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君臣会
第24章 君臣会
到了面前,荆公双手叠抱,躬身施礼道:“陛下圣躬万福!”
年青的神宗帝早已站起,指着对面一只紫花磁墩说道:“王卿,不必拘礼!快坐,快坐。”
荆公谢坐。
神宗问道:“知朕急召王卿进京之意否?”
荆公略一思忖,回道:“陛下胸怀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之远大抱负,振兴大宋,扬我国威,正在今日。宣臣进京,自是盼臣为陛下尽一份微薄之力。”
神宗见荆公快人快语,遂点头道:“当今之世,承平日久,国家积贫积弱,财赋枯竭,边事不宁,国势衰微。朕欲奋发图强,改变此颓势,使天下太平昌盛,望王卿多为朕分担。”
荆公施礼道:“陛下求治心切,如日月朗照,臣见识鄙陋,恐违宸衷。”
神宗道:“王卿不必客气,朕请卿来,就是想听听对我大宋目下的局势,欲要振兴,该从何处着手?”
荆公成竹在胸,不假思索地回道:“陛下若要振兴朝政,当以择术为先。”
神宗问道:“何为择术?“
荆公道:“治国之道,首先得效法先王;效法先王,首先得选择适合于我大宋国情之法度。”
神宗问道:“何为适合我大宋国情之法度?”
荆公回道:“陛下,尧舜之道,简要而不繁琐,精当而不迂腐,简易而不烦难。此是最适合我大宋国情之法度。”
神宗皱了下眉头,问道:“可尧舜之道,高深莫测,后世人一时难以达到那种高深的境界呀?”
荆公道:“后世人不是达不到那种境界,只是不能真正理解体悟尧舜之法内容的精髓,自然会以为其高不可攀。如果透彻地去钻研,再努力地去施行,何愁尧舜之世不可复现?”
神宗心灵振动,感激地问道:“王卿,你觉得朕若要如卿所说的那样去做,我大宋果真能重现尧舜之世吗?”
荆公道:“陛下有着如此的雄心壮志,只要坚定地一步步走下去,尧舜之世,何能不在陛下的手上实现?”
神宗微微舒展眉头,说道:“王卿,你对朕的要求是否是太高了?”
荆公知道,此次进京,就是为实现他那“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所擘画的变法思想及举措,现见年轻的皇帝有所担心,他不能不多给予鼓动,于是问道:“陛下,臣那《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不知陛下看过没有?”
神宗连忙说道:“朕何止是看过,还多次与韩学士商讨过呢。”
荆公道:“臣在那里面说过,我大宋若要振兴,决不可像晋武帝与唐玄宗那样,只图安逸,不求进取。”
此正是神宗所要了解的,于是急切问道:“不知该如何进取?”
荆公回道:“要进取,就得变风俗,变法度,来个彻底的变法。陛下,不是臣危言耸听,当今之时,如不尽快施行变法,我大宋朝不仅会继续弱国,衰国,甚至还要亡国呀!臣还是那句话,只要坚持变法,尧舜之世一定能在陛下手上实现!”
神宗听得龙心大悦,将身体正了正,说道:“卿说的正合朕意。但不知此变法该从何处着手?”
荆公奏道:“陛下刚才说过,我朝目下正处于积贫积弱,财赋枯竭,边事不宁,国势衰微的危险时刻,要变法,首先当以理财为要。”
“理财?”
“对,理财。”荆公回道,“陛下,理财方可富国,富国方可强兵,强兵方可兴邦。邦兴了,国民方会富足,国民富足了,国家方能安定,国家安定,他国方不敢小觑我大宋,更不敢觊觎我大宋的尺疆寸土!”
听了荆公一整套思路,神宗更是振奋,说道:“朕与王卿的想法一致,大宋要振兴,必须进行变法,但不知这变法何时才能开始?是马上,还是一年半载后?”
荆公道:“陛下,变法非同儿戏,得有个充分的事前准备。”
神宗越听越是振奋,问道:“准备些什么?只要王卿需要,朕一定为王卿办到!”
荆公见这位年青的皇帝说话办事如此干脆利落,信心大增,于是说道:“陛下,要想变法能顺利进行,首先得有个环境,有利于变法的好环境。”
神宗急问:“何为有利于变法的好环境?”
