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十二)番外——历史的回想(十)
舍生取义,还是苟且偷生?——五胡十六国时期大界之战的若干“谜题”
谜题四、一帝一后,大账里的语言交锋,透露了什么信息?
(续前文)
(三)
虽然被擒的毛皇后对他闭目扭头,不理不睬,后秦皇帝姚苌却并不恼怒与在意。他是打算收服这个女人的,自然要对她宽容。要不是还比较忌惮她的勇武坚贞,怕出“意外”,或许姚苌就让人给她松开绑绳了,那样更显得“求美若渴”,礼贤下士。姚苌略微整理思路,开始在众臣和这位女俘虏面前高谈阔论,述说自己的身世和经历,理想抱负,顺逆之势,天下观,奋斗历程,以期打动这位女子,使她能够回心转意,归顺自己,成就“美事”。
众大臣将领,对于皇帝陛下的表现虽然有些惊讶与诧异,觉得陛下和往日有所不同,对于这个女俘的态度出奇地好,又“苦口婆心”地向她讲述自己的风云往事、人生经历,但也见怪不怪,知道这位皇帝一向行事出人意表,我行我素,毫不顾忌,他曾经也当着众臣的面,慨叹回忆和评论自己的父辈与兄长,并无什么忌讳。于是众人都肃立在阶下,一副“受教”的表情,洗耳恭听。一旁的书记官更是有些“兴奋”紧张,秉笔凝神,关注着陛下的一言一行,生怕遗漏。因为他的职责是要忠实记录皇帝陛下的言行举止,作为帝国的档案资料的。
皇帝姚苌陷入对往事的回忆,声音有些幽远低沉——
“我姚景茂,祖籍南安郡赤亭,乃是我父景元帝二十四子。我父兄后来评价寡人,都认为我从小就聪明机敏,善于谋略,为人豁达随性,不拘小节,虽平时不大注重修养德行,却非同寻常。寡人曾跟随兄长武王姚襄公征战,经常参与兄长的军事谋划。王兄曾梦见寡人穿着天子的龙袍,登上宝座,各部族的首领都恭敬地站在一旁侍奉!王兄醒来,对手下的将领言道,姚苌志向远大,气度不凡,或许将来他能让我们家族兴盛起来。”
“永和八年,我父景元帝去世。王兄姚襄公秘不发丧,领六万户部众攻克阳平、元城、发干,不久后,王兄与你前秦军队交战,却被前秦击败,此战损失很大。后在麻田,王兄又不幸被你前秦将领李历、高昌等人击败。王兄的坐骑被秦军射杀,是寡人我,把自己的坐骑让给王兄,王兄说,你把坐骑给我了,你怎么办呢?”寡人言道,兄长你没事就好,他们没机会杀我的!我援军赶到后,我兄弟二人才幸免于难。那时,王兄出于权宜,暂向东晋称臣。”
“升平元年,王兄被你前秦猛将邓羌、苻黄眉击败杀害,寡人无法,只得率领部众向你前秦投降。从那时起,寡人一刻也没有熄灭为王兄复仇之心!”
“效力你前秦之后,寡人戎马征战,立下赫赫功绩。建元年间,寡人与辅国将军王猛、前将军杨安率军逼近东晋荆州,攻打南乡郡。东晋荆州刺史桓豁率军救援。寡人驱安阳百姓万户而还;后讨伐敛岐。敛岐的部众以前是我父麾下,他们听说寡人来了之后,纷纷投降。王猛趁机攻占略阳,敛岐大败,逃到白马。随后,寡人为陇东太守。建元七年,寡人会同苻雅、杨安、王统、徐成、朱肜,领七万步骑兵讨伐仇池公杨纂。”
“建元九年,寡人以宁州刺史,屯驻垫江。东晋益州刺史竺瑶和威远将军桓石虔率领大军进攻,寡人难敌,被迫撤退五城。”
“建元十二年,寡人受命与武卫将军苟苌、左将军毛盛、中书令梁熙,统十三万大军攻打前凉,击败前凉的骁烈将军梁济,迫使对方投降。寡人为前锋,率领三千名士兵进攻马建,马建战败投降。”
“建元十四年伐东晋襄阳,寡人和慕容垂率军五万,径攻南阳。”
“建元十九年,你那天王下诏大举进攻东晋,下令,每十个壮丁中就要抽调一人参与作战。那些出身清白、年纪在二十岁以下、智勇双全的良家子弟都被任命为羽林郎。你那天王目空一切,说等灭了东晋,就要让司马曜来他那里当尚书左仆射,让谢安当吏部尚书,桓冲当侍中。”
“当时,你前秦大臣们都反对南征东晋,只有寡人,和慕容垂及良家子弟支持他南征。寡人知道,伐东晋,乃是一块硬骨头,未必易取,你那故丞相王猛临终就曾劝他慎行,但他未放在心上。而你那阳平公苻融,却深谙我等心理,劝说他,鲜卑人(慕容垂)、羌人——即指寡人——原本是我们的敌人,他们一直盼着我国衰败,从而实现他们的野心,您怎么能听他们的建议呢?那些良家子弟都是娇生惯养,根本不懂打仗,只会说一些阿谀奉承的话迎合陛下。如果陛下听信了他们的话,贸然发动战争,肯定会留下后患,到时候,您后悔就来不及了!哈哈,阳平公深知我心,我虽事秦,但杀兄之仇焉能不报?我韬晦隐忍,不过是你前秦势强,寡人难以抗衡,不得不效忠,以待时局转变。你那天王苻坚不听阳平公和诸大臣的劝诫以及丞相王猛临终遗言,一意孤行,很可能会失败,一旦他折戟沉沙,那便是寡人的机会来临!”
