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灯花棋未收 万千水墨俱奔心头
    兰亭终身成就奖周慧珺:

    落灯花棋未收 万千水墨俱奔心头

    书法苦旅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我们家相公常在写字的半途,掷笔捶腰,电脑上忙久了,本想写会儿字,调节放松一下的,不想,写小字坐下来,眼睛看得花。站起来写大字,腰疼得很,颈椎也吃不消长时间坑着头写。看他怅然的样子,便会心疼,问:那怎么办?相公颓然:能怎么办?

    这便是苦了。求不得苦。年少时,身体棒着呢,时间也有的是。精力更是充沛,可是那时方向不明,走了多少弯路。及至年长,知道朝哪条路上走了,就有了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到这种时候,再要追寻书法的改变,再要在书法完美自己,果真步步是苦,求之不得的苦楚。

    近日,在整理研究周慧珺先生的学书历程。整整一周,一个字都没落下。这在我的书写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周先生在书法上获得了常人难得的殊荣,书法界最高奖项:兰亭书法奖终身成就奖。周先生的个人成就: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连任12届、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就这样的一个人,谈起书法,唯一个苦字。

    周先生说:书法苦旅也许和作家余秋雨说的“文化苦旅”有相通的地方。学书法很苦,很枯燥,特别是我们那个时代,物质条件差,就更苦了;希望以书法谋个前途也苦,太难,机会太少;即使您所谓“功成名就”了,也苦,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老了,你有很多想法,对自己的作品越来越不满意,总感觉自己可以写得更好一些,但是精神、体力、思想力却衰退了,想变想突破的愿望很强烈,但是实现的可能性却似乎越来越渺茫。这种精神上的苦很深刻,唯作者自知。

    听得此番话,和我家相公叹息的何其相似!也是周先生说的,唯作者自知。

    苦有五种解释,其实周先生的这种苦,已经不是纯粹感官上的与甜相对的东西,更不是那种令人难受的元素,就是那种有耐心地,尽力地苦苦追寻、苦苦守候、苦苦凝望、苦苦迟行、苦苦沉浸、苦苦抵达。

    敲门的那块砖儿

    我是在写作和书法上跨界的人。很多写作的人,当初都因为文字,用文字当敲门砖,谋得了一份工作,开始还是因为文字的原因,得旁人赏识,多年之后,竟成了一个文字票友。文字成了过去,文字只会在偶尔,或者连偶尔都不再动笔。有一顿饭,满满近20个写作人,我偷偷算了一下,最少一半的人,几年未动一个字了。

    书法也是。很多人当年因为字好,谋取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走着走着便忘了初心,记不得自己的从前了。几年估计就没临过一个帖。每有活动或人求字,才拿起笔来刷几个。我不存在攻击谁,我只想对照一个真正的书法人,过的是怎样的一种日子。

    周先生说自己,年少的时候,并不懂书法,也不知道去追寻。就是父亲押着练字。父亲本人经商很成功,颇有一笔钱。但潜意识里也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轻商重文,就觉得写字画画是人上人的事。让自己的女儿练字。父亲喜欢赵孟頫的字,就希望女儿像赵的妻子管道升一样。世传赵的帖子比较多,父亲说,你就学赵字,就能很像管道升了。周先生那会儿才是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并不能看懂书法的玄妙,也不能领悟到赵字的妙处。只是被动机械地临帖。

    直到有一天,在父亲的书橱里相遇米芾的《蜀素帖》。任督二脉一下子被人打通,周先生整个人如遭雷击,过电的感觉,酥麻不已。然后抱着这本蜀素帖,茶饭不思,日写夜写,笔耕不辍。终于,就临这个蜀素帖,参加上海的展览,一举成名,书法作品且被新民晚报登载。

    这段往事,其实对后来的写字人都有启示。常有客人,发自己的字给我,然后让我推荐,适合他的字体。基本直接推荐我们初学工具一套。客人便很不满了,感觉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感觉我不会因材施教,感觉他的个性直接被抹杀了。对不起。我们在20出头的时候,也是如此不知天高地厚,临帖都不肯好好临的,生怕自己被淹没,忙着写出自己的东西。请欧阳中石老师指教。欧阳先生一眼就看穿年轻人的小心思:你自己!你自己!传统面前,你自己算什么?

