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文巽善九十大寿(二)
父亲还饶有兴趣地与建国探讨电视剧《潜伏》,这是建国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父亲对第20集里的余则成提出了质疑:长期服务于军统的进步青年余则成,对一个善良纯情的少妇晚秋在自杀未遂后,动员她去延安说的一番话落入俗套,从而塑造一个“从身体到灵魂,都由组织代为保管”的“高大全”形象。
父亲在抽屉里翻了好长时间,摸出了一张字条,建国看到字条上写着:“那里有很多人都像我一样,那是另一个世界,好地方,好风光,……你站在一列雄壮的队伍里,迈着大步,高唱着战歌,去改变整个中国,那是什么气势?一个小小的余则成,就是路边的一个送行者,你看见了他,他看见了你,我们挥挥手就过去了,再往前就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沮丧吗?无非就是一个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留念它就是一种高度近视。有时候看得远一点,不就什么都有了吗,包括爱。”
他问建国,这是余则成说的话吗?不像。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出身,并相当成熟的共产党人才应该有的心理活动或言语。
建国感到父亲提出的问题很有点意思,父亲倒好像才是应该说那种话的人。可惜,他是知识分子,不是共产党人。
建国问父亲,这么长的一段话,你是怎么记下来的?父亲说,我不也可以上网查阅么。
后来建国发现,父亲特别喜欢谍战片,对《暗算》之《听风》、《看风》和《捕风》如数家珍,只是在《暗算》以后,他虽然还在看谍战片,但已经没有精力与建国讨论了。
于蒋淑娴来说,为文巽善做过了九十大寿,好像是完成了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她的脾气逐渐反常,原来是一个那么善良那么贤慧那么善解人意的老人,如今变得孩子似的,常常与巽善,与怀华吵架,发火,什么看得都不顺眼,家里天天鸡犬不宁。
她在单独与建国相处时,建国认为她仍然是一位慈祥的母亲。
在春节后的某一天中午,怀华一个电话叫来了建国。建国以为是母亲又在和怀华过不去了,丢下碗筷,匆匆赶回家。这才一天半没有见面,母亲的模样让他大吃一惊。
前天晚上,母亲交给建国几张存折,告诉他密码是建国身份证上哪几位数,还有一个巧克力糖果盒子。巧克力糖果盒子有些年头了,建国没有看过。母亲说,这个巧克力盒子是你父亲的“百宝箱”,里面有几根金条和一些他认为重要的东西。
建国笑笑。母亲问,你笑什么?是有六根金条呢。你爸爸还说过,以前逃难,躲避战火,你大妈妈就常常将金条戒指什么的缝在抱在手上的毛娃鞋子里。
她把巧克力糖果盒子递给建国,说:“你父亲不希望别人动这个小盒子。你看好,还有你爸爸的封条呢。还是放在这里。”她把巧克力盒子收回,放在书橱的一个角落。“记住,就在这里。”她又强调了一遍。
“这巧克力盒子可是你爸爸当初送给我的第一盒巧克力哦!”
“你不要笑,那时还没有你呢。”母亲满脸的幸福。
建国知道了,这是父亲留学归来,送给母亲的第一件礼品,那时她的身份,是父亲的内表妹,后来是建国同父异母哥哥姐姐的家庭教师。
母亲和建国唠叨了半天,依依不舍。像建国下放时的分别,也像她和父亲下放时与建国的分别。
建国起身准备回家的时候,她和建国说了一句秃头秃脑的话,“今后我不管你了。”她的神色黯然,吞吞吐吐,还有点含混不清,好像充满着无奈和不舍。
文建国当时没有在意,自己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她老人家居然还要管?还要为不能管而遗憾?建国没有意识到这竟然就是母亲和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她把她的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很不情愿地准备撒手了,从此不再管她的建国了。
建国当时的兴奋点停留在那个巧克力盒子上。既然父亲称之为“百宝箱”,自有他的道理。建国的小说创作正在四处搜集资料,编列提纲呢。
母亲的眼珠蜡黄,脸色蜡黄,全身蜡黄,黄得可怕,黄得不忍目睹。这才四十个小时没有见面啊!母亲坐在椅子上,全身不停地颤抖,谁也不理睬,其实她老人家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怀华告诉建国,母亲早饭不吃,午饭也不吃。也不说话。
建国见到母亲的那一刻,就知道大事不妙了。这不是吃不吃饭的问题,他怪自己太大意了。仅仅从外表看,母亲就已经病入膏肓。建国不加思索,立即将母亲送医院。
医生诊断蒋淑娴肝胆癌晚期,并且责怪家属太不关心老太太了。
在医院的半个月,虽然有挂水打针,淑娴仍然右上腹疼痛,皮肤瘙痒,全身黄疸不退,且快速消瘦,形如骷髅,又极度痛苦。同时出现了全身衰竭等综合征,机体处于严重的机能失调状态,岌岌可危。
建国将病情告知父亲,父亲让建国抬母亲回家。
老年人讲究一个寿终正寝,有病,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能在亲人面前闭上眼睛,走上最后的归途,也算是一种莫大欣慰了。
送回家?120救护车是抢救病人用的,“只进不出”。医院表示无能为力。建国不解,这时也不是理论的时候,他通过朋友关系叫了“120”,送母亲回家。
