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拿下卧虎
我家老爷子王程祥,兄弟姐妹四个,上面两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一直以来都互相照应着。虽然老爷子最得老人喜欢,但是由于他为人憨厚,和兄弟姐妹们处得好,平时稍有磕磕绊绊。
但是我爷爷可就没他那么有福气,爷爷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但是到最后,就只剩下爷爷和一个姑奶奶相依为命。
在爷爷的讲述中,提起最多的日子是4月21日,那天,部队接到上级的命令,向卧虎山发起总攻。
随同一起发起总攻的,还有两支友军的部队,爷爷所在的部队和友军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分别发起进攻。
爷爷当时是连队机枪班的班长,一个机枪班有12个人,4挺机枪,一个机枪需要3个人操作,正副射手和压弹手。
那天,部队的长官向上一挥手,发出一声号令,“冲啊”,大部队便蜂拥而上,向山上发起猛攻,当然,爷爷也在进攻的队伍之中。
进攻的过程很顺利,国军那边,早就得知了北平已经和平解放的消息,所以士气大减,没有太强的战斗力了。
进攻过程中,爷爷所在的部队遭遇到几百号日本兵的奋力抗击。
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些日本兵是日本战败后的残留部队,被阎锡山的国军部队扣留,并向他们下达指令,打败八路军,才可以回家。所以,这些日本兵的反抗力和战斗力还是不容忽视的。
不过,爷爷所在的部队,并没用太长时间,就拿下了卧虎山。
爷爷说,当时他们所在部队的官兵,站在卧虎山上向下看,太原城内一片狼藉尽收眼底。城内的状况十分混乱,他们亲眼看到,很多跑到城内的国军,在和老百姓撕扯,他们企图扒下老百姓的衣服穿到自己身上,想趁乱逃走。
那次战役,爷爷所在部队并没有太多伤亡,连队总共伤亡20多人,爷爷所在的班里,在行进途中的战役中,牺牲了2位解放兵。可惜的是,那位副班长罗玉国,也在行进途中不幸牺牲。
击败太原城国军部队之后,爷爷所在的部队迅速奔向大同,那里还有一支国军的部队。在来太原的路上,爷爷所在的部队对那支国军部队进行了劝降,对方表示,只要攻下太原,他们愿意主动缴械投降。
因此,爷爷所在部队在击败太原城的国军部队之后,迅速折返回大同,召降了大同的那支国军部队。
爷爷说,每当战役结束之后,部队都会召开总结会,这也是爷爷所在部队的传统,无论大大小小的战役,都会在结束后表彰奖励战争中英勇的人,而我爷爷,也因为在战争中表现良好,从一个小小的士兵,成长成为班长、干部。
爷爷与日本鬼子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一想到家里有好几口人都被日本鬼子杀害,在那八年的岁月里,打日本鬼子,就是为了“报仇”。
而后来的这三年,爷爷说他们始终遵循一个指导思想:为了无产阶级信仰而战,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必须再次拿起机枪,奔赴战场。
与抗日战争相比,这三年的战役打得也并不轻松,好在爷爷所在的那支部队伤亡并不严重,并且,还不断有招降的国军队伍补充进来。
在进军太原那次战役中,就有一部分部队,是从北平归顺的国军的部队,和爷爷的队伍一起攻下卧虎山,打赢这场战役。
实际上,在当时,国军的士气并不高,军心涣散,并不团结。而爷爷所在的部队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整齐一心,团结坚定,胜利终归属于正义的一边,最终的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这就是爷爷的故事,爷爷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应该说,爷爷还算是幸运的,他后来得了很多嘉奖,国家也给了他很多荣誉,但和爷爷相比,太爷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越是这样,我就越想多了解太爷爷一些。
突然,我想到一个人,那天在钢城碰到的朱西西,她不是说,如果想查资料,可以去钢城的档案馆查阅吗。想到这里,我心里一亮,拨通了朱西西的电话。
当朱西西得知我想到档案馆查阅一些关于太爷爷的资料,只说了一个字:
“妥”。
之后,在她的安排下,我来到了钢城的档案室。钢城档案室,用戒备森严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我跟在朱西西屁股后面,左拐右拐,她用工作证,刷了三道门禁,才来到档案资料重地。之间门口旁边的墙上,粘着一张白色的纸条,上面赫然写着一行字:
此处档案仅供查阅,概不外借,
乖乖,简直比国图一些珍贵资料还要宝贝。不过,要说这钢城的档案室,无论从硬件配备还是工作人员的服务,确实够专业。
每件档案上都进行了编号,看上去真是像极了机密重地。
不仅如此,钢城还有园林部门、学校、医院,简直就是一个小社会。难怪当年在钢城上班的人,都有一种满满的自豪感。
按照年份,我抽出几卷资料。在阅览室找了个地方,不知什么时候,朱西西悄悄走出了档案室。大概她是看我太过投入,没好意思打扰。
我拿着手机,见到有用的资料便用手机咔嚓一下拍下来。这里面的资料,大多数在外面刚开发行的书籍中并没有记载。还有一些是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原始资料,用的是繁体字记录的。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翻阅,我差不多了解了这钢城的历史。
从最初成立,到被日本人接管,后来新中国成立开始发展工业,再后来,因为奥运,涉钢产业全部搬迁到外地。
我宛如看到一个钢铁巨人的崛起过程,一直到如今的转型。
只是,那钢花四溅的场面,怕是只能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一卷档案中,在记录几年前钢厂的标志性大门被拆除时这样记录:
……数百名工人挤在钢厂门口,当大门口原先伫立的三根旗杆上的国旗和厂旗缓缓落下,围观的工人中,有的低头掩面,有的泣不成声。特别是有些年纪大的工人,脸部流露出复杂的神情,似乎落下的不是旗帜,而是他们的青春和生命……
