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好时代英雄辈出(一)
    英雄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我曾经生活在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雷锋同志是和平年代英雄人物的典型代表。同时代的欧阳海,却被一本《欧阳海之歌》的长篇小说,折腾得人们莫衷一是。

    政治上的进步,曾经是我长期孜孜以求的。但我不知道,我是否曾经是一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    ——文建国写作笔记摘录

    雷锋同志曾经自勉:“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这可以说,出自雷锋同志朴素的阶级感情。1963年3月5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现在有人把这两段话放在了一起,令人不得不进行逻辑推理,似乎前者是后者的必然。这可真是人嘴两块皮,怎说怎有理。

    文建国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当时就是自觉地响应领袖的号召,自觉地模仿英雄人物,自觉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境界。一如当今众多的追星族,这个粉那个粉的粉丝,甚至于“铁丝”、“钢丝”。文建国不后悔当初的作为,作为副班长,他与班长葛延生一起组织了学雷锋小组,在全校率先打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旗号。办专题黑板报,到车站码头服务,有的放矢地在全班开展了学习雷锋同志螺丝钉精神的活动,用雷锋同志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对照检查自己的学习态度,像雷锋同志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正是那场轰轰烈烈地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规划了文建国今后的人生道路。

    一架机器上的螺丝钉,默默无闻,但又不可或缺。如果说整个社会是一架庞大无比的机器的话,人就是其中的某一个部件,螺丝钉是最小的组成部分。也许有人不屑,但其实不管承认与否,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当然螺丝钉生锈了,损坏了,也可以丢弃,换一颗螺丝钉,机器照旧运转。所以人也只是一颗螺丝钉,有你就用你,没有你还有其他螺丝钉替代,如此而已。不存在少了哪一颗螺丝钉,机器就无法运转了。

    文建国在日记本上,摘录了不少雷锋日记,以鼓励自己,要求自己。他没有想到自己应该成为雷锋第二,只是觉得雷锋同志能够自觉地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可圈可点。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他是记得的:“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讲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斗争。”

    现在又有了雷锋同志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仍然是社会舆论的主流。虽然有一些非议和质疑,甚至还有类似美国西点军校的雷锋等不着边际的传闻,但作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雷锋的名字恐怕是不容轻易被忽视的了。

    文建国到了高一第二学期,终于参加了共青团吸收他为共青团员的支部大会。那是1966年的五四青年节,虽然迟了,但毕竟来了。后来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自己一味地追求共产主义,追求党的组织,追求所谓的政治进步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后来在是否申请入党的问题上,他没有像申请入团时表现得那么积极,那么迫切,虽然内心很是纠结的,但他从来不放在嘴上。这是说明他更加成熟了,还是说明他缺乏激情了?都是,也都不是。

    因为曾经三次向团组织提出申请报告,令他有点难堪。他意识到有同学对他的嘲笑。呵呵,精神可嘉啊!一面再,再而三,不是一个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就是一个居心叵测的野心家!如果没有葛延生的及时鼓励,他会不会打退堂鼓,那是很难说的。

    文建国的中学期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正是文建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典范,虽然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也正是这样一些英雄人物激励着热血青年,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电影《怒潮》(1963年)的插曲《送别》,优美动听,流传极广。“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送君送到大树下,心里几多知心话……”在影片中,农友们含泪相送他们的领路人,渔鼓老人唱了这首凄楚、悲壮的《送别》。歌曲以《孟姜女》等民间小调为范本进行再创作而成,四段歌词都是地方戏曲和民间小调中常见的,其曲调感情深沉细致,旋律宛转流畅容易上口,是文建国和他的同学们非常喜欢吟唱的。那样的历史背景,那样的革命情怀,那样的革命同志之间的兄弟友谊,让文建国他们那一代人世界观的形成,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文革中,这首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歌曲被批判,说是为已经被打倒的彭德怀歌功颂德,从而被禁。谁要是哼唱了这首歌,就有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的危险,起码也得遭批判,写检查。

    文建国不以为然,仍然喜欢唱,但从来没有敢在有第二人在场的情况下唱过。他显然是不愿意戴上反革命的帽子的。

    历史后来开了一个大玩笑,改革开放以后,民间举办丧事的时候,《送别》成为主打哀乐,“送君送到江水边,知心话儿说不完……”其曲调之哀,其歌词之悲,倒也实实在在反映出生死离别的悲壮,似乎也回归了曲调的本色。

    文建国啼笑皆非,难以点评是非。有时熟悉的曲调远远地传了过来,他刚刚有了一点共鸣的欲望,又被似悲似喜的唢呐锣鼓声提醒,人家是在办丧事呢。于是只有作罢。

    而被称之为经典之作,世纪之作的李叔同的同名歌曲《送别》,却完全是另一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