    后来才懂,如果先你自己,就一辈子只能是你自己了。如果先传统,才能在传统的路上,踏出一条属于你自己的路。这个你自己,不只是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自己,还是众人认可众人瞩目的你自己,比如周先生。

    任何人,学书之初,一定要放下身段,打基础时人人路一样,那些要通临的名帖,哪一本你都少不掉。既然每本都少不掉,先临哪本后临哪本有区别么?我需要帮你量身定做临帖计划么?

    而周先生的经历又会告诉我们,书法史上众星璀璨,击中你心灵的,未必会击中她心灵。周先生临赵字多年,都没有感觉,只是看了米芾的字一眼,便如过电。

    这便是选帖和自身气质相符的原理。但后来,周先生的学书历程,再次验证,弯路也是路。没有那么多的赵字垫底,即便相遇米南宫,爱得再深,也会无力。正是有了那么深厚的赵字功底,才能有临《蜀素帖》的一举成功。

    至此,书法成了一块敲门砖,周慧珺开始踏上了书法之旅。我开始就说过,书法也好,文字也罢,很多被称为艺术的,在认识之初,都会作为一种赏识的开端,有人平步青云,凭此敲下一扇门。有些人顺着这扇门一路苦苦追寻,越走越远。有些人门敲下,砖也不知扔哪边了。原地一躺多年。当然,就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而言,百年之后,都在一个地方相遇,努力不努力的,都是一个结果。只是那般地,人活着还在奋斗啥?因为谁也敌不过百年后的消逝。虽然人人知道最后的归宿,还是会在活着的有生之年,活出与众不同的精彩,如此,周先生的奋进与顽强,与我们这些后人,极其励志极具鼓舞。

    首次临蜀素帖的一炮打响,让周先生走上专业的学书之路。后来周先生进了上海少年宫系统学习书法。当时的上海少年宫,云集了全国顶尖的书法名家:沈尹默、拱德邻、白蕉、翁闿运……

    我普及一点,周先生赵字启蒙,米字敲下书法的门。但到了少年宫之后,就开始了遍临名家名帖之路。这个时候的她,不再有击中自己心灵的说法,她进入了夯实基础的阶段,但凡是值得一临的,通通临过。

    少年宫的这段经历,有两件事特别值得一说。

    我有个小朋友,跟在我后面学书法。她爸妈是我朋友。我不收学生的,她爸妈说,孩子性格内向,希望写字可以改变一点她。我心有所动。生命有如列车,行驶过程中,总会有上下列车的人,有些人仅陪过你极短的路程,却可以用他的光芒辉映你一生。我想扮演孩子生命中那个贤达的人。

    孩子有我微信。我给她看字,不只是看字,我会指导她瘦身减肥,甚至关注干扰她生活的慢性鼻炎。一次过关四个字,直接奖她榴莲。刚刚过关第一个字时,把陪伴我几年的小桶奖给了她。我的热情,小丫头有些不知所措。

    我哈哈大笑。我就是那个翁闿运。周先生进了少年宫学字。她自己的老师,拱德邻极少说话,性格和周先生极合拍。那时沈尹默已经很老了,眼力不济。拱德邻常常带着学生,去帮沈老整理一些资料。翁闿运却是那个别人家的老师。翁老特别爱说话,古文功底书法史功底都极好。周先生当时的才华,已经引起大批人注意力了,翁老便直接授课上门。推开周家大门,逮到年少的周先生,噼里啪啦一通说。自己说完了,拔腿走人。

    年少的周先生,一开始非常惊讶,时间长了,便很能接受翁老的古道热肠,后来的最长时间里,他们都是最好的师生,最得意的忘年交,直到翁老去世。

    如果怀有个人目地,肯定说不通。我肯定不是那种好为人师的类型,也决不是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典型。是我们心中都有一股力量。老实说,我和翁老隔时隔代隔空,对他一点都不了解,但我觉得我们是同类。我才四旬,还没到知命。但我感觉自己,个人想到的东西,都已经有了,老母健康,爱人体贴,孩子上进,然后自己吃住都是最低要求。要求很低,吃什么都要减肥养生了,做什么都在讲究减法,所以,不存在那些追名逐利的个人目的。剩下来的就是,想替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我就很能理解,翁老路过周先生家,啪啪一通讲课,讲完直接走人,饭都不吃周家一口的。

    然后我就色色地扒着我那女学生说:我要教好你的书法,让你终身受益。然后趴在你的翅膀上,你要带我飞翔……口水流了一地。

    我的女学生发来满屏的惊讶表情,弱弱地回答:我那么重,能飞起来么?

