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我女儿不见了
这一下午,陈思娣坐立不安的,明明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她却连窗户大开也觉得胸闷气短,难受得不行。
连给小囡打好几个电话,那丫头居然一个也没接,这情况极不寻常,可不能坐视不理。
接个电话,一两分钟,根本就不是啥事嘛~这是长久以来陈思娣的逻辑,她认为一天十几个小时都见不到女儿,只“偶尔”给她打个电话,听听她的声音,可算不上是打扰。
肖晴快三十了,陈思娣依然习惯唤她做“小囡”,这让她始终有女儿还没长大的感觉,那个成天赖在她怀里撒娇的宝贝,永远也不可能从她身边走远,与她产生看不见摸不着的距离。
如果说这一辈子没白活,全是因为有了晴晴,若没有晴晴,陈思娣压根不可能撑到今天过上好日子,只怕早孤苦伶仃地愁死在苏北老家那破砖屋里了。
可是八点都过了,楼梯上怎么还没传来小囡的脚步声?她又没接电话,不知道是不是在加晚班,这可不是要把人急死!
万般无赖下,陈思娣只好给弟弟陈有财打电话,既是为缓解焦虑,也是想抽乎他也给侄女打个电话。
说到唯一的一个弟弟,陈思娣多少有些愧疚。
苏北一带,大多家庭都延续长兄长姐养起弟妹的传统,陈思娣和她父母一样,满以为同肖汉元结了亲,今后就能从他那里拿钱过来贴补这边。
谁知道,现实与梦想差了不止三条苏州河的距离。
肖汉元一个月工资三百多块,那是老老实实全交给老婆打点家用的。
但他跟着导师做课题,捞外财,农村妇女陈思娣一点知道的途径也没有,更弄不清丈夫实际的收入到底有多少。肖汉元唯一做得让人满意的一点是,陈思娣喂囡囡时奶水不够,他主动托人从英国带回了几罐一段育婴奶粉,钱是在上班时自己付给同事的。
那事又总让陈思娣琢磨,为啥汉元就不把钱让她管着呢?一年上头她连件像样衣裳也舍不得给自己添置,难不成还会乱花汉元幸苦挣来的钱?
有一次趁肖汉元心情好,笑嘻嘻逗着囡囡玩儿,陈思娣怯怯懦懦就问了她心中的疑问。
谁知就那一问,肖汉元明媚生光的白脸立即撂下三寸长,冷冰冰甩过话去:“秦教授提醒过我很多次,你们这些苏北穷家小户的人拿了钱肯定就是往自己穷窝里填。并且那根本就是个无底洞,越填就越大,我是说你们家里人的胃口就越大,我可填不起。”
“啊?!”
一席话,听得陈思娣如遭五雷轰顶,险些一头磕在挂衣架上。
肖汉元提的秦教授,正是那年跟他一起去陈家提亲的导师。那女人怎么看都慈眉善目跟个念佛师太似的,从来没对学生的婚姻提出过任何反对意见呀,为啥背地里要说那样难听的话?并且从丈夫的态度分析,那种话她没少说吧?
以陈思娣简单如白纸的心思,实在想不通人心怎么会如此复杂。
不过,话说回来,假如肖汉元真对老婆情深意重,乐得什么事都交给老婆打理,自己清清闲闲做甩手掌柜,苏北娘家的爹娘绝对会不时来挖钱,真把女儿当成摇钱树、小金库也说不定,特别是汉元没爹没娘,没人从中坐镇……
这一头家里到底孰是孰非,乱得比一团麻线还难得找线头,陈思娣怎么捋也捋不清楚。
陈有财的结婚对象是一个盐城姑娘,陈老汉打工时认识的工友做的媒。
办喜事前,陈老汉夫妇轰轰烈烈张罗着在老屋旁给儿子盖二层小楼做婚房,算来算去差一万块钱,怎么也借不着了,愁得他们是睡不着也吃不下,最后大眼瞪小眼地望望,陈老汉一咬牙一跺脚,说女儿养一场不能白白便宜那白眼儿狼,便携着还没离村去过别的地方的老婆搭上绿皮火车,跑来上海找女婿借钱了。
说是借,真有还的日子吗?
