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番外/漫谈信仰与气节

    既然是漫谈,就信马由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拘束了。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气节,在今日,气节与信仰的标志,大致可以用另一个词来形容:做人的底线。

    每个人的底线是不同的,或高或低,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大体上,小处说来,是不违背人伦、传统与公序良俗,即生而为人的素质。大处谈来,似乎就高尚得多了,爱国,爱家,独善其身与达济天下,等等。

    有人不能越过自己设定的底线,无论情况形势如何,甚至跨越死生,这个,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可谓之曰,有超乎寻常的坚定信仰和气节。

    有人可能是没有底线的,或者说,他的底线可以随时变动,因时,因事,因环境,因利害。

    我们今天可能觉得极其迂腐、不会变通的尾生抱柱的故事,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至于像皇后、文天祥,还有无数为信仰气节舍生取义的人,很多人是难以理解的,包括我,有时也不能理解。

    “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舍生取义,真的那么重要吗?

    其实几千年来,作为正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坚持信仰气节,永远是受到褒扬与纪念的,背叛信仰与气节的,总归是会为人唾骂,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这是历史给出的一个长期的答案。

    但是,能够做到的,也绝不是多数。

    为什么?就因为坚持信仰气节,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的。不管你是君王死社稷,殉国殉家,蹈海不投降,很多是生命的代价。

    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人,只有一辈子,前生,你不知,来世,你不晓,你只活在当下。

    所以,能够超越痛苦生死的信仰气节的坚持,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他们可以说是什么呢?圣人?英雄?殉道者?

    生死,是极端,超越生死的信仰气节,不管怎么说,是值得佩服与称颂的,但没有普适性。绝大多数人,做不到。

    但低一些的,利害伦理底线,大多数人理论上可以做到,当然也不可能一概而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

    中国历史太长,可借鉴与举证的事例太多。别的不说,汉奸,哪个朝代都有。他们的“信仰气节”,或者说,人生信条,是什么?

    “苟且偷生”?“好死不如赖活着”?还是像南斯拉夫电影里说的,“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一个抗日战争,产生了数百万的伪军,全球之最。

    一个例子就够了。

    所以,坚持信仰气节,何其难也!

    所以,信仰气节,并不完全是普适概念,值得佩服褒扬与称颂,但坚持起来,并不容易。

    人活着,是要有点信仰气节的,看你把底线,设在哪里了。

    普通人,没有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