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微信热闹闹几许(二)
本来建国还有一丝丝冲动,人家仍然称呼你“老班长”呢,不能站出来说说话?可是仔细想想,小学毕业分手已经五十多年了,也早就不是一条街一个巷子的概念了,那谁还是谁啊?说你是班长,你是班长;说你不是班长,你就不是班长。不必在意的。
还有一个党校同学群,也不知道是谁得罪了谁,有一个头面人物居然主动退群了,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吧?不屑与他人为伍?建国想想好笑,都是奔七奔八的人,还像办家家似的,或者说退休以后仍然具有领导人气质,喜欢“我们不理睬他。人民委员斯大林”的句式。
坦率地说,同窗情谊,成人以后,特别是工作以后的同学关系,“同学”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形式。不要看“老同学”喊得热乎,其实在大家的眼里,从同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有了三六九等之分,所谓同学也只是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同”“学”了两年。如果没有利益关系上的互利互惠,此同学即非彼同学也。
有一天,文建国突然悟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学同学群里虽然骂娘的不少,可他们一个个都健康地活着,多数人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经济上也常常捉襟见肘,他们的喜怒哀乐全都率真地表现出来。如果说他们是市侩的话,其实所谓更高层次的同学里,并非没有市侩,而是一种披着种种漂亮外衣的市侩,是让别人无法说得清的市侩。
人和人都一样,都有凡夫俗子的一面。党校同学里,有人进去了,有人病倒了,有人先走了,且平时没有大面积的互动,见面能够笑笑,打个哈哈就蛮不错的了。大家的喜怒哀乐一般不会公开地表露,有几个同学,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都是经济问题,不正是所谓的市侩么?可能市侩也有“高级”“低级”之分吧?
他把这个对比讲给史静听,史静说:“也许是巧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
“同样是在群里发微信,两个群里的话题自然不同。这应该是规律了吧?”
“屁股指挥脑袋。这可以是规律。”史静说,“你不喜欢微信,怎么今天又研究起微信了?”
建国说:“我没有研究,我还没有精力研究,只是突发奇想,想想好玩。嗯,下次小学同学聚会的时候,我说给大家听听,要好好珍惜同学之情,团结一致向前看。我好歹做了大家六年班长,请同学们给我一个面子吧!”
“我看可以,到时候我这个班副也帮衬帮衬?”
“夫倡妇随?不不不,也可以由你先引出话题,我看还是妇倡夫随吧。女士优先!”两人相视一笑。
如果说,微信上的99%可以不必在意的话,那另外的1%,则经常让建国感到头痛。说它是1%,只是说它的频率,或者是次数。如果拿文字的数量来说的话,则往往超过那个99%的内容了。是多少,没有统计。
微信上有些文章是极好的,而且只有在微信上看得到,所以文建国又十分感谢微信。
讨论这“1%”的问题时,建国一般希望有一芃和进军加入才更有兴趣。一芃可以互动,有进军在旁边插科打诨可以激发灵感。
那天,他们四人在一起喝茶,一芃提出了话题,她让建国说说,对“望子成龙”的看法,因为她今天早晨看到了一个视频,说的是一位全国著名学者慷慨激昂地反对“望子成龙”这一说。
她不提视频主讲人是谁的,她就是想听听建国的“高见”。建国不知道她是在下套。
“‘望子成龙’是一成语,它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我认为很好啊。怎么啦?你怎么提出这么个浅显的问题。”建国一副教师爷的模样。
一芃笑了,一脸的狡黠。她在手机上点拨了几下,建国和史静的微信同时叫了。他们同时点击,那位专家特有的嗓门同时扯开了。
进军不屑,但他也听出来是谁的声音,哦,某某某,他说什么?一芃竖起食指,让人不要出声。史静是看新闻,看个稀奇就行了。建国看得极其认真,因为这段视频与一芃刚才的提问肯定有关。
某专家阐述“望子成人”观点的视频,忧国忧民,措辞犀利,旁征博引,有较强的感染力。其出发点,其论点,都可理解;但其运用的论证方法论,则不敢苟同。为什么一定要让“望子成人”和“望子成龙”相对立呢?建国看完了视频,不加思索就说了。
一芃说:“你详细地说说!”
“啊呀,老夫子真的能磨蹭。”进军似乎听出了一点门道。他说,“我为你点烟,你快说!”
建国抽了一口烟说,那我就说说:
“望子成龙,是希望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成就,或者更直接一点说,即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这,有什么不好么?是的,某专家说它不好,并将其与望子成人相对立,同时将‘望子成龙’‘望子成材’‘望子成器’一同枪毙了事,好不潇洒!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吉祥物。龙文化已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不可或缺。‘望子成龙’寄托着中国人的家庭梦想,养儿初衷。如果非得推敲挑剔的话,至多也就是有些人盲目追求,好高骛远罢了。完全没有必要因噎废食,一律封杀。
否定望子成龙(材、器)的人说,龙是什么?怪兽;材是什么?木头;器是什么?东西。就是你要成怪兽、成木头、成东西?