一万块钱,一块也不少,肖汉元凑齐了送到陈老汉手里,细眉挑起来,一副“爸你放心,有我在你和妈就愁不着”的当家样子,把陈思娣娶来两年,难得做了回人。
陈老汉夫妇拎着破旅行包,欢天喜地地走了。
晚上陈思娣去问丈夫想吃什么,不料肖汉元突然转身,一记猛拳正砸中老婆眼角,霎时间陈思娣的一只眼睛就五颜六色什么也看不清了。
肖汉元又朝躺摇篮里睡得正香的囡囡走,吓得陈思娣哭也来不及哭,扑过去就把不足周岁的婴儿抢进怀里,背对肖汉元任他拳打脚踢。
陈有财才娶亲一年,他老婆就嚷着苏北太穷,既然大姐在上海混得那样好,不如就来投奔她家,从此在大城市里吃香喝辣。
有财虽了解不多,大致也知道姐姐家里的情况,想拦住媳妇儿不让来。
但他和肖汉元不一样,他家穷,媳妇家出的嫁妆比他们家下聘的钱要多,所以他在老婆面前经常直不起腰来,这种事实在是拦不住。
无可奈何的,陈有财只得领着怀胎三月的媳妇背井离乡,扛着两只破了角的蛇皮袋子来到上海,加上两人邋遢的穿着,让人以为他们是黄河泛滥后逃难进城的灾民。
陈有财虽然穷得叮当响,却比他爹妈有骨气,是个不爱求人的人。
姐夫态度冷得像冰,求不着,他知道,就去浦东那边租了间小平房,安顿好老婆,自己出去找零工做,最后没想到撞进了一家生产塑料制品的大工厂,按计件算收入说得过去。
哪怕多年后,陈思娣内心也始终坚持着一个想法——有财带老婆来上海,是肖汉元下定决心和她离婚的终极原因。如果弟弟和弟媳没来,自己这段婚姻或许还能多撑个三五年。
然而,陈思娣早就不在乎了。对她而言,肖汉元就是她从苏北扛来的一只蛇皮袋,既然破了烂了,就扔掉吧,没必要觉得可惜。
二十一世纪初,陈有财一家就在浦东买了套三室一厅的房子,足有八十多平米,夫妻二人加儿子足够住了,将来儿子要娶亲,老两口就打算把大房卖了换成两套小的,一套自住,一套给儿子做婚房。
想当年,那套三室一厅地段较偏,一平米才两千多块,就那样陈有财也掏不出首付,后来给爹娘做工作,要死要活的才说通他们同意将农村“借”过肖汉元一万块钱盖新房的宅基地平价转让,凑齐了首付款。
现如今,小区周边的大商场连起好几座,地铁也通了,不管去哪儿都方便,那房子的价格已暴涨快五十倍,陈有财,是真的掘到金矿发了大财,在他盐城的岳丈面前也能扬眉吐气了。
叹只叹,陈老汉两夫妻命薄如纸,儿子在上海混得那样好,两人却一个前脚一个后脚跟着离世,只留下一双儿女肝肠寸断,为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苦泪水涟涟。
陈思娣心如明镜,如果自己嫁得好,夫家是坚固的靠山,爹妈肯定不会早死,说白了,他们是给愁死气死的。
女婿肖汉元不仅抵不了半个儿,还比财狼更凶狠,最后屁股一拍跟着野女人一走了之,他要真是死了,陈老汉夫妇只怕还能好过点儿。
加上那块宅基地,明摆着这辈子儿女都指望不上,陈老汉是打算在那房子里养老送终的,结果儿子死乞白赖地就求着他们把地兑钱了。地没了,房子还有吗?幸幸苦苦一辈子,一年又一年的城里老家两头跑,挣下那点血汗钱,终老抱着的还是几间矮破砖房,人生兜一大圈回到原点,无论谁也受不了。
年纪越大,往事就越容易如鬼魅般纠缠着陈思娣。
对父母的愧疚,如毒蛇吐出的毒汁浸泡着她的懊悔,让她日子过得越好,就越难以心安。
一切繁荣都建立在父母已寒的尸骨上,她不可能不心痛难当。
父母的不幸、连带她自己的不幸,换来的是肖晴的成长,所以六十岁之后的她,知道属于自己的年月是越来越少了,就更把女儿视为了珍贵的瓷器,生怕刮伤,更怕摔坏,如果穷尽一生完成的杰作也没有了,她哪有颜面去黄土下见父母?
