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文化列车开进彝家山寨
巴久尔铁被皮特古则殴打之后,想到自己的伤情并不严重;又考虑到皮特古则都是没有文化不懂道理惹的祸,所以巴久尔铁并没有追究皮特古则的责任。皮特古则被抓之后,通过派出所民警的耐心教育和开导,他这才认识到了自己的愚昧和贪婪惹下了祸事,更对巴久尔铁的大度感到深深的羞愧。回到家以后,很快又和巴久尔铁成为了好朋友。
这些年来,一直在小山村工作的巴久尔铁不知道遇到过多少次这样的事情,对于巴久尔铁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其实他根本不怪村民,他知道造成这一原因的都是村民没有文化、思想愚昧带来的后果,这也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吴宵在扶贫工作中苦恼,巴久尔铁同样苦恼。因为他是要在小山村待一辈子,每天都要对面这样的问题,不解决老百姓的文化、愚昧思想,脱贫攻坚工作根本无法进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物质帮扶只能解决一时,要长久脱贫还需要建立致富机制,探索适合本地经济、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发展之路。外因只是辅助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农村是否发展?关键还是要看农民的素质。与其单纯地送钱,还不如送知识、送技能更有帮助。当前中国农村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知识,通过加强对农民技能培训、指导,真正将资金、人才、知识、机制有效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与农民素质共同提升,探索创新致富之路,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奔小康。对于巴久尔铁在工作中被愚昧的村民殴打的事情,吴宵也是耳闻目睹,他立即把自己想让村民学文化学养殖技术提升村民素质的想法,汇报给了四川省安监局下派到喜德县任挂职副书记、小山村帮扶工作组长的孟静。征对这种情况,孟静立即提出成立教育培训夜校。
2016年7月,吴宵和“五个一”扶贫队队员针对小山村的实际情况,探索成立了“小山村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家住小山村一组的彝族青年皮特伍呷就因为有了“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成了最幸运的人。在皮特伍呷的成长岁月里,他从来就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语言交流?对于什么叫母亲?皮特伍呷也不知道,更没有开口喊一声母亲。虽然母亲生养了他,而且也天天跟他和弟弟妹妹在一起生活。但皮特伍呷仍然无法叫她母亲,因为他从来就不知道“母亲”这个词。别说“母亲”这个词皮特伍呷不知道,就是人世间的任何一个词语他也不知道。长到二十多岁,皮特伍呷也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他从来没有听见别人叫过自己。其实别人是叫过他的,只是他自己听不见,更不知道“声音”这个词为何物?当然了,这也不能怪皮特伍呷,因为这不是他的错,更不是母亲的错。母亲只是一个生活在四川省大凉山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高寒山区的普通彝族妇女。她虽然给了儿子生命,对儿子也非常的疼爱。但当灾难降临到儿子身上的时候,别说她瘦弱的身躯无法为儿子抵御灾难,就是身体健壮的丈夫也保护不了儿子。因为他们没有那个能力,就算是他们舍去了自己的生命,仍然保护不了儿子遭遇灾难的侵害。父母给儿子取了“皮特伍呷”这个名字,也是从彝文翻译成的汉语。父母虽然能叫出“皮特伍呷”的彝语名字,可他们却不认识彝文更不认识汉文。在大凉山,像皮特伍呷父母这样的文盲到处都是,所以也就屡见不鲜了。皮特伍呷是一个先天性的聋哑人,别人的世界他根本不知道,他的世界别人也无法进入。居住在高海拔山区的皮特伍呷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青年,虽然从来没有人教过他画画,但他却对绘画非常有天赋,而且画了很多画挂在家中的墙上,他的人物肖像画得惟妙惟肖,非常逼真。对于自己出生的地方就是当年红军路过、而且还留下了很多动人故事的事情,皮特伍呷无法明白。因为没有人与他交流沟通,他也无法与别人交流沟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孤独世界里,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皮特伍呷只知道每天跟着父母去山上放羊赶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的原始生活方式,让皮特伍呷从来没有想过巍峨的大山外面还有另外一个精彩的世界。当然了,这不是皮特伍呷的错,别说像皮特伍呷这样的聋哑人不能与山外的人们交流、沟通,走出大山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就是很多身体健全的彝族同胞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自己生活的大山去与人交流、沟通,了解外面的世界。
走访了解贫困群众,找准他们贫困的原因,听听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帮扶队员的责任和义务。皮特伍呷的人生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转变,变得来跟他以前完全是两个世界。虽然,皮特伍呷也不认识孟静和其他帮扶队员,更不知道他们来到自己家要做什么。可有一个人皮特伍呷认识,那就是本村的支部书记巴久尔铁。至于巴久尔铁叫什么名字?他是干什么的?皮特伍呷并不知道。皮特伍呷之所以认识巴久尔铁是觉得他以前也经常来自己家,有时还带着别人、或带着一些东西来,他到底在跟父母交谈什么,皮特伍呷无法明白。但有一点皮特伍呷是可以肯定的,巴久尔铁每次到自己家里来都不是什么坏事。这一次,见到巴久尔铁又带着那么多衣着都跟自己不一样的男女来到自己家,而且还跟父母亲切地交谈,皮特伍呷突然看见了天上的星星在向他微笑着招手,好运也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通过摸底调查和精准识别,皮特伍呷家和小山村其他58户居、住在高寒山区的彝族同胞被列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队员们在调查了解中,得知皮特伍呷的残疾情况以后,为了让他以后能与人交流沟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方便,四川省安监局和冕山镇两委组织皮特伍呷参加了手语培训班。遗憾的是由于皮特伍呷基础差、接触手语时间晚,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手语培训班的老师和帮扶队员并没有放弃皮特伍呷,而是耐心的帮助皮特伍呷。皮特伍呷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学习进步很快,而且在短期内就能与人手语交流。
