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吉木尔的莫就是小山村网络接通之后最大的受益者。“感恩超市”位于越西到泸沽、西昌的县道旁边,每天都有来往的外地客人要在“感恩超市”购买东西。小山村没有接通宽带之前,顾客到“感恩超市”买东西用微信和支付宝付钱,吉木尔的莫只能看着钱也赚不了。小山村接通宽带之后,在农民夜校学到文化的吉木尔的莫很快在老师的指点下,学会了手机上网和微信、支付宝收款付款,方便了过往客人购买东西,自己也把生意扩展了。

    皮特伍呷在农民夜校不但学到了文化、而且还学会了电脑操作和手机上网,外出培训又学会了挖掘机操作技术,掌握了就业技能。2018年5月,皮特伍呷参加凉山州第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在铅球比赛中获得第五名,在田径比赛中获得“道德风尚奖”。取得如此大的成绩,皮特伍呷非常的高兴,他在自己家的墙上漆了一块黑板,画上中国共产党党徽,然后写下这样的誓言:铭记党恩,砥砺前行,志力培育,坚持奋斗。为了让本村的贫困户妇女就近就业照顾家庭,皮特伍呷主动辞去了6度山泉水厂的工作,跟随亲戚在深圳找到了工作,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工资。勤劳朴实的皮特伍呷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可他却用行动诠释了自己内心那份对祖国最真挚的感激、和作为祖国儿女的自豪。

    两年多来,小山村农民夜校在精准梳理、掌握贫困群众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农事合理安排时间,采取“固定课堂+流动课堂”“送教下乡+送学上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培训方式开展彝汉双语、移风易俗、农村实用技术、法律法规、禁毒防艾、就业技能等各类培训40多期,培训村民1500多人次,为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注入了强大动力。目前,小山村已经建立起46亩反季节大蒜种植示范基地,新建可容纳800只左右的标准化羊圈,并成立大蒜种植和肉羊养殖2个合作社,办起6度山泉水厂、2家“农家乐”。20多名村民在村里兴办的2家农家乐和6度山泉水厂就业。全村137名村民在外务工就业,实现月收入3000元以上。2017年,小山村村民年纯收入已经突破6000元。

    毒品、艾滋病、贫穷,这些不光彩的词语在小山村早已经成为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通过农民夜校的学习不但让老百姓学到文化知识、就业技能、良好的卫生习惯,移风易俗的新风尚,还让他们由以前对禁毒、戒毒、防艾知晓率只有百分之二十,现在知晓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小山村除了四名还在强制戒毒所戒毒的人员之外,其余吸毒人员已经完全戒掉毒瘾在外面打工。到目前为止,小山村没有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冕山镇的艾滋病怀孕妇女,因为防艾办工作人员定期对孕妇进行检查,让她们服用抗病毒药物,已经百分之百阻断了新生儿感染艾滋病毒,避免了悲剧的再次发生。冕山镇的防艾工作能达到这样理想的效果,就不得不感谢一个叫尔古克的的人。2010年7月,已经在冕山镇中心卫生院负责预防保健工作10余年的尔古克的承担起了艾滋病防治工作。背上一个手提音箱、再拿上一个话筒,这就是尔古克的下乡的所有装备。彝族地区很多老年人不识字,比起单纯的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资料,尔古克的认为坐下来跟他们聊天更有效果。就这样一天、一月、一年的积累和努力,尔古克的用平易近人的话语,实心实意的行动,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成绩。

    2011年,尔古克的被评为“凉山州艾滋病防治先进个人”。2012年,尔古克的荣获四川省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委员会颁发的“四川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先进个人”。