而处于更年期的陈思娣那日积月累,越来越畸变的心态,正是肖晴痛苦的根源,肖晴自然也无法体会与母亲相处日渐困难的原因。
弟弟的电话,陈思娣一打就通,接电话的却是弟媳张巧妹。
张巧妹家境也不怎么样,但相比老公陈有财算是富裕的了。当年她极力主张来上海投奔大姐,谁知来后还是得和老公两人自力更生,这事多年来横插在心里就没下去过。实话实说,她既怨恨陈思娣,还多少有点瞧不起大姐,毕竟,她是被男人甩掉的弃妇。
张巧妹看德云社相声正看得高兴,打褶子的嘴角还残留着芝麻糊的干印,听见老公手机响,边“哈哈哈”的边帮忙接起电话,一听陈思娣的声音就不“哈”了,不冷不热地答:“呦,是大姐呀~啥事呀?”
陈有财兜着围裙在厨房里洗洗涮涮,听见老婆冰块似的问候急忙擦着手冲出来,一把抢过电话去,高兴地说:“姐呀~吃了没呀?”
停顿片刻。
“啊?小囡不见了?侬别急别急,我来帮侬找,哦哟~没有事的,上海治安这么好,她又是在闹市区工作,哪轮得到她出事呢?我马上给她打电话,侬等等我!”
几句话,安了陈思娣的心,张巧妹不阴不阳的声音却在旁边火上浇油:“都快三十了,还天天给个妈拴裤腰带上,走三步路也给盯得死死的,这样怎么嫁得出去?我看你姐不如把她女儿烧成陶俑,天天供在家里观赏!”
“滚一边去,我说你小点声行不行?叫姐听去多不好!”
陈有财急忙捂话筒。
实际上张巧妹声音不大,但她偏偏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小了,那边的陈思娣已将她的话一个字不漏地听进耳朵,顿时如后脑勺给人打了一棍子似的,有点懵。
连给小囡打好几个电话,那丫头居然一个也没接,这情况极不寻常,可不能坐视不理。
接个电话,一两分钟,根本就不是啥事嘛~这是长久以来陈思娣的逻辑,她认为一天十几个小时都见不到女儿,只“偶尔”给她打个电话,听听她的声音,可算不上是打扰。
肖晴快三十了,陈思娣依然习惯唤她做“小囡”,这让她始终有女儿还没长大的感觉,那个成天赖在她怀里撒娇的宝贝,永远也不可能从她身边走远,与她产生看不见摸不着的距离。
如果说这一辈子没白活,全是因为有了晴晴,若没有晴晴,陈思娣压根不可能撑到今天过上好日子,只怕早孤苦伶仃地愁死在苏北老家那破砖屋里了。
可是八点都过了,楼梯上怎么还没传来小囡的脚步声?她又没接电话,不知道是不是在加晚班,这可不是要把人急死!
万般无赖下,陈思娣只好给弟弟陈有财打电话,既是为缓解焦虑,也是想抽乎他也给侄女打个电话。
说到唯一的一个弟弟,陈思娣多少有些愧疚。
苏北一带,大多家庭都延续长兄长姐养起弟妹的传统,陈思娣和她父母一样,满以为同肖汉元结了亲,今后就能从他那里拿钱过来贴补这边。
谁知道,现实与梦想差了不止三条苏州河的距离。
肖汉元一个月工资三百多块,那是老老实实全交给老婆打点家用的。
但他跟着导师做课题,捞外财,农村妇女陈思娣一点知道的途径也没有,更弄不清丈夫实际的收入到底有多少。肖汉元唯一做得让人满意的一点是,陈思娣喂囡囡时奶水不够,他主动托人从英国带回了几罐一段育婴奶粉,钱是在上班时自己付给同事的。
那事又总让陈思娣琢磨,为啥汉元就不把钱让她管着呢?一年上头她连件像样衣裳也舍不得给自己添置,难不成还会乱花汉元幸苦挣来的钱?
