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三十)番外——历史的回想(二十八)
舍生取义,还是苟且偷生?——五胡十六国时期大界之战的若干“谜题”
谜题八、毛皇后被俘后,是否曾想过,效仿哀平帝杨皇后,假意投降,伺机行刺姚苌?
(续前文)
笔者认为,在大界蠡夜遭到敌人重兵突然袭击,局面危若垒卵、难以挽回的时刻,从梦中(她不可能睡得很踏实,甚至可能夜不能寐,当然也没有警惕到枕戈待旦的程度)惊醒,迅速判断了一下形势后的皇后,心中必然有几个“知道”,激荡着几个“绝不”——
——她知道,敌人皇帝御驾亲征,重兵来袭,己方寡不敌众,没有取胜的可能;
——她知道,皇帝陛下、夫君苻登的主力部队,远在安定,远水解不了近火,指望不上;
——她知道,大界失守,后勤辎重基地被毁,对陛下的复兴大业和两秦对峙的军事态势,将产生颠覆性的意义和影响;
——她知道,后秦皇帝姚苌的为人和“品行”,以及之前征战,他对待己方被俘将领徐嵩和其女性家眷的残酷折磨与侮辱;
——她也知道,自己如果落入敌人手中,等待她的将是什么样的不测与“厄运”(死亡,被枭首示众,她应该想到了,当然,她虽然估计到了敌方皇帝姚苌的品行低劣,可能对自己有所图谋,但不一定能够预判到对方在被自己痛骂后的极端卑鄙无耻的报复);
——她还知道,先帝杨皇后的遭遇与假意投降、伺机行刺慕容永的悲壮殉难事迹。
但在这种极其险恶与危机的关头,皇后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了几个“绝不”:
——她绝不突围逃生,放弃责任;
——她绝不屈膝投降,背叛秦国、陛下夫君,丧失气节信仰;
——她绝不屈服,即便是众寡悬殊,难以有取胜的希望,也要誓死奋战,力拼到底;
——她绝不自尽,要让敌人也付出惨痛代价!
皇后本是抱着必死之心,以卵击石,明知不可而为之,进行了决绝而悲壮的殊死搏杀,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也给敌人造成了相当的杀伤,令其大界蠡夜突袭,并没有获得十全十美的胜利。最终不出意外,皇后力竭被擒,五花大绑拥推至后秦皇帝姚苌大账。这时候,也许上天也不愿看到这样一位英武刚烈的美女就此香消玉殒,悄然给她降下了一个活命的机会,通过敌人的眼光与口吻,对她的气质美貌和勇敢坚毅,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与欣赏,并令敌方皇帝也欲“纳之”。这是生与死的唯一机会!当此刻,笔者揣测,皇后脑海里,可能能够想到本朝先帝杨皇后的作为。估计她也在心底里有过对生的渴望,与对这种计策可行性与影响的紧张分析与判断!而最终皇后并没有效仿她的前朝姐妹,采取那种假意投降伺机行刺的方式,而是采取了激烈与不屑的正面藐视痛斥怒骂,以求“速死”的策略,应该是她在权衡利弊后,认为前一种举措,是与自己的天性、价值观、信仰和为人处世之道不符的,纵然以后侥幸可能有机会成功,不免也会给外人和后人留下“话柄”,造成已经“失节”的印象,给自己冰清玉洁、并无瑕疵的形象抹上污点,更何况以自己的性格脾气,若让自己假意去逢迎投合敌人皇帝,自己的表演能否做到“天衣无缝”,不露破绽,自己并无把握,且老奸巨猾的敌人皇帝姚苌,虽然色欲迷墙,对自己也不一定就没有防备,行刺不成,反而会受辱更重,名节尽毁。考虑到这些,皇后最终还是舍弃了唯一的求生机会,一硬到底,无怨无悔,任你刀俎折磨,我只贞心不改!
历史是充满变数的,它有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即便是真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在一个平行世界里,发生了皇后假意投降、最终真的行刺后秦皇帝姚苌的事件,就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著名的以“彗星袭月”、“长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为预兆之刺客专诸、聂政和要离的行刺壮举,也很难说就一定会成功。因为,后秦皇帝姚苌虽然是个很好色的人,对毛皇后这位奇女子也可能产生了一定的感情与“想法”,但以他的性格、阅历、处世经验和心理状态,不可能轻易相信一位敌国皇后,一位坚定地追随她的夫君,誓言要为天王报仇雪恨,恢复大秦天下,具备骑射武功和矫健身手的强健女子,在夜袭大界之战的极端不利被动的情况下,还拼死奋战的一军统帅,真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改弦易辙,放弃自己的信仰与准则,委身于敌,屈辱求生,这很可能是计!后秦皇帝姚苌,自然对前秦先帝杨皇后假意投降伺机行刺慕容永的事情也有所耳闻和了解,不可能一点防范都不做。他很可能会先考验一下皇后的“诚心”,自然就有各种防范和“警戒”措施与“手段”,所以毛皇后即便是这样做了,也不一定能够骗过姚苌,获得很好的机会,还有可能会被先行玩弄与侮辱,弄巧成拙,重复杨皇后的悲剧。
因此,根据主客观方面的分析,毛皇后假意投降伺机行刺后秦皇帝姚苌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谜题八、毛皇后被俘后,是否曾想过,效仿哀平帝杨皇后,假意投降,伺机行刺姚苌?
