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诗学”:跨学科视域中的海洋文学研究
    一、理论缘起:“新海洋学”与海洋人文研究的学术脉络

    “蓝色诗学”的提出植根于21世纪西方学界“海洋转向”的学术语境。这一转向以“新海洋学”(New Thalassology)的兴起为理论先导,其核心是突破传统陆地中心主义的史学与地理学范式,霍登和珀塞尔在《堕落之海:地中海史研究》中提出的“微观生态学”与“连通性”概念,将海洋的流动性、去中心化特征纳入跨学科分析框架,为重新审视海洋与人类文明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蓝色人文研究”(Blue Humanities)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文学领域的范式转型。门茨提出的“蓝色文化研究”构想,主张以海洋为核心重构人文研究视角;科恩主编的《海底世界的美学》则从审美认知维度拓展了海洋书写的研究边界。尽管西方学界已积累大量海洋文学相关成果,但系统的理论建构仍属空白,“蓝色诗学”正是对这一学术需求的回应,旨在整合跨学科资源,构建海洋文学研究的系统性理论框架。

    二、观念演进:西方文学中海洋意象的历史嬗变

    西方文学中的海洋观念随历史语境不断重构,呈现出清晰的演变轨迹。古希腊时期,海洋被赋予负面伦理属性: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将其视为“道德腐蚀剂”,主张城邦远离海洋;荷马《奥德赛》中的海洋则是充满未知恐怖的场域,以海怪象征自然对人类的威胁。这种将海洋与危险、堕落关联的认知,在盎格鲁-撒克逊诗歌《航海者》中仍有延续,体现了早期人类对海洋的敬畏与恐惧。

    15-16世纪航海大发现后,海洋意象开始呈现多重性。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海洋既是《理查三世》里吞噬财富的深渊,也是《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中孕育哲思的场域,折射出地理大发现时代人类对海洋认知的分化。随着资本主义与航海技术的发展,海洋逐渐被赋予现代性意涵:麦尔维尔、康拉德的小说将船只隐喻为国家共同体,19世纪美国文学将海洋重构为“精神边疆”,20世纪以来的生态书写(如《海龟岛》)则赋予海洋生态伦理维度,完成了从“异己力量”到“生命共同体”的意象转变。

    三、理论建构:“蓝色诗学”的核心内涵与学术价值

    “蓝色诗学”作为跨学科视域下的海洋文学研究范式,其核心是立足海洋本位调整传统文学研究的陆地视角。这一理论包含双重维度:“蓝色”维度强调以海洋为参照系,聚焦文学中的航海叙事、海洋空间、船只隐喻等核心要素,探究海洋与民族性格、国家想象、现代性等议题的深层关联;“诗学”维度则致力于揭示海洋文学的审美机制与价值逻辑,涵盖崇高美学、空间叙事、生态伦理等多重面向。

    其跨学科属性体现为整合史学、地理学、哲学、生态学等多领域资源,具体包括:通过海洋贸易叙事解析资本主义扩张(如《威尼斯商人》),借助航行危机书写探讨技术伦理(如康拉德小说),依托跨洋流动现象反思殖民与后殖民问题。在我国“海洋强国”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构建中国特色“蓝色诗学”话语体系,可为重塑国民海洋意识、构建海洋文化认同提供学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