有一次趁肖汉元心情好,笑嘻嘻逗着囡囡玩儿,陈思娣怯怯懦懦就问了她心中的疑问。
谁知就那一问,肖汉元明媚生光的白脸立即撂下三寸长,冷冰冰甩过话去:“秦教授提醒过我很多次,你们这些苏北穷家小户的人拿了钱肯定就是往自己穷窝里填。并且那根本就是个无底洞,越填就越大,我是说你们家里人的胃口就越大,我可填不起。”
“啊?!”
一席话,听得陈思娣如遭五雷轰顶,险些一头磕在挂衣架上。
肖汉元提的秦教授,正是那年跟他一起去陈家提亲的导师。那女人怎么看都慈眉善目跟个念佛师太似的,从来没对学生的婚姻提出过任何反对意见呀,为啥背地里要说那样难听的话?并且从丈夫的态度分析,那种话她没少说吧?
以陈思娣简单如白纸的心思,实在想不通人心怎么会如此复杂。
不过,话说回来,假如肖汉元真对老婆情深意重,乐得什么事都交给老婆打理,自己清清闲闲做甩手掌柜,苏北娘家的爹娘绝对会不时来挖钱,真把女儿当成摇钱树、小金库也说不定,特别是汉元没爹没娘,没人从中坐镇……
这一头家里到底孰是孰非,乱得比一团麻线还难得找线头,陈思娣怎么捋也捋不清楚。
陈有财的结婚对象是一个盐城姑娘,陈老汉打工时认识的工友做的媒。
办喜事前,陈老汉夫妇轰轰烈烈张罗着在老屋旁给儿子盖二层小楼做婚房,算来算去差一万块钱,怎么也借不着了,愁得他们是睡不着也吃不下,最后大眼瞪小眼地望望,陈老汉一咬牙一跺脚,说女儿养一场不能白白便宜那白眼儿狼,便携着还没离村去过别的地方的老婆搭上绿皮火车,跑来上海找女婿借钱了。
说是借,真有还的日子吗?
一万块钱,一块也不少,肖汉元凑齐了送到陈老汉手里,细眉挑起来,一副“爸你放心,有我在你和妈就愁不着”的当家样子,把陈思娣娶来两年,难得做了回人。
陈老汉夫妇拎着破旅行包,欢天喜地地走了。
晚上陈思娣去问丈夫想吃什么,不料肖汉元突然转身,一记猛拳正砸中老婆眼角,霎时间陈思娣的一只眼睛就五颜六色什么也看不清了。
肖汉元又朝躺摇篮里睡得正香的囡囡走,吓得陈思娣哭也来不及哭,扑过去就把不足周岁的婴儿抢进怀里,背对肖汉元任他拳打脚踢。
陈有财才娶亲一年,他老婆就嚷着苏北太穷,既然大姐在上海混得那样好,不如就来投奔她家,从此在大城市里吃香喝辣。
有财虽了解不多,大致也知道姐姐家里的情况,想拦住媳妇儿不让来。
但他和肖汉元不一样,他家穷,媳妇家出的嫁妆比他们家下聘的钱要多,所以他在老婆面前经常直不起腰来,这种事实在是拦不住。
无可奈何的,陈有财只得领着怀胎三月的媳妇背井离乡,扛着两只破了角的蛇皮袋子来到上海,加上两人邋遢的穿着,让人以为他们是黄河泛滥后逃难进城的灾民。
陈有财虽然穷得叮当响,却比他爹妈有骨气,是个不爱求人的人。
姐夫态度冷得像冰,求不着,他知道,就去浦东那边租了间小平房,安顿好老婆,自己出去找零工做,最后没想到撞进了一家生产塑料制品的大工厂,按计件算收入说得过去。
哪怕多年后,陈思娣内心也始终坚持着一个想法——有财带老婆来上海,是肖汉元下定决心和她离婚的终极原因。如果弟弟和弟媳没来,自己这段婚姻或许还能多撑个三五年。
然而,陈思娣早就不在乎了。对她而言,肖汉元就是她从苏北扛来的一只蛇皮袋,既然破了烂了,就扔掉吧,没必要觉得可惜。
二十一世纪初,陈有财一家就在浦东买了套三室一厅的房子,足有八十多平米,夫妻二人加儿子足够住了,将来儿子要娶亲,老两口就打算把大房卖了换成两套小的,一套自住,一套给儿子做婚房。
