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电影与电视剧(三)
    七十年代后半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庭。这个时期直到八十年代以后,电视的尺寸还都比较小,也以黑白为主。后来才慢慢地放开对彩电进口的管制,国内企业也开始在这个技术难度并不是很高的领域(主要是显像管)急起直追,并后来居上。这个过程并不漫长,现在在电视领域,早已把日本等国甩在后面。大屏幕的等离子电视,背投、家庭影院等,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了。不过在当时,这一小小的技术壁垒,在体制没有放开,创造力未能得到充分释放的年代,还是需要刻苦攻关的。

    国内当时还没有系列性的电视剧普及,或者说没有开拓这一方面,一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开始尝试。所以,最早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多是一些引进的国外电视剧节目。

    1979年11月29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南斯拉夫的电视单本剧《巧入敌后》,这是我国播放的第一部外国电视剧,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译制片,也是新中国第一部译制电视剧。

    《巧入敌后》是1976年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与大名鼎鼎的引进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都是战争题材,它讲述了二战期间南斯拉夫游击队与德国占领军巧妙周旋的惊险故事。此套连续剧是《黑名单上的人》的续集,又称《黑名单上的人——归来》,共13集。其实说起《黑名单上的人》,后来更为人熟知。

    因为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大家能看到的还都是那些样板戏式的东西,第一次看到电视剧中竟然有人谈恋爱,简直太神奇了!《巧入敌后》讲的也是游击队的故事,也是主旋律,但是欧洲人拍主旋律的东西总要把女人、爱情这些放进去,这些我们压根儿就没有看见过,所以第一次在《巧入敌后》里看到游击队员抱着他的情人,从一个山坡上的草地上滚下去,两个人在那儿高兴地哈哈笑——这个镜头大家记得特别清楚,当时在电视机前简直都看傻了,说:“这游击队员怎么能这样呢?怎么能抱着女人在草地上滚呢?”但是心里又特别高兴,觉得这电视剧太好看了。

    进入八十年代,1980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引进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这是一部美国科幻连续剧。一起起神秘离奇的事件,一宗宗不可告人的阴谋,作为中国首部引进的大型科幻片,收视效果惊人。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从而结束了长达30年之久的不正常状态。邓小平访美,签署了一揽子文化交流的项目。第二年,《大西洋底来的人》,就出现在每周四晚8时的电视屏幕上。这部连续剧在美国反响并不热烈,但在中国却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全剧21集播出完毕之后,男主角麦克•哈里斯的太阳镜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所有时尚青年必备的装束!其实,从英文剧名中可以看出,正确翻译应该是来自亚特兰蒂斯的人,只不过当时中国相对闭塞,很多人都不知道亚特兰蒂斯的存在,翻译成大西洋更容易让观众理解和接受。

    这部电视剧科幻色彩浓重,给亦增印象极其深刻,特别是那由四个球形舱组成的科考潜艇,巨型章鱼和海怪,还有在水中自由驰骋毫无障碍的主人公麦克,都是无比的新奇!

    美国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1980年10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是中国引进的第二部美剧。剧中讲述了一群美国的失足青年,他们行为放荡不羁,身世恶贯满盈,却不断建立功勋,成为英雄的故事。《加里森敢死队》作为中国第二部引进的美剧,但这部26集的美剧播完第16集后,便以黑底白字正告观众:本剧播放完毕。

