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感情纠葛
这和平书院乃唐朝工部侍郎黄峭所创办。黄峭是邵武和平坎头村人。黄峭聪颖、有胆略。唐昭宗时(约890),邵武水灾频繁,蝗虫四起,加上地方军阀割据,盗匪出没,民不聊生。青年的黄峭毅然拿出自家的积贮,聚合乡邻,兴办义师,安抚灾民,武装自卫,使地方得以安定。他应召入伍后,陇西郡王李克用见黄峭有才干,招致麾下。乾宁二年(895),李茂贞、秦宗汉、王行瑜叛乱,黄峭随李克用平乱有功,掌管江浙军务。次年,叛军再次进扰,黄峭又率兵讨平。因勤王有功,唐昭宗封其为工部尚书。后梁开平元年(907)唐朝灭亡后,黄峭绝食数日,弃官归隐。次年,他返回故里并创办和平书院,教育后人矢志求学。
和平书院是闽赣一带著名的学府,培养出国家许多的栋梁之材:宋资政殿学士、尚书右丞——黄履,南宋宰相——黄潜善,宋龙图阁大学士——黄中,元代田园诗人——黄镇成等人都在和平学院学习过。而如今的院长黄明,便是黄峭的第十六代孙了。
和平书院初创时是一所黄氏宗族的自办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开创了和平宗族办学的先河。自宋以后,和平书院逐渐演变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上著名人物到到书院讲学,如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授道。书院的东面门上和平书院四字就是当时的理学大师朱熹亲自题写的。
和平历史上文化教育的发达,营造了和平千余年读书求学的浓厚氛围。文风炽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如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龙阁待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都是从和平书院走出来的。和平书院可以说是邵武人才的摇篮。书院的一脉书香至今仍氤氲在乡民的衣袖之间。
邵武和平书院的北向大门的设计非常讲究,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反映了旧社会读书为做官,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意味着要当有品级的高官。进入书院大厅,必须登十三级台阶,前六级为努力读书,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
因黄明与邵武东关员外李云民关系笃厚,故而让李芍红与自己的女儿黄少萍合宿一房,而吴言信则是让他与年少的画家上官伯达寓居旁屋。
李云民是邵武东关的首富,黄明是和平书院的院长,这二人看似并没有多大的交集,可他们又是如何成为关系笃厚的好友呢?
原来,在黄明刚接手父亲黄书达和平书院院长的那一年,朝廷突然间要求全国各大书院制定出统一的教学课程和分发相同的授课书本,说明白一点,就是要用文太公宋濂审定的“心学”书本,以取代大明功臣刘伯温(刘基)先前审定的“理学”书本。
因原书本全都发放给了教员和学员,若要用新的书本取而代之,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朝廷规定要在十天之内下架原来的所有书本,否则,就要取消书院的办学资格。
怎么办?自己刚当院长,书院就出了这档子事,万般无奈之下,黄明只好求助邵武的知府刘连成。
刘连成哀叹道:“你黄明就是太嫩了,朝廷早在半年前就有这般风向了,你看人家光泽的杭川书院就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他们用的可都是宋濂审定后的新书本,现在时间都这么紧,也只能向附近的书院问一问,看看他们那里还有没有剩余的新书本?”
刘连成首先问了一下光泽县的杭川书院,杭川书院的院长回应说,他们的仓库里还存有几十本的新书呢,就这样,刘连成带着黄明院长来到了邵武东关找到了员外李云民,李云民二话不说,便让东关渔民吴正达召集了几人去光泽,前后还不到两天的时间,那几十本的新书就送到了和平书院,可是还有好多的学员没有新书,这不行!李云民又出钱找来邵武的能人,他们用纸张拓印了好多的新书,直至和平书院够用了为止。
当黄明要给报酬时,李云民却说:“就权当是我李云民对和平的教育事业做点儿贡献吧!”