谜题四、一帝一后,大账里的语言交锋,透露了什么信息?
(续前文)
(三)
虽然被擒的毛皇后对他闭目扭头,不理不睬,后秦皇帝姚苌却并不恼怒与在意。他是打算收服这个女人的,自然要对她宽容。要不是还比较忌惮她的勇武坚贞,怕出“意外”,或许姚苌就让人给她松开绑绳了,那样更显得“求美若渴”,礼贤下士。姚苌略微整理思路,开始在众臣和这位女俘虏面前高谈阔论,述说自己的身世和经历,理想抱负,顺逆之势,天下观,奋斗历程,以期打动这位女子,使她能够回心转意,归顺自己,成就“美事”。
众大臣将领,对于皇帝陛下的表现虽然有些惊讶与诧异,觉得陛下和往日有所不同,对于这个女俘的态度出奇地好,又“苦口婆心”地向她讲述自己的风云往事、人生经历,但也见怪不怪,知道这位皇帝一向行事出人意表,我行我素,毫不顾忌,他曾经也当着众臣的面,慨叹回忆和评论自己的父辈与兄长,并无什么忌讳。于是众人都肃立在阶下,一副“受教”的表情,洗耳恭听。一旁的书记官更是有些“兴奋”紧张,秉笔凝神,关注着陛下的一言一行,生怕遗漏。因为他的职责是要忠实记录皇帝陛下的言行举止,作为帝国的档案资料的。
皇帝姚苌陷入对往事的回忆,声音有些幽远低沉——
“我姚景茂,祖籍南安郡赤亭,乃是我父景元帝二十四子。我父兄后来评价寡人,都认为我从小就聪明机敏,善于谋略,为人豁达随性,不拘小节,虽平时不大注重修养德行,却非同寻常。寡人曾跟随兄长武王姚襄公征战,经常参与兄长的军事谋划。王兄曾梦见寡人穿着天子的龙袍,登上宝座,各部族的首领都恭敬地站在一旁侍奉!王兄醒来,对手下的将领言道,姚苌志向远大,气度不凡,或许将来他能让我们家族兴盛起来。”
“永和八年,我父景元帝去世。王兄姚襄公秘不发丧,领六万户部众攻克阳平、元城、发干,不久后,王兄与你前秦军队交战,却被前秦击败,此战损失很大。后在麻田,王兄又不幸被你前秦将领李历、高昌等人击败。王兄的坐骑被秦军射杀,是寡人我,把自己的坐骑让给王兄,王兄说,你把坐骑给我了,你怎么办呢?”寡人言道,兄长你没事就好,他们没机会杀我的!我援军赶到后,我兄弟二人才幸免于难。那时,王兄出于权宜,暂向东晋称臣。”
“升平元年,王兄被你前秦猛将邓羌、苻黄眉击败杀害,寡人无法,只得率领部众向你前秦投降。从那时起,寡人一刻也没有熄灭为王兄复仇之心!”
“效力你前秦之后,寡人戎马征战,立下赫赫功绩。建元年间,寡人与辅国将军王猛、前将军杨安率军逼近东晋荆州,攻打南乡郡。东晋荆州刺史桓豁率军救援。寡人驱安阳百姓万户而还;后讨伐敛岐。敛岐的部众以前是我父麾下,他们听说寡人来了之后,纷纷投降。王猛趁机攻占略阳,敛岐大败,逃到白马。随后,寡人为陇东太守。建元七年,寡人会同苻雅、杨安、王统、徐成、朱肜,领七万步骑兵讨伐仇池公杨纂。”
“建元九年,寡人以宁州刺史,屯驻垫江。东晋益州刺史竺瑶和威远将军桓石虔率领大军进攻,寡人难敌,被迫撤退五城。”
“建元十二年,寡人受命与武卫将军苟苌、左将军毛盛、中书令梁熙,统十三万大军攻打前凉,击败前凉的骁烈将军梁济,迫使对方投降。寡人为前锋,率领三千名士兵进攻马建,马建战败投降。”
“建元十四年伐东晋襄阳,寡人和慕容垂率军五万,径攻南阳。”
“建元十九年,你那天王下诏大举进攻东晋,下令,每十个壮丁中就要抽调一人参与作战。那些出身清白、年纪在二十岁以下、智勇双全的良家子弟都被任命为羽林郎。你那天王目空一切,说等灭了东晋,就要让司马曜来他那里当尚书左仆射,让谢安当吏部尚书,桓冲当侍中。”
“当时,你前秦大臣们都反对南征东晋,只有寡人,和慕容垂及良家子弟支持他南征。寡人知道,伐东晋,乃是一块硬骨头,未必易取,你那故丞相王猛临终就曾劝他慎行,但他未放在心上。而你那阳平公苻融,却深谙我等心理,劝说他,鲜卑人(慕容垂)、羌人——即指寡人——原本是我们的敌人,他们一直盼着我国衰败,从而实现他们的野心,您怎么能听他们的建议呢?那些良家子弟都是娇生惯养,根本不懂打仗,只会说一些阿谀奉承的话迎合陛下。如果陛下听信了他们的话,贸然发动战争,肯定会留下后患,到时候,您后悔就来不及了!哈哈,阳平公深知我心,我虽事秦,但杀兄之仇焉能不报?我韬晦隐忍,不过是你前秦势强,寡人难以抗衡,不得不效忠,以待时局转变。你那天王苻坚不听阳平公和诸大臣的劝诫以及丞相王猛临终遗言,一意孤行,很可能会失败,一旦他折戟沉沙,那便是寡人的机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