想当年,那套三室一厅地段较偏,一平米才两千多块,就那样陈有财也掏不出首付,后来给爹娘做工作,要死要活的才说通他们同意将农村“借”过肖汉元一万块钱盖新房的宅基地平价转让,凑齐了首付款。
现如今,小区周边的大商场连起好几座,地铁也通了,不管去哪儿都方便,那房子的价格已暴涨快五十倍,陈有财,是真的掘到金矿发了大财,在他盐城的岳丈面前也能扬眉吐气了。
叹只叹,陈老汉两夫妻命薄如纸,儿子在上海混得那样好,两人却一个前脚一个后脚跟着离世,只留下一双儿女肝肠寸断,为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苦泪水涟涟。
陈思娣心如明镜,如果自己嫁得好,夫家是坚固的靠山,爹妈肯定不会早死,说白了,他们是给愁死气死的。
女婿肖汉元不仅抵不了半个儿,还比财狼更凶狠,最后屁股一拍跟着野女人一走了之,他要真是死了,陈老汉夫妇只怕还能好过点儿。
加上那块宅基地,明摆着这辈子儿女都指望不上,陈老汉是打算在那房子里养老送终的,结果儿子死乞白赖地就求着他们把地兑钱了。地没了,房子还有吗?幸幸苦苦一辈子,一年又一年的城里老家两头跑,挣下那点血汗钱,终老抱着的还是几间矮破砖房,人生兜一大圈回到原点,无论谁也受不了。
年纪越大,往事就越容易如鬼魅般纠缠着陈思娣。
对父母的愧疚,如毒蛇吐出的毒汁浸泡着她的懊悔,让她日子过得越好,就越难以心安。
一切繁荣都建立在父母已寒的尸骨上,她不可能不心痛难当。
父母的不幸、连带她自己的不幸,换来的是肖晴的成长,所以六十岁之后的她,知道属于自己的年月是越来越少了,就更把女儿视为了珍贵的瓷器,生怕刮伤,更怕摔坏,如果穷尽一生完成的杰作也没有了,她哪有颜面去黄土下见父母?
而处于更年期的陈思娣那日积月累,越来越畸变的心态,正是肖晴痛苦的根源,肖晴自然也无法体会与母亲相处日渐困难的原因。
弟弟的电话,陈思娣一打就通,接电话的却是弟媳张巧妹。
张巧妹家境也不怎么样,但相比老公陈有财算是富裕的了。当年她极力主张来上海投奔大姐,谁知来后还是得和老公两人自力更生,这事多年来横插在心里就没下去过。实话实说,她既怨恨陈思娣,还多少有点瞧不起大姐,毕竟,她是被男人甩掉的弃妇。
张巧妹看德云社相声正看得高兴,打褶子的嘴角还残留着芝麻糊的干印,听见老公手机响,边“哈哈哈”的边帮忙接起电话,一听陈思娣的声音就不“哈”了,不冷不热地答:“呦,是大姐呀~啥事呀?”
陈有财兜着围裙在厨房里洗洗涮涮,听见老婆冰块似的问候急忙擦着手冲出来,一把抢过电话去,高兴地说:“姐呀~吃了没呀?”
停顿片刻。
“啊?小囡不见了?侬别急别急,我来帮侬找,哦哟~没有事的,上海治安这么好,她又是在闹市区工作,哪轮得到她出事呢?我马上给她打电话,侬等等我!”
几句话,安了陈思娣的心,张巧妹不阴不阳的声音却在旁边火上浇油:“都快三十了,还天天给个妈拴裤腰带上,走三步路也给盯得死死的,这样怎么嫁得出去?我看你姐不如把她女儿烧成陶俑,天天供在家里观赏!”
“滚一边去,我说你小点声行不行?叫姐听去多不好!”
陈有财急忙捂话筒。
实际上张巧妹声音不大,但她偏偏把电视机的音量调小了,那边的陈思娣已将她的话一个字不漏地听进耳朵,顿时如后脑勺给人打了一棍子似的,有点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