后来建国遵从父亲嘱托和母亲的遗愿,在将母亲的遗体转交给医院作解剖用的同时,向医院、向“120”提出了一条合理化建议,打破救护车“只进不出”的规定,只要患者及其家属有需要,只要不影响抢救其他病人,可以随时出车,合理收费。从而打破了“只进不出”的规矩。医院有人称之为“蒋氏(淑娴)条例”。
父亲在抽屉里翻了好长时间,摸出了一张字条,建国看到字条上写着:“那里有很多人都像我一样,那是另一个世界,好地方,好风光,……你站在一列雄壮的队伍里,迈着大步,高唱着战歌,去改变整个中国,那是什么气势?一个小小的余则成,就是路边的一个送行者,你看见了他,他看见了你,我们挥挥手就过去了,再往前就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沮丧吗?无非就是一个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留念它就是一种高度近视。有时候看得远一点,不就什么都有了吗,包括爱。”
他问建国,这是余则成说的话吗?不像。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出身,并相当成熟的共产党人才应该有的心理活动或言语。
建国感到父亲提出的问题很有点意思,父亲倒好像才是应该说那种话的人。可惜,他是知识分子,不是共产党人。
建国问父亲,这么长的一段话,你是怎么记下来的?父亲说,我不也可以上网查阅么。
后来建国发现,父亲特别喜欢谍战片,对《暗算》之《听风》、《看风》和《捕风》如数家珍,只是在《暗算》以后,他虽然还在看谍战片,但已经没有精力与建国讨论了。
于蒋淑娴来说,为文巽善做过了九十大寿,好像是完成了一项重大的历史使命。她的脾气逐渐反常,原来是一个那么善良那么贤慧那么善解人意的老人,如今变得孩子似的,常常与巽善,与怀华吵架,发火,什么看得都不顺眼,家里天天鸡犬不宁。
她在单独与建国相处时,建国认为她仍然是一位慈祥的母亲。
在春节后的某一天中午,怀华一个电话叫来了建国。建国以为是母亲又在和怀华过不去了,丢下碗筷,匆匆赶回家。这才一天半没有见面,母亲的模样让他大吃一惊。
前天晚上,母亲交给建国几张存折,告诉他密码是建国身份证上哪几位数,还有一个巧克力糖果盒子。巧克力糖果盒子有些年头了,建国没有看过。母亲说,这个巧克力盒子是你父亲的“百宝箱”,里面有几根金条和一些他认为重要的东西。
建国笑笑。母亲问,你笑什么?是有六根金条呢。你爸爸还说过,以前逃难,躲避战火,你大妈妈就常常将金条戒指什么的缝在抱在手上的毛娃鞋子里。
她把巧克力糖果盒子递给建国,说:“你父亲不希望别人动这个小盒子。你看好,还有你爸爸的封条呢。还是放在这里。”她把巧克力盒子收回,放在书橱的一个角落。“记住,就在这里。”她又强调了一遍。
“这巧克力盒子可是你爸爸当初送给我的第一盒巧克力哦!”
“你不要笑,那时还没有你呢。”母亲满脸的幸福。
建国知道了,这是父亲留学归来,送给母亲的第一件礼品,那时她的身份,是父亲的内表妹,后来是建国同父异母哥哥姐姐的家庭教师。
母亲和建国唠叨了半天,依依不舍。像建国下放时的分别,也像她和父亲下放时与建国的分别。
建国起身准备回家的时候,她和建国说了一句秃头秃脑的话,“今后我不管你了。”她的神色黯然,吞吞吐吐,还有点含混不清,好像充满着无奈和不舍。
文建国当时没有在意,自己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她老人家居然还要管?还要为不能管而遗憾?建国没有意识到这竟然就是母亲和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她把她的个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一览无余,很不情愿地准备撒手了,从此不再管她的建国了。
建国当时的兴奋点停留在那个巧克力盒子上。既然父亲称之为“百宝箱”,自有他的道理。建国的小说创作正在四处搜集资料,编列提纲呢。
母亲的眼珠蜡黄,脸色蜡黄,全身蜡黄,黄得可怕,黄得不忍目睹。这才四十个小时没有见面啊!母亲坐在椅子上,全身不停地颤抖,谁也不理睬,其实她老人家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怀华告诉建国,母亲早饭不吃,午饭也不吃。也不说话。
建国见到母亲的那一刻,就知道大事不妙了。这不是吃不吃饭的问题,他怪自己太大意了。仅仅从外表看,母亲就已经病入膏肓。建国不加思索,立即将母亲送医院。
医生诊断蒋淑娴肝胆癌晚期,并且责怪家属太不关心老太太了。
在医院的半个月,虽然有挂水打针,淑娴仍然右上腹疼痛,皮肤瘙痒,全身黄疸不退,且快速消瘦,形如骷髅,又极度痛苦。同时出现了全身衰竭等综合征,机体处于严重的机能失调状态,岌岌可危。
建国将病情告知父亲,父亲让建国抬母亲回家。
老年人讲究一个寿终正寝,有病,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能在亲人面前闭上眼睛,走上最后的归途,也算是一种莫大欣慰了。
送回家?120救护车是抢救病人用的,“只进不出”。医院表示无能为力。建国不解,这时也不是理论的时候,他通过朋友关系叫了“120”,送母亲回家。
后来建国遵从父亲嘱托和母亲的遗愿,在将母亲的遗体转交给医院作解剖用的同时,向医院、向“120”提出了一条合理化建议,打破救护车“只进不出”的规定,只要患者及其家属有需要,只要不影响抢救其他病人,可以随时出车,合理收费。从而打破了“只进不出”的规矩。医院有人称之为“蒋氏(淑娴)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