小山村办起了四川省首家“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之后,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学的皮特伍呷成了农民夜校的第一期学员。聪明好学的他不但学到了文化知识,还学到了专业技能,很快被推选为“小山村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一组分校教学助理,这是皮特伍呷做梦都从来没有梦到过的荣誉。虽然皮特伍呷还不能与人语言交流,但他却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中国共产党,我在学校学习很高兴。
“小山村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采取“菜单式”教学模式,由农民来点菜,夜校教师们下厨。如果村民有养殖技术方面的学习需求,夜校就请农牧局的高级畜牧师来解答;如果村民在政策方面有疑问,就让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村两委来解答。为了让村民得到全面的学习,冕山镇专门编制了《农民夜校综合实用教材》。针对小山村是彝族地区,而且要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因此把教材分为识字篇、农技篇、政策篇、法律法规篇等等。
“小山村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办起来以后,教师由县、镇领导、第一书记、农技员、致富能人等担任授课。农民夜校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互动交流等方式,帮助彝族群众学习汉语,学说普通话,了解大政方针,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基本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教育引导村民勤劳致富、文明生活。为了吸引更多村民积极参与,夜校开课前,发放意见征求表,开展走访座谈,广泛征集贫困村民所想所盼。每个月底,对参加培训次数多的村民发放牙刷、毛巾、香皂等生活用品作为奖励,切实提高村民的参与积极性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新中国。“小山村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姓“党”,首要的任务就是提升党员干部的认识和党性,明确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村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认知,让他们知道是中国共产党在帮助他们改变生活,过上好日子。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把“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党员评星评优”都融入进去。党员干部积极带头参与教学工作,从产业培训、技能培训、养成良好习惯等方面做带头示范。通过农民夜校这个平台,利用夜校的播放设备宣传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广泛开展“感党恩、跟党走、建家园、奔小康”的教育活动,强化感恩教育,引导广大彝族群众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情感。
这些年来,一直在小山村工作的巴久尔铁不知道遇到过多少次这样的事情,对于巴久尔铁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其实他根本不怪村民,他知道造成这一原因的都是村民没有文化、思想愚昧带来的后果,这也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吴宵在扶贫工作中苦恼,巴久尔铁同样苦恼。因为他是要在小山村待一辈子,每天都要对面这样的问题,不解决老百姓的文化、愚昧思想,脱贫攻坚工作根本无法进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物质帮扶只能解决一时,要长久脱贫还需要建立致富机制,探索适合本地经济、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发展之路。外因只是辅助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农村是否发展?关键还是要看农民的素质。与其单纯地送钱,还不如送知识、送技能更有帮助。当前中国农村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知识,通过加强对农民技能培训、指导,真正将资金、人才、知识、机制有效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发展与农民素质共同提升,探索创新致富之路,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奔小康。对于巴久尔铁在工作中被愚昧的村民殴打的事情,吴宵也是耳闻目睹,他立即把自己想让村民学文化学养殖技术提升村民素质的想法,汇报给了四川省安监局下派到喜德县任挂职副书记、小山村帮扶工作组长的孟静。征对这种情况,孟静立即提出成立教育培训夜校。
2016年7月,吴宵和“五个一”扶贫队队员针对小山村的实际情况,探索成立了“小山村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家住小山村一组的彝族青年皮特伍呷就因为有了“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成了最幸运的人。在皮特伍呷的成长岁月里,他从来就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语言交流?对于什么叫母亲?皮特伍呷也不知道,更没有开口喊一声母亲。虽然母亲生养了他,而且也天天跟他和弟弟妹妹在一起生活。但皮特伍呷仍然无法叫她母亲,因为他从来就不知道“母亲”这个词。别说“母亲”这个词皮特伍呷不知道,就是人世间的任何一个词语他也不知道。长到二十多岁,皮特伍呷也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他从来没有听见别人叫过自己。其实别人是叫过他的,只是他自己听不见,更不知道“声音”这个词为何物?当然了,这也不能怪皮特伍呷,因为这不是他的错,更不是母亲的错。母亲只是一个生活在四川省大凉山喜德县冕山镇小山村高寒山区的普通彝族妇女。