此后,俩人便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且说, 一天傍晚,四人趁着空暇时间,来到了坎头村的惠安祠。
惠安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原系唐末镇将上官洎及其子上官兰逝后的享誉祠堂,因上官洎号惠安,故名“惠安祠”。同供奉于祠内的,还有全邵武普遍信奉的福善王欧阳佑的神像。欧阳佑为隋代洛阳人,曾任温陵(泉州)太守。隋大业十四年(618年),他调任蒲西,上任途经邵武时,听说隋已被唐所灭,因耻事二主,遂带全家跳河自尽。尽管欧阳佑并未在邵武任过职,也没有为邵武百姓做过什么事,但当地人感佩其忠义,便将其夫妇合葬于大乾山,并在墓侧立欧阳太守庙奉祀。
农历八月初五是欧阳佑的诞辰,这一天被称为“圣诞”,和平一带的人以位于坎下村的中乾庙为中心举行跳傩,在惠安祠举行摆果台的祭祀活动。四面八方辏集而来的善男信女,忙着烧香跪拜,其情俨然,其行淑均。
吴言信参观后,他对着大家心情极为沉重地感慨道:“倘若有我吴言信当官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做忠勇将军上官洎、上官兰以及福善王欧阳佑这样的好官员。”
“忠勇将军上官洎、上官兰是为了镇压黄巢起义战死沙场,福善王欧阳佑则耻于事奉二主,遂带全家跳河自尽,他们都是我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悲剧性人物,我李芍红可不希望自己未来的夫君会是如此悲惨的下场……”
一旁的上官伯达也轻声哀叹道:“没谁愿意自己的人生最终是悲剧收场,但愿大明王朝可万事吉祥,社稷、百姓能富足安康。”
“你们就别唏嘘、感慨了,我可听父亲说,那被明太祖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被学者称其为太史公的宋濂和他的学生方孝孺一行人,明天就会到我们的和平书院来。”
吴言信一听,转而高兴非常地说道:“太好了,这可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可听说,宋濂先生创办的‘心学社’极负盛名,大有取代朱熹‘理学’的强劲势头。”
四人回到了书院,见院长黄明在认认真真地写着汇报材料,上官伯达极为兴致地细声问道:“院长,朝廷可否要将和平书院打造成为宣扬心学的样板之地,如是这般,我们和平书院那就要与建阳的考亭书院分庭抗礼,若有此般结果,那可不是什么好事,您院长的心里又可否有数?”
黄明长叹了口气,极为认真地说道:“谁说不是呢,不过,你们当学生的就不要涉足这些理论之争了,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它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然,理学的来源就是孔孟之道,而北宋的程颢则是程朱理学的创建人之一,他宋濂先生又为何非要用什么‘格心’、‘格物’来区分,这不是制造矛盾又是什么……”
吴言信轻声安慰道:“院长也别太着急,那朝廷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各个学派的理论都接触接触也不算是什么坏事,只要我们本着存同化异的开放思想,就能够消除理论的隔阂,心理的障碍……”
黄少萍笑着说道:“吴大哥的想法是太过天真,若是我少萍猜得不错,定然是朝廷又有什么特别的举动,否则就不会让心学、理学互相攻讦、相互对立。”
见女儿将“心学”、“理学”上纲上线,黄明连忙制止道:“好了,到此为止,我还是那句话,不管上面的人有什么样的要求,你们都不要参合到‘心学’、‘理学’的争论中来,记住,学生就是以学习文化为主,那些无谓的争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果然,宋濂一行人大力赞扬“心学”,极力贬低“理学”,他们在和平书院足足讲了三天的课程,完后在邵武的府衙只是做了短暂的停歇,便去考亭书院继续讲学。
“院长又是怎么交代我们的?你和京城来的方孝孺先生走得那么勤,你到底想要做什么?”
面对芍红的质问,吴言信无奈说道:“我这也是为了自己日后的前程做铺垫,方先生博学多才,又是宋濂先生的得意弟子,和他们搞好关系,我吴言信觉得一点都没错。”
“就不怕姓方的日后拿你当枪使。”
身边的上官伯达有点看不下去,他对着李芍红郑重说道:“我感觉吴大哥做得对,和方先生走得勤,这说明吴大哥在方先生的眼里就是块好材料,你芍红姐有如此优秀的未婚夫,不但不高兴,反而求全责备,乱说一通,实在不该如此态度……”
李芍红生气道:“好你个上官伯达,竟然敢教训你的芍红大姐姐。”
见黄少萍在一旁偷着笑,李芍红随即又大声询问:“你是怎样认为的?”