荆公道:“古代圣明君主,必得贤臣而后方可天下大治。尧舜时期所以变法成功,因那时有皋、夔、稷、契四大贤臣,汉高祖有萧何,唐太宗有魏征,刘备有诸葛亮,然后才可以大有作为。”接着说道,“陛下如果确实能成为尧舜,就一定会有皋、夔、稷、契。陛下如果确实能成为高宗,就一定会有傅说。但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即使有了皋夔稷契傅说之贤人,也将会被小人所蒙蔽,不得施展才能而郁闷离去。历朝历代那些变法的悲惨结局,还有本朝‘庆历新政’的夭折等等,无不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环境决定成败啊!”
神宗点头道:“朕已明白了。王卿,还有吗?”
荆公接着说道:“变法是个革故鼎新伤筋动骨的大事,在变法过程中,王公大臣不仅会遇到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大事,甚至还会触犯到他们很多的切身利益。如此大事难事,要想进行得顺利,首先就得让朝中所有的王公大臣有个充足的思想准备,要认识到位。思想无准备,认识不到位,再好的变法也难能施行,都会重蹈历朝历代变法失败的复辙!”
神宗问:“依卿之言,如何才能让王公大臣们的认识到位?”
荆公回道:“现在天下不治,在于人主择术未明,故而君主首务之急,应当是选择正确的治国之道,再以讲学的形式,将这些治国之道为大臣们讲解清楚,待大臣们将道理都弄清楚明白了,思想开了窍,达成了共识,有了共识,推行变法就顺畅多了。”
神宗听了更是激动,说道:“我大宋朝有的是满腹经纶饱学之士,到时以经筵形式请他们到迩英阁给大臣们讲讲变法的紧要与急迫如何?”
荆公道:“如此甚好。”
神宗又问:“此讲筵有谁来讲,不知王卿心中可有更好的人选?”
荆公略一思考,回道:“臣可保举一人。”
神宗问:“不知王卿保举何人?”
荆公回道:“翰林学士司马君实早有变革的志向,由他来讲变法,一定会有更多的王公大臣信服。”
神宗眉头微微蹙动了一下,想到司马光那次执意不肯担任裁减司使一职的事,心存疑虑,但想到这是王学士的举荐,不好多说,只得允准道:“好,朕现在就命王卿为经筵官,那天经筵上的一切事务全由王卿安排。”
荆公起身施礼,道:“谢陛下。”
到了面前,荆公双手叠抱,躬身施礼道:“陛下圣躬万福!”
年青的神宗帝早已站起,指着对面一只紫花磁墩说道:“王卿,不必拘礼!快坐,快坐。”
荆公谢坐。
神宗问道:“知朕急召王卿进京之意否?”
荆公略一思忖,回道:“陛下胸怀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之远大抱负,振兴大宋,扬我国威,正在今日。宣臣进京,自是盼臣为陛下尽一份微薄之力。”
神宗见荆公快人快语,遂点头道:“当今之世,承平日久,国家积贫积弱,财赋枯竭,边事不宁,国势衰微。朕欲奋发图强,改变此颓势,使天下太平昌盛,望王卿多为朕分担。”
荆公施礼道:“陛下求治心切,如日月朗照,臣见识鄙陋,恐违宸衷。”
神宗道:“王卿不必客气,朕请卿来,就是想听听对我大宋目下的局势,欲要振兴,该从何处着手?”
荆公成竹在胸,不假思索地回道:“陛下若要振兴朝政,当以择术为先。”
神宗问道:“何为择术?“
荆公道:“治国之道,首先得效法先王;效法先王,首先得选择适合于我大宋国情之法度。”
神宗问道:“何为适合我大宋国情之法度?”
荆公回道:“陛下,尧舜之道,简要而不繁琐,精当而不迂腐,简易而不烦难。此是最适合我大宋国情之法度。”
神宗皱了下眉头,问道:“可尧舜之道,高深莫测,后世人一时难以达到那种高深的境界呀?”
荆公道:“后世人不是达不到那种境界,只是不能真正理解体悟尧舜之法内容的精髓,自然会以为其高不可攀。如果透彻地去钻研,再努力地去施行,何愁尧舜之世不可复现?”
神宗心灵振动,感激地问道:“王卿,你觉得朕若要如卿所说的那样去做,我大宋果真能重现尧舜之世吗?”
荆公道:“陛下有着如此的雄心壮志,只要坚定地一步步走下去,尧舜之世,何能不在陛下的手上实现?”
神宗微微舒展眉头,说道:“王卿,你对朕的要求是否是太高了?”