她虽然给了儿子生命,对儿子也非常的疼爱。但当灾难降临到儿子身上的时候,别说她瘦弱的身躯无法为儿子抵御灾难,就是身体健壮的丈夫也保护不了儿子。因为他们没有那个能力,就算是他们舍去了自己的生命,仍然保护不了儿子遭遇灾难的侵害。父母给儿子取了“皮特伍呷”这个名字,也是从彝文翻译成的汉语。父母虽然能叫出“皮特伍呷”的彝语名字,可他们却不认识彝文更不认识汉文。在大凉山,像皮特伍呷父母这样的文盲到处都是,所以也就屡见不鲜了。皮特伍呷是一个先天性的聋哑人,别人的世界他根本不知道,他的世界别人也无法进入。居住在高海拔山区的皮特伍呷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青年,虽然从来没有人教过他画画,但他却对绘画非常有天赋,而且画了很多画挂在家中的墙上,他的人物肖像画得惟妙惟肖,非常逼真。对于自己出生的地方就是当年红军路过、而且还留下了很多动人故事的事情,皮特伍呷无法明白。因为没有人与他交流沟通,他也无法与别人交流沟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孤独世界里,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皮特伍呷只知道每天跟着父母去山上放羊赶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的原始生活方式,让皮特伍呷从来没有想过巍峨的大山外面还有另外一个精彩的世界。当然了,这不是皮特伍呷的错,别说像皮特伍呷这样的聋哑人不能与山外的人们交流、沟通,走出大山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就是很多身体健全的彝族同胞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自己生活的大山去与人交流、沟通,了解外面的世界。
走访了解贫困群众,找准他们贫困的原因,听听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帮扶队员的责任和义务。皮特伍呷的人生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转变,变得来跟他以前完全是两个世界。虽然,皮特伍呷也不认识孟静和其他帮扶队员,更不知道他们来到自己家要做什么。可有一个人皮特伍呷认识,那就是本村的支部书记巴久尔铁。至于巴久尔铁叫什么名字?他是干什么的?皮特伍呷并不知道。皮特伍呷之所以认识巴久尔铁是觉得他以前也经常来自己家,有时还带着别人、或带着一些东西来,他到底在跟父母交谈什么,皮特伍呷无法明白。但有一点皮特伍呷是可以肯定的,巴久尔铁每次到自己家里来都不是什么坏事。这一次,见到巴久尔铁又带着那么多衣着都跟自己不一样的男女来到自己家,而且还跟父母亲切地交谈,皮特伍呷突然看见了天上的星星在向他微笑着招手,好运也就从这一刻开始了。
通过摸底调查和精准识别,皮特伍呷家和小山村其他58户居、住在高寒山区的彝族同胞被列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队员们在调查了解中,得知皮特伍呷的残疾情况以后,为了让他以后能与人交流沟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方便,四川省安监局和冕山镇两委组织皮特伍呷参加了手语培训班。遗憾的是由于皮特伍呷基础差、接触手语时间晚,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手语培训班的老师和帮扶队员并没有放弃皮特伍呷,而是耐心的帮助皮特伍呷。皮特伍呷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学习进步很快,而且在短期内就能与人手语交流。
小山村办起了四川省首家“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之后,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学的皮特伍呷成了农民夜校的第一期学员。聪明好学的他不但学到了文化知识,还学到了专业技能,很快被推选为“小山村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一组分校教学助理,这是皮特伍呷做梦都从来没有梦到过的荣誉。虽然皮特伍呷还不能与人语言交流,但他却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中国共产党,我在学校学习很高兴。
“小山村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采取“菜单式”教学模式,由农民来点菜,夜校教师们下厨。如果村民有养殖技术方面的学习需求,夜校就请农牧局的高级畜牧师来解答;如果村民在政策方面有疑问,就让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村两委来解答。为了让村民得到全面的学习,冕山镇专门编制了《农民夜校综合实用教材》。针对小山村是彝族地区,而且要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因此把教材分为识字篇、农技篇、政策篇、法律法规篇等等。
“小山村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办起来以后,教师由县、镇领导、第一书记、农技员、致富能人等担任授课。农民夜校采取专题讲座、案例分析、互动交流等方式,帮助彝族群众学习汉语,学说普通话,了解大政方针,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基本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教育引导村民勤劳致富、文明生活。为了吸引更多村民积极参与,夜校开课前,发放意见征求表,开展走访座谈,广泛征集贫困村民所想所盼。每个月底,对参加培训次数多的村民发放牙刷、毛巾、香皂等生活用品作为奖励,切实提高村民的参与积极性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新中国。“小山村农民文化教育培训夜校”姓“党”,首要的任务就是提升党员干部的认识和党性,明确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的责任和义务,提高村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认知,让他们知道是中国共产党在帮助他们改变生活,过上好日子。在开展教学工作中,把“三会一课”、“两学一做”、“党员评星评优”都融入进去。党员干部积极带头参与教学工作,从产业培训、技能培训、养成良好习惯等方面做带头示范。通过农民夜校这个平台,利用夜校的播放设备宣传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广泛开展“感党恩、跟党走、建家园、奔小康”的教育活动,强化感恩教育,引导广大彝族群众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