    哈哈。不这么说,人家敢跟我学书法么?我要说我一无所图,不把人家吓死呀?就像我,两个公众号普及书法,我的一堆弟子得益于我的公益教学,每套工具收费133元。再不设这个门槛,我的那些弟子会不会也在心里防着我?

    第二件事就是周先生时常提起的,沈老对她最大的影响。沈老其实并没有直接教过她,那个时候,沈老也极少能够写字了,高度近视,有时示范字给学生,都严重斜到一边,再要舔墨,方向都偏了,需要师母提醒。即便如此,沈老还是给周先生留下了终身受用的知识:悬腕写字。这一点,我和周先生看法不同。周先生几乎凡写必悬腕,这已经成了周先生标志性的书写姿势。这没有错,纵观周先生的诸多作品,她的字都比较大。其实我要说的就是,姿势只是一种极其外在的东西,当然首先要姿势正确。但我更怕一些学歪掉的人,只会讲究姿势,失了书法的根本。我的理解,大字需要悬腕才放得开来,自然会站立悬腕,至于写很小的字,甚至蝇头小楷,不必死拘着悬腕,那样看着吃力,写起来估计更吃力。而沈老交给周先生的算是一把钥匙,周先生行走一生,悬挂胸前,从未敢丢失过。周先生正因为长于悬腕,字更加开阖有度铁骨铮铮正是那千尺的海浪只管惊涛拍岸回响如雷贯顶震耳欲聋。

    风格

    一早,朋友发来歌曲共享:刀郎出炉新情歌《世界如此寂寞》。听刀郎十多年了。从2002年的第一场雪开始。刀郎的歌曲,干净凛冽,有如一柱线香,袅袅着,似乎要消失地时候,又有音浪飘来。并不全是那样的云淡风轻,到了一下秒就听到那个男人扭转音线,高声大嗓声嘶力竭那是一个男人用生命在对爱人所作的呼唤。没有中间状态,态度决绝感情真挚。再点开《世界如此寂寞》,熟悉又不同的旋律,亲切又陌生的歌词,刀郎的味道扑面而来,这就是风格了。

    周先生的字,在米字的圆笔中掺入碑版的方笔笔意,将碑版书法的天真质朴与唐宋法帖的严谨典雅相融通,尤其注重作品整体气韵的表达,最终形成了“慧珺体”方圆并举、气势雄阔、“帖形碑质”的个人特色。

    然后先生就提到了困扰自己的痛苦:有人觉得我的字没有变化,我也在想这问题。变化应该是有的,但到我们这样的年龄,到我们这样的程度,大的变化很难,革命性的突破更难。我在前面已经说过,这也是我痛苦的地方,体力、思想力、观念都束缚着你,限制着你,不是我不想变,而是很难达到升华程度的蜕变,所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巨变。你知道该变,但是你不清楚该如何变,突破不了,这就是所谓“书法苦旅”。这种“苦”将伴随你终身。

    周先生的这段话,特别令我心疼。

    我说了,这篇文,在我的写作史上,酝酿最久的一篇。就是被周先生身上的一股“气”,震摄得不敢造次。有人乐了,你就瞎掰呗,周先生头发花白,慈眉善目,你这猴儿能被吓着了?

