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田园生活史静爱(一)
史静应邀支教,同时也享受着童话般的田园生活。环境的污染是否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有人说,发达国家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不懂,说不出其子丑寅卯。就像市场经济带来许多以前不曾见识过的许多“副产品”一样。——文建国写作笔记摘录
建国问子媛:“你是怎么教育小常胜的?”
李子媛问:“陶先生四颗粮的故事,你听说过么?”建国摇摇头,又点点头。她又问史静,“史老师呢?”史静一句“NO”。
子媛对常处长说:“省厅的常处长,请您给普及普及?”
常处长来了一个“妇倡夫随”,还就真的“一、二、三、四,四颗糖”地说了一个梗概。
文建国听了,似曾相识,看来以前一定是看过,或者是听过的,但也就是一带而过,从来没有引起重视。道理谁都懂,做起来也简单,可是为什么没有去做呢?文建国若有所思地说:“省厅对陶行知先生是一个什么态度?”
“没有什么态度。就是有一个陶行知研究会,有一位退休的副厅长领衔,具体情况我不清楚。全国也有一个陶行知研究会,在京城。”
“史老师感觉怎么样?来三天了。”子媛先敬史静的酒。
“今天我们一见面,你知道她第一句话是什么?”建国故意卖关子,他看到史静的状况很好,还处于兴奋之中,其实他们才刚刚分别了几天。
“史老师说什么,不会是给我提意见吧?”子媛还是有点不放心,史老师毕竟在城里待惯了。
“她说‘感觉好极了!’我看她气色比原来更好了。”建国举杯,他没有忘记与常处长喝酒。
“好!好就好。我就担心委屈了史老师,那就对不起建国舅舅了。”子媛说,“只要你们感觉好,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你不是要我长期为你打工吧?”史静不真不假地问。
子媛说:“那感情好啊!可我有贼心,无贼胆。再说,我亲爱的建国舅舅也不会同意的。”
建国正在跟常处长说话:“这里的空气是好,近几年江州的空气质量明显下降,你们省城现在好像也不怎么样?”
常处长说:“不是不怎么样,而是一塌糊涂。去年我写了一篇小文章,抨击空气质量,可编辑坚决不用,他说,写得不错,可我不能用。编辑还是平时处得不错的小兄弟,可关键的时候掉链子。没办法。”
“那你文章里都写了些什么?”建国来了兴趣,问。
常处长说,大概有:雾与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相提并论;政府只抓GDP,不管PM2.5;省城成了“长三角最脏”城市,孙中山先生(铜像)在阴霾里欲哭无泪。还引用了几个段子:
“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看不见我。”
“司机问,雾大,啥都看不到,过个路口红绿灯看不清,到了路中心才发现是红灯,咋整?交警说,你都看不到红灯,摄像头十有八九也拍不到你,放心。”
“好!你说得好。”建国拿起酒杯在桌子上敲敲,附和道,“雾就是雾,霾就是霾。雾之清白,霾之混浊。即使雾和霾偶尔碰到一起,也不可将两者相提并论,起码也是‘今天既有雾,又有霾’。如果非得给霾加上个前缀,称呼起来上口,当以‘灰’或‘阴’字为妥,或‘灰霾’,或‘阴霾’。千万不可为了减轻‘霾’的罪过,而非得加上无故的‘雾’,用自然的天气现象,掩盖人为的污染根源。将‘霾’归咎于‘雾’。”
“你们这些学中文的就是喜欢咬文嚼字。”史静说。
“你忘了?刚才不还有人借雾抒发感情的,仿佛回到了少女时代。”建国说笑,“什么五彩缤纷的神采,什么光怪陆离的外衣。”
“我那是由衷地赞美,你们是刻意地丑化。情况不同,情况不同。难怪编辑不登常处长的文章。要多说正能量,正能量可以让人民群众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负能量会引出麻烦。”史静不真不假地说道。
“史老师读的外语,和中文是一个大类,都属于语言文字。但是好像由于是外国的,就自然比中国的更高一个档次。我们读书的时候,那些外文系的男生女生个个都趾高气昂,长相上似乎也更胜一筹。其实就是善于打扮而已。不过史老师,你是天生丽质,又保养得好。我要是到了55岁退休的时候,能像你一样年轻,呵呵,我开心得睡不着觉了。”李子媛既是奉承,又是说的大实话。
史静说:“那不行,你这个校长还让不让别人当啊?”子媛说的话,让史静很受用,女人自然喜欢别人说她长得年轻漂亮。
文建国和常处长一边喝酒,一边吹牛。四个人自然分成两个小圈子。“我听说苏北地区有些地方至今还有发放教师工资的困难,那就喊教育现代化是不是早了点?”建国问常处长。
“你怎么也想到这个问题?”常处长把刚刚拿起的筷子放下,说,“去年年底在一次厅务(扩大)会上,讨论到苏北教育现代化实施工程的时候,我就随口一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应该首先解决教师工资问题。结果一把手厅长当即批评我,说我目光短浅,看不到教育现代化口号提出的伟大意义。现在,啊,真是……”常处长显然是在斟词酌句,建国等着他的下文。
“比如说‘科学发展观’,应该是一句蛮不错的口号,或者应该说是指导思想。可是到处喊,到处贴,就反而显得不那么严肃了。在实际工作中呢,有多少领导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来谋划的?一个个都是急功近利,搞个三五年,拿出一点领导看得到的政绩出来,然后提拔重用。至于留下多少债务,留下多少烂尾,那是由后人给擦屎屁股了。”
常处长说话很实在,他又举例说,“就像我们搞教育的,只顾建多少大楼,不问有多少大师。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就不相信在工资发不出,或者发不全的情况下,会有大师产生?
