聊。
跟随涛哥进入了文学圈,我忽然发现似乎每个文友都在写诗!后来知道,如秦叔等几位知名者都是诗人,没有人跟我讨论小说的话题。不过,经过那十天的磨练,对于诗歌我并无抵触,自己慢慢写下来的文字看起来还算满意。我准备了一个巴掌大的笔记本,感觉写得可以的习作就抄录在上面,只给自己看。
除了把较为满意的习作用方格稿纸抄一份送到市文联去,我实在是没有投稿的勇气和信心,虽然常买《诗刊》和《星星诗刊》。
涛哥回来的时候已经八点半了,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直接去了诗会现场。涛哥说诗会九点才开始,早去的话可以多认识一些文友。
认识涛哥的时候是界首文学最旺盛的季节,除了界首作家协会,民间还有两个大型文学社:小叶文学社和中原文学社,两个文学社的存在无形之中也把界首的文学爱好者划成了两个互有竞争的阵营。小叶文学社的领导团队比较抱把团结,据说十二个核心成员私下里拜了把子,社团成立后自费印了一张《小叶文学报》。中原文学社的核心人物凌风是个活跃人物,通过拉赞助出了两期《中原文学报》,涛哥跟他关系不错,但是似乎也就是这一个人主事,没有听说其他谁是文学社的负责者。顺便说一句,认识凌风后才知道他是写小小说的,在阜阳文联出版的《清颍》杂志发过短篇,然而那个时候我的兴趣完全在学习写诗上面了,对小小说反而兴趣不足。
诗会的会场在房管局二楼会议室。因为是周日的缘故,来的人可不少,楼上和楼下都有不少人在扎堆说话。我上去的时候感觉楼上比较乱,也有人指挥着在会场悬挂条幅。在这个场合我充分感受到涛哥的灵活和人脉,除了那些面相稚嫩的青年学生,年龄稍大一些的似乎他都认识,佩服。我也插不上话,就独自走开,竖着耳朵听人家讨论,也注意到有些人拿了稿子相互交谈。
我的外衣内兜里面也有几张稿纸,总有不好意思拿出来的感觉。
一个靓丽的年轻女生从我身边走过,手里拿着一本薄薄的诗集,我看到封面是《年轻的风》四个字,没看清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