    很多人都看出来,电视剧只播了一半。国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纷纷给中央电视台写信。这成了CCTV历史上的大事件。关于停播的原因,网络上众说纷纭。一种官方说法:停播20多年后,2003年8月出版的《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一书,给出了当初终止播放的答案:“这部26集连续剧播放一半时,被认为是一部打斗胡闹的纯娱乐片,没有多少艺术价值而停播。”显然这种说法并不能令人信服。另外一种说法:那个时候,城市积累的待业人口已经达到200万,这是这个国家建国以来,待业人数的最高点。城市累积了大批待业者,就业压力很大。北京市的一份调查说,部分青年经济困难,思想苦闷,悲观失望。大批青年无所事事,游荡在社会上,惹是生非,犯罪率上升,败坏社会风气。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当时治安问题的渊源,基本上都和1980年引进的那部美国电视剧有关!其实那几年,城市居民的娱乐有限,电视机还没有成为大众消费品,在城市里,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电视机数量不足10台。年轻人仅仅依靠电视机传播了一个敢死队的名字。但这对于那些待业青年就已经足够了。那两年街上敢死称勇的流氓队伍不少,最有名的有唐山的菜刀队和湖南的斧头帮。前者直接导致了1983年严打运动的开始。这种说法比较让人信服,一个内部文件的截图也佐证了这种说法。

    二战后期,战争越来越残酷,中尉加里森从监狱里找来一些杀人犯,骗子,强盗,小偷组成一支前所未有的敢死队。这些人各有所长且极具个性,抱着立功赎罪的目的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纵横于欧洲各国,深入敌后,一次次打入敌军,营救战友,轰炸雷达站,绑架德军元帅,偷取秘密情报,盗取德军物资,摧毁敌人计划,打击黑帮团伙,把德国人骗得晕头转向,打得落花流水。这些人虽然是在押的囚犯,但却骁勇善战,虽然他们常常抱怨任务艰巨,偶尔也有小偷小摸,甚至于关键时刻撒手离去,但是正是这些缺点使情节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加可爱。由于他们的英勇表现,战争形势一步步转变。

    这几部在今天看来十分粗糙的电视剧受到当时中国观众的狂热欢迎。

    日本电视剧《姿三四郎》,于1981年在上海电视台译制播出,成为中国大陆引进的首部日本电视剧。日剧在中国的收视热潮发端于1981年《姿三四郎》在中国的开播,高潮于《阿信》。随后《排球女将》、《血凝》相继播出,而由《阿信》最终将日剧的收视热潮推向顶端。

    《姿三四郎》是基于富田常雄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于1970年1月至9月在日本首播。该剧讲述了姿三四郎在学习柔道的过程中,从一名好勇斗狠的鲁莽青年,成长成为一名柔道武术家的故事。

    《排球女将》,1981年由广东电视台引进并播出,是日本青春偶像连续剧,该剧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如今“40+”的一代人,依然记得小时候模仿过的“晴空霹雳”和“流星赶月”。宣传海报该剧讲述了一群女中学生为了参加80年莫斯科奥运会排球比赛而努力打拼的故事。亦增对该剧的主题曲《赤的火焰》,记忆尤其深刻。,

    1983年,由广东电视台引进并播出的电视剧《霍元甲》,是内地首次引进港剧。该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爱国自强的主题振奋了国人。因为这部剧,“霍元甲”黄元申、“赵倩男”米雪、“陈真”梁小龙等成为第一批在内陆走红的香港演员。该剧1981年在香港首播。它生动地描绘了清末著名武术家霍元甲富有传奇的色彩的一生:他摒弃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创建了“精武体育会”以民族大义为重,致力于中华武术界的团结;在民族危亡、列强入侵的时代,他纵横大江南北,以自己高超的武艺屡次战胜外国武师、力士,为民争气、为国雪耻,大大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热情。那首《万里长城永不倒》的主题歌,也响彻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电视剧《上海滩》,1985年由上海电视台引进并播出,是香港无线电视台出品的民国剧,该剧以民国年间的上海为背景,描述了上海帮会内的人物情仇以及许文强与冯程程之间的爱情故事。该剧于1980年在香港无线电视首播,1985年被引进中国内陆播出 。1990年,香港无线电视举办“八十年代十大电视剧集”评选,《上海滩》名列第一位。发哥与芝姐,是那个年代无数少男少女也包括亦增的青春偶像!