(续前文)
笔者认为,在大界蠡夜遭到敌人重兵突然袭击,局面危若垒卵、难以挽回的时刻,从梦中(她不可能睡得很踏实,甚至可能夜不能寐,当然也没有警惕到枕戈待旦的程度)惊醒,迅速判断了一下形势后的皇后,心中必然有几个“知道”,激荡着几个“绝不”——
——她知道,敌人皇帝御驾亲征,重兵来袭,己方寡不敌众,没有取胜的可能;
——她知道,皇帝陛下、夫君苻登的主力部队,远在安定,远水解不了近火,指望不上;
——她知道,大界失守,后勤辎重基地被毁,对陛下的复兴大业和两秦对峙的军事态势,将产生颠覆性的意义和影响;
——她知道,后秦皇帝姚苌的为人和“品行”,以及之前征战,他对待己方被俘将领徐嵩和其女性家眷的残酷折磨与侮辱;
——她也知道,自己如果落入敌人手中,等待她的将是什么样的不测与“厄运”(死亡,被枭首示众,她应该想到了,当然,她虽然估计到了敌方皇帝姚苌的品行低劣,可能对自己有所图谋,但不一定能够预判到对方在被自己痛骂后的极端卑鄙无耻的报复);
——她还知道,先帝杨皇后的遭遇与假意投降、伺机行刺慕容永的悲壮殉难事迹。
但在这种极其险恶与危机的关头,皇后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了几个“绝不”:
——她绝不突围逃生,放弃责任;
——她绝不屈膝投降,背叛秦国、陛下夫君,丧失气节信仰;
——她绝不屈服,即便是众寡悬殊,难以有取胜的希望,也要誓死奋战,力拼到底;
——她绝不自尽,要让敌人也付出惨痛代价!
皇后本是抱着必死之心,以卵击石,明知不可而为之,进行了决绝而悲壮的殊死搏杀,一直战斗到最后一刻,也给敌人造成了相当的杀伤,令其大界蠡夜突袭,并没有获得十全十美的胜利。最终不出意外,皇后力竭被擒,五花大绑拥推至后秦皇帝姚苌大账。这时候,也许上天也不愿看到这样一位英武刚烈的美女就此香消玉殒,悄然给她降下了一个活命的机会,通过敌人的眼光与口吻,对她的气质美貌和勇敢坚毅,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与欣赏,并令敌方皇帝也欲“纳之”。这是生与死的唯一机会!当此刻,笔者揣测,皇后脑海里,可能能够想到本朝先帝杨皇后的作为。估计她也在心底里有过对生的渴望,与对这种计策可行性与影响的紧张分析与判断!而最终皇后并没有效仿她的前朝姐妹,采取那种假意投降伺机行刺的方式,而是采取了激烈与不屑的正面藐视痛斥怒骂,以求“速死”的策略,应该是她在权衡利弊后,认为前一种举措,是与自己的天性、价值观、信仰和为人处世之道不符的,纵然以后侥幸可能有机会成功,不免也会给外人和后人留下“话柄”,造成已经“失节”的印象,给自己冰清玉洁、并无瑕疵的形象抹上污点,更何况以自己的性格脾气,若让自己假意去逢迎投合敌人皇帝,自己的表演能否做到“天衣无缝”,不露破绽,自己并无把握,且老奸巨猾的敌人皇帝姚苌,虽然色欲迷墙,对自己也不一定就没有防备,行刺不成,反而会受辱更重,名节尽毁。考虑到这些,皇后最终还是舍弃了唯一的求生机会,一硬到底,无怨无悔,任你刀俎折磨,我只贞心不改!
历史是充满变数的,它有确定性,也有不确定性。即便是真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在一个平行世界里,发生了皇后假意投降、最终真的行刺后秦皇帝姚苌的事件,就像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著名的以“彗星袭月”、“长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为预兆之刺客专诸、聂政和要离的行刺壮举,也很难说就一定会成功。因为,后秦皇帝姚苌虽然是个很好色的人,对毛皇后这位奇女子也可能产生了一定的感情与“想法”,但以他的性格、阅历、处世经验和心理状态,不可能轻易相信一位敌国皇后,一位坚定地追随她的夫君,誓言要为天王报仇雪恨,恢复大秦天下,具备骑射武功和矫健身手的强健女子,在夜袭大界之战的极端不利被动的情况下,还拼死奋战的一军统帅,真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改弦易辙,放弃自己的信仰与准则,委身于敌,屈辱求生,这很可能是计!后秦皇帝姚苌,自然对前秦先帝杨皇后假意投降伺机行刺慕容永的事情也有所耳闻和了解,不可能一点防范都不做。他很可能会先考验一下皇后的“诚心”,自然就有各种防范和“警戒”措施与“手段”,所以毛皇后即便是这样做了,也不一定能够骗过姚苌,获得很好的机会,还有可能会被先行玩弄与侮辱,弄巧成拙,重复杨皇后的悲剧。
因此,根据主客观方面的分析,毛皇后假意投降伺机行刺后秦皇帝姚苌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