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付祖仁落叶归根(三)
    晓霞围绕着付莹莹身兼数职:老妈子,就像过去小姐陪嫁的老佣人,生活上的一切琐事悉数全包;小丫环,也是陪嫁带过来的,付莹莹所有不愉快的言语,全都向她发作,无人替代;专职司机,只为付莹莹一人动车子,如果需要私自外出,肯定先打招呼;知心闺密,两人无话不谈,直言不讳,交流读书心得,且频繁互赠礼品;人生导师,晓霞经常开导付莹莹,但由于处境不同,晓霞只能适可而止。她知道,付莹莹需要时,是循循善诱的教导;不需要时,那是喋喋不休的聒噪。

    付祖仁忌日周年纪念仪式以后,付莹莹的情绪得到了缓解。她对晓霞说,今后我要把精力放在打理“纪念馆”事务上,原先每天跑一趟付家村的,改为一周一次,也可以遥控指挥,偶尔有重要人物来访,我会尽量安排在“法定时间”。这一年里,你也太辛苦了,谢谢你!她似乎意识到占用了晓霞的大量时间,有点不好意思。

    晓霞满心欢喜地说,只要你付大小姐高兴就行,我绝对唯你马首是瞻。付莹莹当即抱着晓霞好好叫叫地大哭了一场。这一哭,算是将父亲离世以来的所有痛苦、迷茫、烦恼和顾虑随着她大小姐的任性脾气,一起抛向了九霄云外。

    付莹莹从此好像变了另外一个人,在馆长岗位上认真履职,在介绍她父亲的时候,充满着骄傲;在谈到付家村未来的时候,充满着希望。而在日常生活上,她却再也没有给晓霞增加任何麻烦,一口一声晓霞姐晓霞姐地叫着,让别人听了只有妒嫉的份儿。

    晓霞对强东说,谢天谢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付小姐终于开窍了!

    在晓霞的精心照料下,付莹莹活到了七十七岁,自然衰亡,不治而终。晓霞和强东以耄耋之年为她处理了后事,就安葬在付祖仁身旁。那是后话了。

    付家村养老院在江阳市在江州市已经成为养老院的首选,当然是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之下。省城也有不少人看中了,但毕竟离开自己的子女远了点,使得有些人家望而辄止,但并不影响养老院的名声广泛传播。

    按照付祖仁的经营理念,收费以普通公教人员退休工资的可控范围(苦了一般企业的退休职工)为准,且绝对保证物有所值。他曾经和文建国讨论过这个问题,建国认为也只有这样了,又不是搞社会公益。至于付家村籍的人员养老费用则是另计,不在书中交待。

    建国知道,要想养老院条件好一点,收费自然高一点,没有免费的午餐,天经地义。其实条件的好坏只是一个方面,关键问题是养老院能够给老人多少亲情?自己家里的亲情享受不到,到了养老院难道就能享受?有人说,亲情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如果失去了这一层自然的亲情关系,天下还有没有亲情?

    早几年,建国受付祖仁的邀请前去“考察”,并和史静小住数日。建国刻意用苛刻的眼光审视养老院的一切,似乎找不出任何瑕疵,但冷静下来以后,却又感到不是个滋味。“不是滋味”,是什么滋味呢?

    后来,也就是两年前,史静的嫂子在江州的一个养老院突然身亡。那天早晨,史静接到外甥子的报丧电话,由建国陪同赶到养老院时,只看到嫂子的遗体正在被送上殡仪车,半截在里,半截在外,外甥子一脸的无奈与凄凉。等他看到史静了,才开始落泪。史静亦泪如雨下。

    那一天,史静特别地难过,嫂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告别了人世。临走之前,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想到了什么,她想和谁说话,她希望见到谁?这一切都没有答案。她有一个儿子,尚且如此,我呢?我走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境呢?如此说来,老夫妻俩,谁先走,谁幸福。于是她和建国经常谈论死亡的问题。

    她对建国说,你爱我吗?你愿意永远给我幸福吗?那就让我走在你的前面吧,请允许我的自私。虽说是玩笑话,可让人听上去却是异常伤感,惨兮兮,怪兮兮的。人到了这一地步,已经别无他求,惟求可能多一丁点儿的亲情而已。

    建国只是无言以对,陪着不尴不尬的讪笑。

    养老院的生活,建国听到的绝大多数传闻是,“不是人过的日子”。对于这种传闻,建国不愿相信,他把其产生的原因归咎于刚刚进入老年社会,又是由多子女向独生子女转型的时期,等我进养老院的时候,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有老话说“老吾老,幼吾幼”。建国突然想到德国养老模式中的“储蓄个人护理时间”计划,既是为自己“储蓄”,又能适度解决“佣工荒”问题,还培养了年轻人敬老养老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给“朝阳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他想起怀华的义工,那是有先见之明的。赶明儿,请刘强东考虑考虑,能否尝试尝试。      

    建国问过史静,你哥哥为什么没有要两个或三个孩子。史静说,哥哥嫂子他们在准备要二胎的时候,不知道是谁提出了“只生一个好”的口号,党团员要带头,我哥哥就自觉不要啦。哥哥五年前因病先走之后,嫂子就一蹶不振了,外甥子又忙,还有一个女儿要照料,这样的人口结构,只有让老年人进养老院受委屈了。如果让小的吃苦,老年人也于心不忍啊。

    有智者言,如果将人的出生到退休比作第一阶段,退休以后为第二阶段,濒死之时为第三阶段的话,儒家、道家和佛家的三种哲学观点可以作为参考。

    儒家提倡入世,“不知老之将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超越生死,不知自己是人,抑或蝴蝶焉?

    佛家则“生固欣然,死亦无憾。”坦然地面对死亡。

    如此一说,建国思忖,我们正在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移步,只有学习佛家,主动向佛家靠拢,坦然面对死亡。否则又能怎么办呢?

    史静曾经听说,省城有个81岁独居的老奶奶,留下“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一纸遗言。当她被人发现时,已经是去世两个月以后的事了。

    史静敬佩老奶奶面对死亡的坦然,但一想到濒临死亡绝境的时候,身边竟然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个人,不禁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