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中国情境下的员工帮助计划的内在价值生态:心态和谐
    提升EAP内在层面的价值生态,是心理资本价值生态的微观层面,体现价值追求之“美”,目标是实现心理资本内在的心态和谐。

    实现EAP内在的心态和谐是心理资本价值追求的落脚点和归宿。目前的心理资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影响变量、内在结构等实证研究,而缺乏对其内在机制生成发展的探讨。作为“生态时代”的觉醒与反思,管理学将“人”回归到了本真的层面——生物有机体与社会存在物的统一。摒弃传统的“以人为手段”的管理理念,实现本源性超越,摆脱“现实关怀”的有限追求,赋予“终极关怀”的管理与哲学意义。尽管管理的逻辑起点应是完成目标,但目前管理实践过程中对人的思想、情感等精神能力的关注度普遍太少。正如管理学大师巴纳德(Barnard)所说,组织是为人实现自己的意愿服务的,人不能异化为组织的工具。关注人内在的心理体验与感悟,应当是最为根本的要求和最为现实的切入点。追溯以往,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心理资本价值更多地满足于“物化”层次,服务于工作绩效,对于人心灵深处的需求缺乏足够的重视。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心理资本价值的认识开始升华与深化,除了从上述自然和谐、人文精神等方面去认知心理资本价值生态,还注重深层内省心理资本中的快乐、效能、个性、沉浸等概念的真正寓意,从而不断理性深化与日趋“生态”。

    第一,提升EAP内在的心态和谐,需要建立理性认知。正如庄子认为的,对内应强调无为之虚。无为是至乐之道和圣人之道。要达到无为,应做到“无待”,就是摆脱与周围事物的对立、依赖关系,其核心是“无己”,即在对立的矛盾心态中把自我一方消解掉,忘失自在。要做到这些,必须做到“心斋”,也就是要心灵澄明、洁净,提倡自抑、自安、自持的自足内在价值尺度。认知是心理过程的核心内容,心理资本开发中的理性认知应包括明晰愿景和增强自我效能,这些认知会对行为方式、发展动因等产生直接的影响。愿景指基于目标、路径和意志力三者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动机状态;自我效能则是个体对自身能否胜任有关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态度,而非能力本身。研究表明,我国知识型员工普遍忽视自我效能的激发,这更说明了强化自我效能的迫切性。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必须从自我悦纳开始,正视现实,承受现实,应组织经验替代,进行归因训练和行为实践。

    第二,提升EAP内在的心态和谐,需要提升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智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概念。狭义的情绪智力是情绪管理能力,广义的情绪智力是与IQ相对应的能力。提升情绪智力应包括提高觉察情绪、引发促进思考的感觉、理解情绪信息以及管理情绪的能力。具体而言,包括提升情绪认知能力、情绪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情绪理解能力、管理能力、情绪激励能力与营造积极情绪氛围能力等。

    第三,提升EAP内在的心态和谐,需要优化坚韧意志。坚韧性指具有从逆境、不确定、失败以及某些无法抗拒的变革中复原的能力。所谓优化坚韧意志,就是优化在困难时刻寻找动力的能力。因此,必须面对现实,为所当为。因为只有客观地直面困境,不逃避,不回避,接受现实,冷静思虑,才能理清头绪,分析问题的过去根源、现在状况和将来态势,梳理事情脉络,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作力所能及的最大努力。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坚定愿景,激发动力,同时注重主干,循序渐进,“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克服干扰,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才能集中精力于大目标,舍弃繁枝末节的困扰。所以,应有意识地克制自我,延迟满足,培养良好习惯,从细节做起。而EAP作为心理防护,应构筑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注重升华、补偿、文饰、幽默等合理的宣泄,这才是维持乐观、平衡心理的积极的自我保护方式。

    遵循价值追求真、善、美的逻辑脉络,我们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依次实现EAP价值追求中的生态、人态和心态的三态和谐:一是以“真”为EAP心理资本与社会价值生态;二是以“善”为原则,构建心理资本与社会价值生态;三是以“美”为目的,构建心理资本与内在价值生态。从而形成层次分明的EAP价值生态圈,并为心理资本的科学提升提供了相应策略路径。

    社会发展导致的各种迷茫和困惑不可避免也会折射到对EAP价值生态的深刻内省上,诸多问题开始进入EAP价值视野:“员工帮助计划是什么?”“员工帮助计划将是什么?”“员工帮助计划应当是什么?”对这些时代课题的回答,必将进一步催生出新时期“生态化”的EAP价值内涵与动态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