    《射雕英雄传》,1985年由广东电视台引进并播出,是香港无线电视台出品的武侠剧,该剧以宋、金、蒙古三国对峙为背景,围绕郭靖、黄蓉、杨康、穆念慈四人的故事展开,讲述了郭靖在经历各种磨难后成为一代大侠以及他与黄蓉之间的爱情故事。演员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共同记忆,从此金庸的武侠小说相继被搬上荧屏。

    我国在八十年代引进新加坡电视剧中,反响比较大的有《天涯同命鸟》、《人在旅途》、《调色板》等。八十年代的港剧经典还有刘德华的《神雕侠侣》、梁朝伟的《绝代双骄》,亚视的《秦始皇》,和诸多TVB剧集。

    日本电视剧《血疑》,1984年由广东电视台引进并播出。《血疑》是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29集爱情剧。《血疑》主要讲述天真善良的大岛幸子,在父亲的研究室不幸受到生化辐射,患上血癌,需不断换血,可是,她的父母和她的血液都不同,唯有她的男朋友相良光夫的血型与她相符,而幸子的特殊AB-RH血型又引出了她的身世之谜,并由此演绎出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

    日本电视剧《阿信》,1985年引进中国,由中央电视台播出。《阿信》是日本放送协会(NHK)制作出品的第31部晨间小说连续剧,是NHK电视开播30周年纪念电视剧。全剧共297集,于1983年4月4日至1984年3月31日播映,关东地区录得平均收视率52.6%(历代最高纪录)。该剧以日本明治年间山形县佃农谷村家的女儿阿信从7岁到84岁的生命为主线,讲述一个女人为了生存挣扎、奋斗、创业的故事。“阿信”也成为当时风靡一时的女性创业者代名词。1985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播该剧,播出版本为中国中央电视台译制的普通话配音版,片名《阿信的故事》,片头及片尾均保留使用日本原版,并无自行制作的主题曲及片尾曲。为阿信配音的大陆配音演员张桂兰为此获得飞天奖最佳配音奖。该剧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时,几乎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收视率高达80%。

    1984年,海外录制的通俗剧大量进口,日剧、拉美剧、新加坡剧以及中国的港台剧等都曾引爆过收视热潮。拉美电视剧也曾经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绽放过光彩,1984年,北京电视台播出巴西电视剧《女奴》,之后引进墨西哥电视剧《卞卡》、《坎坷》、《诽谤》等,都曾有不错的收视影响,但是这些拉美电视剧集数较多,被人们戏称为“裹脚布”,短暂停留后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新加坡电视剧《雾锁南洋》,1984年2月播出, 是由新加坡广播局制作的历史性电视连续剧。该剧主要讲述新加坡华人先辈辗转迁徙,历尽艰辛,到新加坡谋生发展,落地生根,为新加坡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谈新加坡电视连续剧史,谁都不可以漏掉《雾锁南洋》这部历史性的里程碑大制作。《雾锁南洋》的成就可说是有目共睹,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新加坡电视剧在引进剧中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自1984年播出的《雾锁南洋》开始,我国引进了很多部新加坡电视剧,新加坡电视剧也在中国电视荧屏上红极一时。

    美国刑侦电视剧《神探亨特》,向中国观众们展现了当时洛杉矶的生活全貌。街头的种种犯罪镜头,家庭种族间的恩怨和冲突,青年一代的堕落和捍卫城市安全的警察们的生活。

    台湾电视剧《一剪梅》,1988年引进中国大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剧1984年在台湾中视首播,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主题曲《一剪梅》广为传唱,意外捧红了演唱者费玉清。该剧讲述了梁永昌(庞祥麟饰)和苏雯音(朱莉茵饰)的另一段感情纠葛,因而牵扯出剪不断、理还乱的两代情仇的故事。

    《一剪梅》的“苦情”戏路在内地很受欢迎,此后《星星知我心》、《昨夜星辰》、《情义无价》等多部台湾电视剧被引进播出。

    在1989年以前,央视引进剧的播出平台,是第一套节目中的一个固定播出栏目——《电视译制片》,一般周日播出。到了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电影频道、电视剧频道的开播,引进剧的数量就大大增加了。

    (按:以上内容,参考自“十分书馆“的文章——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