陶行知只有一位陶行知。其他人,大凡自称之为大师的,哪个不是养尊处优的?当然,真的是大师,也应该把他养起来的,让他一心一意做学问。”
建国问子媛:“你是怎么教育小常胜的?”
李子媛问:“陶先生四颗粮的故事,你听说过么?”建国摇摇头,又点点头。她又问史静,“史老师呢?”史静一句“NO”。
子媛对常处长说:“省厅的常处长,请您给普及普及?”
常处长来了一个“妇倡夫随”,还就真的“一、二、三、四,四颗糖”地说了一个梗概。
文建国听了,似曾相识,看来以前一定是看过,或者是听过的,但也就是一带而过,从来没有引起重视。道理谁都懂,做起来也简单,可是为什么没有去做呢?文建国若有所思地说:“省厅对陶行知先生是一个什么态度?”
“没有什么态度。就是有一个陶行知研究会,有一位退休的副厅长领衔,具体情况我不清楚。全国也有一个陶行知研究会,在京城。”
“史老师感觉怎么样?来三天了。”子媛先敬史静的酒。
“今天我们一见面,你知道她第一句话是什么?”建国故意卖关子,他看到史静的状况很好,还处于兴奋之中,其实他们才刚刚分别了几天。
“史老师说什么,不会是给我提意见吧?”子媛还是有点不放心,史老师毕竟在城里待惯了。
“她说‘感觉好极了!’我看她气色比原来更好了。”建国举杯,他没有忘记与常处长喝酒。
“好!好就好。我就担心委屈了史老师,那就对不起建国舅舅了。”子媛说,“只要你们感觉好,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你不是要我长期为你打工吧?”史静不真不假地问。
子媛说:“那感情好啊!可我有贼心,无贼胆。再说,我亲爱的建国舅舅也不会同意的。”
建国正在跟常处长说话:“这里的空气是好,近几年江州的空气质量明显下降,你们省城现在好像也不怎么样?”
常处长说:“不是不怎么样,而是一塌糊涂。去年我写了一篇小文章,抨击空气质量,可编辑坚决不用,他说,写得不错,可我不能用。编辑还是平时处得不错的小兄弟,可关键的时候掉链子。没办法。”
“那你文章里都写了些什么?”建国来了兴趣,问。
常处长说,大概有:雾与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相提并论;政府只抓GDP,不管PM2.5;省城成了“长三角最脏”城市,孙中山先生(铜像)在阴霾里欲哭无泪。还引用了几个段子:
“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看不见我。”
“司机问,雾大,啥都看不到,过个路口红绿灯看不清,到了路中心才发现是红灯,咋整?交警说,你都看不到红灯,摄像头十有八九也拍不到你,放心。”
“好!你说得好。”建国拿起酒杯在桌子上敲敲,附和道,“雾就是雾,霾就是霾。雾之清白,霾之混浊。即使雾和霾偶尔碰到一起,也不可将两者相提并论,起码也是‘今天既有雾,又有霾’。如果非得给霾加上个前缀,称呼起来上口,当以‘灰’或‘阴’字为妥,或‘灰霾’,或‘阴霾’。千万不可为了减轻‘霾’的罪过,而非得加上无故的‘雾’,用自然的天气现象,掩盖人为的污染根源。将‘霾’归咎于‘雾’。”
“你们这些学中文的就是喜欢咬文嚼字。”史静说。
“你忘了?刚才不还有人借雾抒发感情的,仿佛回到了少女时代。”建国说笑,“什么五彩缤纷的神采,什么光怪陆离的外衣。”
“我那是由衷地赞美,你们是刻意地丑化。情况不同,情况不同。难怪编辑不登常处长的文章。要多说正能量,正能量可以让人民群众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负能量会引出麻烦。”史静不真不假地说道。
“史老师读的外语,和中文是一个大类,都属于语言文字。但是好像由于是外国的,就自然比中国的更高一个档次。我们读书的时候,那些外文系的男生女生个个都趾高气昂,长相上似乎也更胜一筹。其实就是善于打扮而已。不过史老师,你是天生丽质,又保养得好。我要是到了55岁退休的时候,能像你一样年轻,呵呵,我开心得睡不着觉了。”李子媛既是奉承,又是说的大实话。
史静说:“那不行,你这个校长还让不让别人当啊?”子媛说的话,让史静很受用,女人自然喜欢别人说她长得年轻漂亮。
文建国和常处长一边喝酒,一边吹牛。四个人自然分成两个小圈子。“我听说苏北地区有些地方至今还有发放教师工资的困难,那就喊教育现代化是不是早了点?”建国问常处长。
“你怎么也想到这个问题?”常处长把刚刚拿起的筷子放下,说,“去年年底在一次厅务(扩大)会上,讨论到苏北教育现代化实施工程的时候,我就随口一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应该首先解决教师工资问题。结果一把手厅长当即批评我,说我目光短浅,看不到教育现代化口号提出的伟大意义。现在,啊,真是……”常处长显然是在斟词酌句,建国等着他的下文。
“比如说‘科学发展观’,应该是一句蛮不错的口号,或者应该说是指导思想。可是到处喊,到处贴,就反而显得不那么严肃了。在实际工作中呢,有多少领导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来谋划的?一个个都是急功近利,搞个三五年,拿出一点领导看得到的政绩出来,然后提拔重用。至于留下多少债务,留下多少烂尾,那是由后人给擦屎屁股了。”
常处长说话很实在,他又举例说,“就像我们搞教育的,只顾建多少大楼,不问有多少大师。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就不相信在工资发不出,或者发不全的情况下,会有大师产生?
陶行知只有一位陶行知。其他人,大凡自称之为大师的,哪个不是养尊处优的?当然,真的是大师,也应该把他养起来的,让他一心一意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