“我的认为是和小兄弟上官伯达的一个样。”
“好啊!少萍妹妹就连自己父亲的话都不要听了,难道你也想他吴言信掉入到‘心学’,‘理学’的争论中去。”
黄少萍故意耸了耸肩膀,而后微微笑道:“没有姐姐说得那么严重,吴大哥是个有思想、有抱负的读书人,我黄少萍自始至终都看好他。”
李芍红一听,顿时醋海翻波,她无比愤怒地大声吼道:“好你个黄少萍,原来你早就惦记上我李芍红的未婚夫,我就奇怪了,你怎么处处都要护着他,原来是有目的的呀!我李芍红还真是瞎了眼,会把你当成了自己的好妹妹……”
面对女儿和芍红的争吵,黄明没有劝导,而是极为无奈地摇头叹息。因为早在十年之前,宋濂、方孝孺与京都画院的李朗院长,他们就已经到过了和平书院。
和平书院是闽赣一带著名的学府,培养出国家许多的栋梁之材:宋资政殿学士、尚书右丞——黄履,南宋宰相——黄潜善,宋龙图阁大学士——黄中,元代田园诗人——黄镇成等人都在和平学院学习过。而如今的院长黄明,便是黄峭的第十六代孙了。
和平书院初创时是一所黄氏宗族的自办学堂,专供族中子弟就学,开创了和平宗族办学的先河。自宋以后,和平书院逐渐演变成为一所地方性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上著名人物到到书院讲学,如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杨时都曾到和平书院讲学授道。书院的东面门上和平书院四字就是当时的理学大师朱熹亲自题写的。
和平历史上文化教育的发达,营造了和平千余年读书求学的浓厚氛围。文风炽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如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龙阁待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都是从和平书院走出来的。和平书院可以说是邵武人才的摇篮。书院的一脉书香至今仍氤氲在乡民的衣袖之间。
邵武和平书院的北向大门的设计非常讲究,顶部形状像一顶官帽,反映了旧社会读书为做官,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三扇门形成了一个品字,意味着要当有品级的高官。进入书院大厅,必须登十三级台阶,前六级为努力读书,从第七级开始为七品至一品,寓意步步高升。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
因黄明与邵武东关员外李云民关系笃厚,故而让李芍红与自己的女儿黄少萍合宿一房,而吴言信则是让他与年少的画家上官伯达寓居旁屋。
李云民是邵武东关的首富,黄明是和平书院的院长,这二人看似并没有多大的交集,可他们又是如何成为关系笃厚的好友呢?
原来,在黄明刚接手父亲黄书达和平书院院长的那一年,朝廷突然间要求全国各大书院制定出统一的教学课程和分发相同的授课书本,说明白一点,就是要用文太公宋濂审定的“心学”书本,以取代大明功臣刘伯温(刘基)先前审定的“理学”书本。
因原书本全都发放给了教员和学员,若要用新的书本取而代之,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可朝廷规定要在十天之内下架原来的所有书本,否则,就要取消书院的办学资格。
怎么办?自己刚当院长,书院就出了这档子事,万般无奈之下,黄明只好求助邵武的知府刘连成。
刘连成哀叹道:“你黄明就是太嫩了,朝廷早在半年前就有这般风向了,你看人家光泽的杭川书院就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他们用的可都是宋濂审定后的新书本,现在时间都这么紧,也只能向附近的书院问一问,看看他们那里还有没有剩余的新书本?”
刘连成首先问了一下光泽县的杭川书院,杭川书院的院长回应说,他们的仓库里还存有几十本的新书呢,就这样,刘连成带着黄明院长来到了邵武东关找到了员外李云民,李云民二话不说,便让东关渔民吴正达召集了几人去光泽,前后还不到两天的时间,那几十本的新书就送到了和平书院,可是还有好多的学员没有新书,这不行!李云民又出钱找来邵武的能人,他们用纸张拓印了好多的新书,直至和平书院够用了为止。
当黄明要给报酬时,李云民却说:“就权当是我李云民对和平的教育事业做点儿贡献吧!”