    尔古克的除了利用平常进乡村进农民夜校的机会宣传防治艾滋病知识,跟老年人和学生进行彝汉双语的艾滋病防治知识讲解。还利用火把节、彝族年等假期,加强外出务工青年群体的防治艾滋病知识宣讲,积极做好婴童预防宣传和存在的母婴阻断工作。正是这样一村一户的拜访工作和真心实意的交流,患者们也向尔古克的敞开了自己的心扉,越来越多的患者主动定期接受抗病毒治疗。冕山镇艾滋病防治办公室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人盯人”的管理模式,才让该镇的妇女母婴阻断工作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众所周知,由于艾滋病的传播特殊性,所以防治艾滋病医务工作者也成为“走在悬崖边”的高危职业。这是一份特殊的工作,处处需要考虑到病人的隐私;这也是一份棘手的工作,时时需得到家人、患者的支持和理解。从事防治艾滋病工作这些年来,尔古克的用真心驱散了艾滋病人心头的阴霾,用真情实意帮助艾滋病人重新找回了自信。2018年,尔古克的被评为感动凉山人物。  

    小山村是冕山镇唯一的一个贫困村,因为有了像尔古克的这样认真负责、把防治艾滋病工作宣传做到家,才让小山村没有一个人感染上艾滋病,这是小山村最大的幸运。

    为了持续巩固精准扶贫成果,降低返贫风险。2017年,四川省安监局投入帮扶资金165万元,完成小山村二组活动中心和农民夜校的修建工程、小山村彝族文化广场的主体建设工程,启动小山村安全养殖合作社冻库及加工厂修建工程。

    “五月的索玛花盛开,党的关怀到小山,办夜校谋求发展,牵手走进小康路。我们在这里学习,我们在这里成长,怀着希望点亮梦想,迎接美好的明天。小山夜校,静默的十二海为我们歌唱,千年的冰川为我们欢呼,连绵起伏的群山见证我们的成长……”每当村民们自豪地唱响这首《小山村农民夜校之歌》时,他们深情的歌声让人充分感受到小山村人齐心协力,卷起裤角加油干、鼓劲干的豪情,还有那份对“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的新彝寨梦想的期盼和向往。

    梅花香自苦寒来。当年红军路过的小山村现在已经成为了明星村,不但在物质上脱了贫,而且在精神和教育上都成功脱贫。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先后有中央党校、新华社、中央电视4台《走遍中国》栏目组、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社科院、凉山州日报等调研组和媒体陆续奔赴小山村。从农民夜校、产业发展、智力扶贫、基层党建等多方面开展调研。

    小山村,只是中国千千万万个贫困村的一个缩影,从奴隶制社会“一步跨千年”直接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现在通过国家的精准扶贫实现精神和物质双脱贫,全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及社会各界党员扶贫干部的艰苦努力。因地制宜开办农民夜校帮助贫困群众学文化、了解扶贫政策、掌握脱贫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传播文明新风、禁毒防艾宣传,成为了脱贫攻坚的助推器。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值得人们去借鉴、学习。

    四川省大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也是全国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这里交通闭塞,形同“孤岛”,举目都是走不尽的崎岖路,翻不尽的大山。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10多度的寒冷天气从西昌驱车2个多小时,来到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这样的概括: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地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一位彝族村民告诉习近平总书记说,以前她生病了,总以为是有鬼附身。听了她的叙述,习近平总书记接过话题回答:过去的确是有“鬼”,愚昧、落后、贫穷就是“鬼”。现在这些问题解决了,“鬼”就自然被驱走了。

    “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一直和全国人民群众的心紧紧相连。聚焦“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走访全国各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大凉山,一直被习近平总书记惦记在心。

    远航正当时,风正易扬帆。在人类与贫困斗争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有大凉山这样的筚路蓝缕;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更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有大凉山这样的沧桑巨变。大凉山除了在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党建扶贫之外还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新扶贫模式,在农民夜校、移风易俗、禁毒防艾、控辍保学、控超优生、一村一幼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018年底,大凉山减贫人口19.9万、退出贫困村500个,贫困发生率由2017年底的11%下降到2018年底的7.1%。虽然在扶贫的道路上,大凉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凉山还有618个贫困村、31.7万贫困人口。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不忘初心的“接力赛”。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和初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也是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但我们相信有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四川省委、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援助,“一步跨千年”的大凉山彝族人民,一定会和全国人民一起迈进小康社会,成为祖国大家庭里的幸福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