    是的。正是这样的大家风范,才令我肃然起敬屏气凝神。

    周先生一生书法,写到76的望八之年,突然就迷惘了,突然就恨自己不成钢了。觉得自己就不能完成那种浴火重生了。其实,风格一旦形成,再要如孙悟空一般地72变,那只能是神化。王羲之也不过是弱质楚楚妍美流畅。王献之被后人评:子敬草书,逸气过父。如丹穴凤舞,清泉龙跃,倏忽变化,莫知所成。或蹴海移山,或翻波簸岳。那也是风格既成,一脉相承。

    周先生苦于无从突破,并非个人能力不逮,实在是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所致。

    哪种人你永远不要担心她会停业步不前或者逆水行舟,就是周先生这种对自己永远有要求的人。她的一生,奉献给了书法,从艺六十年了,还在不停地叩问,书法为何物?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我刚才说翁老的时候说过,一个人如果为个体而活,锦衣玉食之后,基本就不用再追求什么了。但周先生这样的人,注定为一个时代而活。像我的一个文友所言,有朝一日,我们的人走散了,文字还替我们活着。

    周先生早年习赵,后来相遇米芾,节临《蜀素帖》脱颖而出。后来进少年宫,系统学习书法,习颜,习褚,习宋四家。文革时,家遭突变,身体又特别差,请长假几年。这些恶运扼杀了她很多机会和快乐,却也让她更加沉浸在书法里。东风吹来人间遍春时,周先生被邀请出版《鲁迅诗歌选》行书字帖。那个时代就一版再版,畅销百万册了。对于小众得不能再小众的书法法帖而言,基本等于天文数字的销量了,时隔多年,周先生忆起,还觉得是时代造就了她。老一辈书法大家辞世的辞世,靠边的靠边,而她,只是一个幸运儿。

    这话其实很对。除去先生谦虚的成份,却道出了一个真谛。生在一个顺应的时代,个人更容易出成绩。纵观书法史,个人可以取得很高成就的,一是时代昌明,二是乱世出英雄。乱世出来的英雄,比如苏轼的寒食帖:“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每一笔都是血和泪:何殊病少年,病起头起白。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再往下读,一个字都读不下去: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苏轼的苦,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暗算发配充军边远僻壤,家破人亡老景凄凉就想着回故里还怕死灰吹不起。

    周慧珺的年代,却不需要背负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的凄风苦雨。但她的时代,显然也并不全是鸟语花香。有一段报道说,先生直到晚年,置换人工关节,才得以行动自如,听来心酸不已。在最美的年华里,却用来生病。最美的年华里,却未能相遇一段美丽的爱情,这都是对周先生的辜负!

    幸好她有书法。

    为了谁?

    周先生做了十二届上海书协主席。海派书法家现在为止,但凡要书展,还是会引起哄动。2006 年 1 月的一天,周慧珺在工作人员的照顾下来到上海博物馆参观当时正热展的国宝级文物《平复帖》,听闻此消息,众多书法爱好者们将展览大厅的出口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想请周慧珺签名留念。在文艺已经小众化的当代,一位书法家仅仅是在公共场合现身,就引起了堪比娱乐明星般的轰动,即便不是书法爱好者也能理解这意味着什么。

    很喜欢一首歌:泥巴裹满裤腿\ 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  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那是一首歌唱抗洪战士的歌曲。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    为了春回大雁归。

    周慧珺当这个主席,被请了多次才肯答应的。而她来做这个主席,并不是为了个人荣誉,让自己在资历上捞一把。仅凭这一点,她就无愧书法家的称号。现在的书协多半变味,主席更是人人争而抢之的美味。

    周先生的时代,却可以荡涤尘埃,她说自己学书法时,那些老师都是真心带弟子。在她当主席的几年里,克服个人身体的不便,每一步举措,都是为了发现和培养更多的书法后学。

    如果仅仅为了个人,周先生众多荣誉加身,早已经可以退出江湖了。但她为的是一个时代的书法,为了书法的走向。她出道的当年,书法的创新与时代的结合,都是一个崭新而陌生的话题,而在今天,被众多书法人践行着。

    看朋友圈段子:什么是成功男人? 3岁,不尿裤子;5岁,能自己吃饭;18岁,能自己开车; 20岁,有异性朋友; 30岁,有钱; 40岁,有钱; 50岁,还有钱; 60岁,还有异性朋友; 70岁,还能自己开车; 80岁,还能自己吃饭;. 90岁,还不尿裤子; 100岁,还没有挂在墙上; 300岁,还在墙上挂着。 那你就是成功的男人!

    看完莞尔,适用于任何人。

    而周先生的付出,300年后仍会有回响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