呵呵,望文生义,大家犯了小儿科的错误。以此类推,相当多的汉语词语无法使用了。如:龙的传人——怪兽的后代;天生我材必有用——有什么用呢,可以当柴火烧;大器晚成——制作大的物件,需要长时间完成。如果真的扣字眼,真的不把“龙(材、器)”看作是人,而是‘怪兽(木头、东西)’的话,那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早已荡然无存,有关部门有必要对汉语使用重新规范,一切修辞手法都要废止,连历史也要改写。新兴的网络语言,更是大逆不道,统统禁止。
我估猜,专家本意大概是想说‘望子成龙’业已泛滥,‘从上到下,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家长,全都是望子成龙。’所以他以上帝自居,旗帜鲜明地反对‘望子成龙’。一声棒喝,先把沉湎于望子成龙病态下的人们敲醒,让其反省,再修正。
还有一个党校同学群,也不知道是谁得罪了谁,有一个头面人物居然主动退群了,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吧?不屑与他人为伍?建国想想好笑,都是奔七奔八的人,还像办家家似的,或者说退休以后仍然具有领导人气质,喜欢“我们不理睬他。人民委员斯大林”的句式。
坦率地说,同窗情谊,成人以后,特别是工作以后的同学关系,“同学”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形式。不要看“老同学”喊得热乎,其实在大家的眼里,从同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有了三六九等之分,所谓同学也只是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同”“学”了两年。如果没有利益关系上的互利互惠,此同学即非彼同学也。
有一天,文建国突然悟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学同学群里虽然骂娘的不少,可他们一个个都健康地活着,多数人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经济上也常常捉襟见肘,他们的喜怒哀乐全都率真地表现出来。如果说他们是市侩的话,其实所谓更高层次的同学里,并非没有市侩,而是一种披着种种漂亮外衣的市侩,是让别人无法说得清的市侩。
人和人都一样,都有凡夫俗子的一面。党校同学里,有人进去了,有人病倒了,有人先走了,且平时没有大面积的互动,见面能够笑笑,打个哈哈就蛮不错的了。大家的喜怒哀乐一般不会公开地表露,有几个同学,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都是经济问题,不正是所谓的市侩么?可能市侩也有“高级”“低级”之分吧?
他把这个对比讲给史静听,史静说:“也许是巧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
“同样是在群里发微信,两个群里的话题自然不同。这应该是规律了吧?”
“屁股指挥脑袋。这可以是规律。”史静说,“你不喜欢微信,怎么今天又研究起微信了?”
建国说:“我没有研究,我还没有精力研究,只是突发奇想,想想好玩。嗯,下次小学同学聚会的时候,我说给大家听听,要好好珍惜同学之情,团结一致向前看。我好歹做了大家六年班长,请同学们给我一个面子吧!”
“我看可以,到时候我这个班副也帮衬帮衬?”
“夫倡妇随?不不不,也可以由你先引出话题,我看还是妇倡夫随吧。女士优先!”两人相视一笑。
如果说,微信上的99%可以不必在意的话,那另外的1%,则经常让建国感到头痛。说它是1%,只是说它的频率,或者是次数。如果拿文字的数量来说的话,则往往超过那个99%的内容了。是多少,没有统计。
微信上有些文章是极好的,而且只有在微信上看得到,所以文建国又十分感谢微信。
讨论这“1%”的问题时,建国一般希望有一芃和进军加入才更有兴趣。一芃可以互动,有进军在旁边插科打诨可以激发灵感。
那天,他们四人在一起喝茶,一芃提出了话题,她让建国说说,对“望子成龙”的看法,因为她今天早晨看到了一个视频,说的是一位全国著名学者慷慨激昂地反对“望子成龙”这一说。
她不提视频主讲人是谁的,她就是想听听建国的“高见”。建国不知道她是在下套。
“‘望子成龙’是一成语,它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我认为很好啊。怎么啦?你怎么提出这么个浅显的问题。”建国一副教师爷的模样。
一芃笑了,一脸的狡黠。她在手机上点拨了几下,建国和史静的微信同时叫了。他们同时点击,那位专家特有的嗓门同时扯开了。
进军不屑,但他也听出来是谁的声音,哦,某某某,他说什么?一芃竖起食指,让人不要出声。史静是看新闻,看个稀奇就行了。建国看得极其认真,因为这段视频与一芃刚才的提问肯定有关。
某专家阐述“望子成人”观点的视频,忧国忧民,措辞犀利,旁征博引,有较强的感染力。其出发点,其论点,都可理解;但其运用的论证方法论,则不敢苟同。为什么一定要让“望子成人”和“望子成龙”相对立呢?建国看完了视频,不加思索就说了。
一芃说:“你详细地说说!”
“啊呀,老夫子真的能磨蹭。”进军似乎听出了一点门道。他说,“我为你点烟,你快说!”
建国抽了一口烟说,那我就说说:
“望子成龙,是希望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成就,或者更直接一点说,即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物。这,有什么不好么?是的,某专家说它不好,并将其与望子成人相对立,同时将‘望子成龙’‘望子成材’‘望子成器’一同枪毙了事,好不潇洒!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吉祥物。龙文化已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不可或缺。‘望子成龙’寄托着中国人的家庭梦想,养儿初衷。如果非得推敲挑剔的话,至多也就是有些人盲目追求,好高骛远罢了。完全没有必要因噎废食,一律封杀。
否定望子成龙(材、器)的人说,龙是什么?怪兽;材是什么?木头;器是什么?东西。就是你要成怪兽、成木头、成东西?
呵呵,望文生义,大家犯了小儿科的错误。以此类推,相当多的汉语词语无法使用了。如:龙的传人——怪兽的后代;天生我材必有用——有什么用呢,可以当柴火烧;大器晚成——制作大的物件,需要长时间完成。如果真的扣字眼,真的不把“龙(材、器)”看作是人,而是‘怪兽(木头、东西)’的话,那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早已荡然无存,有关部门有必要对汉语使用重新规范,一切修辞手法都要废止,连历史也要改写。新兴的网络语言,更是大逆不道,统统禁止。
我估猜,专家本意大概是想说‘望子成龙’业已泛滥,‘从上到下,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家长,全都是望子成龙。’所以他以上帝自居,旗帜鲜明地反对‘望子成龙’。一声棒喝,先把沉湎于望子成龙病态下的人们敲醒,让其反省,再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