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四)
这个杂院正东屋,住着林姥爷一家。林姥爷,据说是商业局的一个领导,很有风度,也很有派头。好像在运动中,他并没有像亦增外祖父那般“靠边站”,仍然稳稳当当地从事本职工作。亦增后来臆想,这大约是某种生存与处世之道。风中折断的往往是大树,而非韧性很足的竹子。当然,没有借力与凭籍,想来也是不行的。这林姥爷有一子二女。他大女儿身体不大好,当时亦增家里的姨舅们都不得不纷纷“上山下乡”,三姨甚至在《今夜有暴风雪》的北大荒一呆十年,而这位林姨则一直留在城里。他小女儿和亦增小姨差不多大,后来的去向如何,亦增不很清楚。
林姥爷的儿子贵中舅,长得高大魁梧,仪表堂堂,后来参军到了空军。他是单位的篮球队员,经常穿一件篮球背心,背后有鲜明的字样。亦增对他的印象很深,倒不在于他在杂院内呆的时间有多长,其实他很少回来。不过贵中舅找的对象,是一位极其漂亮的阿姨,也是军人,据说是高干子女,身材高挑丰满,容貌在当时亦增看来,就像个“仙女”一般。贵中舅带她来过杂院两次,头一次是一身绿军装,头戴无檐军帽,风采十分耀眼夺目。后来那次,这位阿姨则穿了靓丽的百褶裙,裙下是鲜艳色彩的棉毛裤,还有黑亮的短筒靴子,这种美女形象,与亦增在年画里看到的,也不逞多让,一时间让小孩亦增也为之陶醉。很多年后,亦增听亲戚谈到,后来贵中舅转业到了北京市公安局,胖得已经毫无当年的形象,而他爱人,亦增曾经见过两次的那位美女阿姨,仍然风姿绰约,似乎“冻龄”。令亦增闻之,不禁神往!
杂院的小西屋,原本是亦增大舅居住。后来亦增大舅搬走,搬来的是一家三口,韩叔叔、刘阿姨和他们的女儿。韩叔叔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待人和气,不过他热衷于健身锻炼,时常在屋门口赤膊举一对哑铃,上臂肌肉十分发达。他见小孩亦增十分好奇地观望,还让亦增也举一举那个哑铃。亦增试了试,十分沉重,根本提不起来,不禁啧舌。
那时有些家用电器的质量不能保证。有一次,韩叔叔正在做饭熬粥,他家的高压锅突然“砰”地一声,盖子脱掉飞出,好在并没有砸到人,但也溅了他一身热粥,相当的危险!不过韩叔叔倒并没有怎么烫伤,只是估计很难受的罢。
杂院里人来人往,住户有所变迁,但邻里之间倒是大多十分和谐,少有争执。亦增年幼时,在这个杂院里度过了童年时光。到亦增搬家时,院中那棵核桃树,已经长得十分高大,枝繁叶茂,给杂院上空,遮盖了一幅大大的绿色“顶篷”,并且年年结果,亦增还打过核桃吃。
上个世纪末或本世纪初,这条长街头一次搬迁改造,有不少人搬走去了宏善家园,东屋的傅姥爷一家就是。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搬迁待遇和新的居住条件不好,一直扯皮,拒绝搬迁。到后来亦增大学期间放假回来,去那边游逛,还认识不少没有搬家走的人。不过多数的破旧老房,已经原地加固,门面做了修缮,从外表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只是你若走进院内,还是狭小逼仄的空间未变。亦增同学广达的亲戚,就一直还在草场四条的一个杂院内居住,据说到现在也没有搬迁。地处首都城市最“核心”地区的腾退,看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后来的地价和房价,已经炒到了一个高得吓人的地步。
亦增原住的杂院,则做了改造,变成了一个“会馆”,而旁边的草场三条,也进行了拓宽,变成了直通天坛那边的祈年大街。后来亦增旧地重游,还拍过几张照片,不过想再进院回忆旧事,已无可能。一个阶段过去了。时代在发展,人们和城市也都在成长,虽然这改造未必成功,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了,一切都要向前看。
…………
林姥爷的儿子贵中舅,长得高大魁梧,仪表堂堂,后来参军到了空军。他是单位的篮球队员,经常穿一件篮球背心,背后有鲜明的字样。亦增对他的印象很深,倒不在于他在杂院内呆的时间有多长,其实他很少回来。不过贵中舅找的对象,是一位极其漂亮的阿姨,也是军人,据说是高干子女,身材高挑丰满,容貌在当时亦增看来,就像个“仙女”一般。贵中舅带她来过杂院两次,头一次是一身绿军装,头戴无檐军帽,风采十分耀眼夺目。后来那次,这位阿姨则穿了靓丽的百褶裙,裙下是鲜艳色彩的棉毛裤,还有黑亮的短筒靴子,这种美女形象,与亦增在年画里看到的,也不逞多让,一时间让小孩亦增也为之陶醉。很多年后,亦增听亲戚谈到,后来贵中舅转业到了北京市公安局,胖得已经毫无当年的形象,而他爱人,亦增曾经见过两次的那位美女阿姨,仍然风姿绰约,似乎“冻龄”。令亦增闻之,不禁神往!
杂院的小西屋,原本是亦增大舅居住。后来亦增大舅搬走,搬来的是一家三口,韩叔叔、刘阿姨和他们的女儿。韩叔叔戴一副眼镜,文质彬彬,待人和气,不过他热衷于健身锻炼,时常在屋门口赤膊举一对哑铃,上臂肌肉十分发达。他见小孩亦增十分好奇地观望,还让亦增也举一举那个哑铃。亦增试了试,十分沉重,根本提不起来,不禁啧舌。
那时有些家用电器的质量不能保证。有一次,韩叔叔正在做饭熬粥,他家的高压锅突然“砰”地一声,盖子脱掉飞出,好在并没有砸到人,但也溅了他一身热粥,相当的危险!不过韩叔叔倒并没有怎么烫伤,只是估计很难受的罢。
杂院里人来人往,住户有所变迁,但邻里之间倒是大多十分和谐,少有争执。亦增年幼时,在这个杂院里度过了童年时光。到亦增搬家时,院中那棵核桃树,已经长得十分高大,枝繁叶茂,给杂院上空,遮盖了一幅大大的绿色“顶篷”,并且年年结果,亦增还打过核桃吃。
上个世纪末或本世纪初,这条长街头一次搬迁改造,有不少人搬走去了宏善家园,东屋的傅姥爷一家就是。不过也有很多人认为搬迁待遇和新的居住条件不好,一直扯皮,拒绝搬迁。到后来亦增大学期间放假回来,去那边游逛,还认识不少没有搬家走的人。不过多数的破旧老房,已经原地加固,门面做了修缮,从外表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只是你若走进院内,还是狭小逼仄的空间未变。亦增同学广达的亲戚,就一直还在草场四条的一个杂院内居住,据说到现在也没有搬迁。地处首都城市最“核心”地区的腾退,看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后来的地价和房价,已经炒到了一个高得吓人的地步。
亦增原住的杂院,则做了改造,变成了一个“会馆”,而旁边的草场三条,也进行了拓宽,变成了直通天坛那边的祈年大街。后来亦增旧地重游,还拍过几张照片,不过想再进院回忆旧事,已无可能。一个阶段过去了。时代在发展,人们和城市也都在成长,虽然这改造未必成功,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了,一切都要向前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