此后,俩人便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且说, 一天傍晚,四人趁着空暇时间,来到了坎头村的惠安祠。
惠安祠,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原系唐末镇将上官洎及其子上官兰逝后的享誉祠堂,因上官洎号惠安,故名“惠安祠”。同供奉于祠内的,还有全邵武普遍信奉的福善王欧阳佑的神像。欧阳佑为隋代洛阳人,曾任温陵(泉州)太守。隋大业十四年(618年),他调任蒲西,上任途经邵武时,听说隋已被唐所灭,因耻事二主,遂带全家跳河自尽。尽管欧阳佑并未在邵武任过职,也没有为邵武百姓做过什么事,但当地人感佩其忠义,便将其夫妇合葬于大乾山,并在墓侧立欧阳太守庙奉祀。
农历八月初五是欧阳佑的诞辰,这一天被称为“圣诞”,和平一带的人以位于坎下村的中乾庙为中心举行跳傩,在惠安祠举行摆果台的祭祀活动。四面八方辏集而来的善男信女,忙着烧香跪拜,其情俨然,其行淑均。
吴言信参观后,他对着大家心情极为沉重地感慨道:“倘若有我吴言信当官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做忠勇将军上官洎、上官兰以及福善王欧阳佑这样的好官员。”
“忠勇将军上官洎、上官兰是为了镇压黄巢起义战死沙场,福善王欧阳佑则耻于事奉二主,遂带全家跳河自尽,他们都是我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悲剧性人物,我李芍红可不希望自己未来的夫君会是如此悲惨的下场……”
一旁的上官伯达也轻声哀叹道:“没谁愿意自己的人生最终是悲剧收场,但愿大明王朝可万事吉祥,社稷、百姓能富足安康。”
“你们就别唏嘘、感慨了,我可听父亲说,那被明太祖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被学者称其为太史公的宋濂和他的学生方孝孺一行人,明天就会到我们的和平书院来。”
吴言信一听,转而高兴非常地说道:“太好了,这可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可听说,宋濂先生创办的‘心学社’极负盛名,大有取代朱熹‘理学’的强劲势头。”
四人回到了书院,见院长黄明在认认真真地写着汇报材料,上官伯达极为兴致地细声问道:“院长,朝廷可否要将和平书院打造成为宣扬心学的样板之地,如是这般,我们和平书院那就要与建阳的考亭书院分庭抗礼,若有此般结果,那可不是什么好事,您院长的心里又可否有数?”
黄明长叹了口气,极为认真地说道:“谁说不是呢,不过,你们当学生的就不要涉足这些理论之争了,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它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然,理学的来源就是孔孟之道,而北宋的程颢则是程朱理学的创建人之一,他宋濂先生又为何非要用什么‘格心’、‘格物’来区分,这不是制造矛盾又是什么……”
吴言信轻声安慰道:“院长也别太着急,那朝廷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各个学派的理论都接触接触也不算是什么坏事,只要我们本着存同化异的开放思想,就能够消除理论的隔阂,心理的障碍……”
黄少萍笑着说道:“吴大哥的想法是太过天真,若是我少萍猜得不错,定然是朝廷又有什么特别的举动,否则就不会让心学、理学互相攻讦、相互对立。”
见女儿将“心学”、“理学”上纲上线,黄明连忙制止道:“好了,到此为止,我还是那句话,不管上面的人有什么样的要求,你们都不要参合到‘心学’、‘理学’的争论中来,记住,学生就是以学习文化为主,那些无谓的争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果然,宋濂一行人大力赞扬“心学”,极力贬低“理学”,他们在和平书院足足讲了三天的课程,完后在邵武的府衙只是做了短暂的停歇,便去考亭书院继续讲学。
“院长又是怎么交代我们的?你和京城来的方孝孺先生走得那么勤,你到底想要做什么?”
面对芍红的质问,吴言信无奈说道:“我这也是为了自己日后的前程做铺垫,方先生博学多才,又是宋濂先生的得意弟子,和他们搞好关系,我吴言信觉得一点都没错。”
“就不怕姓方的日后拿你当枪使。”
身边的上官伯达有点看不下去,他对着李芍红郑重说道:“我感觉吴大哥做得对,和方先生走得勤,这说明吴大哥在方先生的眼里就是块好材料,你芍红姐有如此优秀的未婚夫,不但不高兴,反而求全责备,乱说一通,实在不该如此态度……”
李芍红生气道:“好你个上官伯达,竟然敢教训你的芍红大姐姐。”
见黄少萍在一旁偷着笑,李芍红随即又大声询问:“你是怎样认为的?”
“我的认为是和小兄弟上官伯达的一个样。”
“好啊!少萍妹妹就连自己父亲的话都不要听了,难道你也想他吴言信掉入到‘心学’,‘理学’的争论中去。”
黄少萍故意耸了耸肩膀,而后微微笑道:“没有姐姐说得那么严重,吴大哥是个有思想、有抱负的读书人,我黄少萍自始至终都看好他。”
李芍红一听,顿时醋海翻波,她无比愤怒地大声吼道:“好你个黄少萍,原来你早就惦记上我李芍红的未婚夫,我就奇怪了,你怎么处处都要护着他,原来是有目的的呀!我李芍红还真是瞎了眼,会把你当成了自己的好妹妹……”
面对女儿和芍红的争吵,黄明没有劝导,而是极为无奈地摇头叹息。因为早在十年之前,宋濂、方孝孺与京都画院的李朗院长,他们就已经到过了和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