荆公知道,此次进京,就是为实现他那“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所擘画的变法思想及举措,现见年轻的皇帝有所担心,他不能不多给予鼓动,于是问道:“陛下,臣那《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不知陛下看过没有?”
神宗连忙说道:“朕何止是看过,还多次与韩学士商讨过呢。”
荆公道:“臣在那里面说过,我大宋若要振兴,决不可像晋武帝与唐玄宗那样,只图安逸,不求进取。”
此正是神宗所要了解的,于是急切问道:“不知该如何进取?”
荆公回道:“要进取,就得变风俗,变法度,来个彻底的变法。陛下,不是臣危言耸听,当今之时,如不尽快施行变法,我大宋朝不仅会继续弱国,衰国,甚至还要亡国呀!臣还是那句话,只要坚持变法,尧舜之世一定能在陛下手上实现!”
神宗听得龙心大悦,将身体正了正,说道:“卿说的正合朕意。但不知此变法该从何处着手?”
荆公奏道:“陛下刚才说过,我朝目下正处于积贫积弱,财赋枯竭,边事不宁,国势衰微的危险时刻,要变法,首先当以理财为要。”
“理财?”
“对,理财。”荆公回道,“陛下,理财方可富国,富国方可强兵,强兵方可兴邦。邦兴了,国民方会富足,国民富足了,国家方能安定,国家安定,他国方不敢小觑我大宋,更不敢觊觎我大宋的尺疆寸土!”
听了荆公一整套思路,神宗更是振奋,说道:“朕与王卿的想法一致,大宋要振兴,必须进行变法,但不知这变法何时才能开始?是马上,还是一年半载后?”
荆公道:“陛下,变法非同儿戏,得有个充分的事前准备。”
神宗越听越是振奋,问道:“准备些什么?只要王卿需要,朕一定为王卿办到!”
荆公见这位年青的皇帝说话办事如此干脆利落,信心大增,于是说道:“陛下,要想变法能顺利进行,首先得有个环境,有利于变法的好环境。”
神宗急问:“何为有利于变法的好环境?”
荆公道:“古代圣明君主,必得贤臣而后方可天下大治。尧舜时期所以变法成功,因那时有皋、夔、稷、契四大贤臣,汉高祖有萧何,唐太宗有魏征,刘备有诸葛亮,然后才可以大有作为。”接着说道,“陛下如果确实能成为尧舜,就一定会有皋、夔、稷、契。陛下如果确实能成为高宗,就一定会有傅说。但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即使有了皋夔稷契傅说之贤人,也将会被小人所蒙蔽,不得施展才能而郁闷离去。历朝历代那些变法的悲惨结局,还有本朝‘庆历新政’的夭折等等,无不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环境决定成败啊!”
神宗点头道:“朕已明白了。王卿,还有吗?”
荆公接着说道:“变法是个革故鼎新伤筋动骨的大事,在变法过程中,王公大臣不仅会遇到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大事,甚至还会触犯到他们很多的切身利益。如此大事难事,要想进行得顺利,首先就得让朝中所有的王公大臣有个充足的思想准备,要认识到位。思想无准备,认识不到位,再好的变法也难能施行,都会重蹈历朝历代变法失败的复辙!”
神宗问:“依卿之言,如何才能让王公大臣们的认识到位?”
荆公回道:“现在天下不治,在于人主择术未明,故而君主首务之急,应当是选择正确的治国之道,再以讲学的形式,将这些治国之道为大臣们讲解清楚,待大臣们将道理都弄清楚明白了,思想开了窍,达成了共识,有了共识,推行变法就顺畅多了。”
神宗听了更是激动,说道:“我大宋朝有的是满腹经纶饱学之士,到时以经筵形式请他们到迩英阁给大臣们讲讲变法的紧要与急迫如何?”
荆公道:“如此甚好。”
神宗又问:“此讲筵有谁来讲,不知王卿心中可有更好的人选?”
荆公略一思考,回道:“臣可保举一人。”
神宗问:“不知王卿保举何人?”
荆公回道:“翰林学士司马君实早有变革的志向,由他来讲变法,一定会有更多的王公大臣信服。”
神宗眉头微微蹙动了一下,想到司马光那次执意不肯担任裁减司使一职的事,心存疑虑,但想到这是王学士的举荐,不好多说,只得允准道:“好,朕现在就命王卿为经筵官,那天经筵上的一切事务全由王卿安排。”
荆公起身施礼,道:“谢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