一个钢铁时代,就这样落下帷幕。
但是我爷爷可就没他那么有福气,爷爷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但是到最后,就只剩下爷爷和一个姑奶奶相依为命。
在爷爷的讲述中,提起最多的日子是4月21日,那天,部队接到上级的命令,向卧虎山发起总攻。
随同一起发起总攻的,还有两支友军的部队,爷爷所在的部队和友军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分别发起进攻。
爷爷当时是连队机枪班的班长,一个机枪班有12个人,4挺机枪,一个机枪需要3个人操作,正副射手和压弹手。
那天,部队的长官向上一挥手,发出一声号令,“冲啊”,大部队便蜂拥而上,向山上发起猛攻,当然,爷爷也在进攻的队伍之中。
进攻的过程很顺利,国军那边,早就得知了北平已经和平解放的消息,所以士气大减,没有太强的战斗力了。
进攻过程中,爷爷所在的部队遭遇到几百号日本兵的奋力抗击。
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些日本兵是日本战败后的残留部队,被阎锡山的国军部队扣留,并向他们下达指令,打败八路军,才可以回家。所以,这些日本兵的反抗力和战斗力还是不容忽视的。
不过,爷爷所在的部队,并没用太长时间,就拿下了卧虎山。
爷爷说,当时他们所在部队的官兵,站在卧虎山上向下看,太原城内一片狼藉尽收眼底。城内的状况十分混乱,他们亲眼看到,很多跑到城内的国军,在和老百姓撕扯,他们企图扒下老百姓的衣服穿到自己身上,想趁乱逃走。
那次战役,爷爷所在部队并没有太多伤亡,连队总共伤亡20多人,爷爷所在的班里,在行进途中的战役中,牺牲了2位解放兵。可惜的是,那位副班长罗玉国,也在行进途中不幸牺牲。
击败太原城国军部队之后,爷爷所在的部队迅速奔向大同,那里还有一支国军的部队。在来太原的路上,爷爷所在的部队对那支国军部队进行了劝降,对方表示,只要攻下太原,他们愿意主动缴械投降。
因此,爷爷所在部队在击败太原城的国军部队之后,迅速折返回大同,召降了大同的那支国军部队。
爷爷说,每当战役结束之后,部队都会召开总结会,这也是爷爷所在部队的传统,无论大大小小的战役,都会在结束后表彰奖励战争中英勇的人,而我爷爷,也因为在战争中表现良好,从一个小小的士兵,成长成为班长、干部。
爷爷与日本鬼子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一想到家里有好几口人都被日本鬼子杀害,在那八年的岁月里,打日本鬼子,就是为了“报仇”。
而后来的这三年,爷爷说他们始终遵循一个指导思想:为了无产阶级信仰而战,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必须再次拿起机枪,奔赴战场。
与抗日战争相比,这三年的战役打得也并不轻松,好在爷爷所在的那支部队伤亡并不严重,并且,还不断有招降的国军队伍补充进来。
在进军太原那次战役中,就有一部分部队,是从北平归顺的国军的部队,和爷爷的队伍一起攻下卧虎山,打赢这场战役。
实际上,在当时,国军的士气并不高,军心涣散,并不团结。而爷爷所在的部队却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整齐一心,团结坚定,胜利终归属于正义的一边,最终的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
这就是爷爷的故事,爷爷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应该说,爷爷还算是幸运的,他后来得了很多嘉奖,国家也给了他很多荣誉,但和爷爷相比,太爷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越是这样,我就越想多了解太爷爷一些。
突然,我想到一个人,那天在钢城碰到的朱西西,她不是说,如果想查资料,可以去钢城的档案馆查阅吗。想到这里,我心里一亮,拨通了朱西西的电话。
当朱西西得知我想到档案馆查阅一些关于太爷爷的资料,只说了一个字:
“妥”。
之后,在她的安排下,我来到了钢城的档案室。钢城档案室,用戒备森严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我跟在朱西西屁股后面,左拐右拐,她用工作证,刷了三道门禁,才来到档案资料重地。之间门口旁边的墙上,粘着一张白色的纸条,上面赫然写着一行字:
此处档案仅供查阅,概不外借,
乖乖,简直比国图一些珍贵资料还要宝贝。不过,要说这钢城的档案室,无论从硬件配备还是工作人员的服务,确实够专业。
每件档案上都进行了编号,看上去真是像极了机密重地。
不仅如此,钢城还有园林部门、学校、医院,简直就是一个小社会。难怪当年在钢城上班的人,都有一种满满的自豪感。
按照年份,我抽出几卷资料。在阅览室找了个地方,不知什么时候,朱西西悄悄走出了档案室。大概她是看我太过投入,没好意思打扰。
我拿着手机,见到有用的资料便用手机咔嚓一下拍下来。这里面的资料,大多数在外面刚开发行的书籍中并没有记载。还有一些是民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原始资料,用的是繁体字记录的。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翻阅,我差不多了解了这钢城的历史。
从最初成立,到被日本人接管,后来新中国成立开始发展工业,再后来,因为奥运,涉钢产业全部搬迁到外地。
我宛如看到一个钢铁巨人的崛起过程,一直到如今的转型。
只是,那钢花四溅的场面,怕是只能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一卷档案中,在记录几年前钢厂的标志性大门被拆除时这样记录:
……数百名工人挤在钢厂门口,当大门口原先伫立的三根旗杆上的国旗和厂旗缓缓落下,围观的工人中,有的低头掩面,有的泣不成声。特别是有些年纪大的工人,脸部流露出复杂的神情,似乎落下的不是旗帜,而是他们的青春和生命……
一个钢铁时代,就这样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