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命运不哀怨 -----读《半生缘》
在岁月长河中,十四年意味着什么?对于中年人是弹指一挥间,对于年轻人是一生一世。命运有时候真的很奇妙,也许有些人就是相遇相见过多次也不会有一个回眸,可有些人却可以在人潮人海中相识,不过是几年的光景,却经历了太多太多,仿佛是一场一场生离死别,而流逝的岁月最让人一往情深。
无论是谁先认识谁,无论是上海还是南京,总之他们遇见了并相恋了。但是命运却对曼桢和世均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们受尽命运的嘲弄,然而残酷的命运却将他们的痛苦置身事外,未始不觉得一份甜蜜的滋味,最终注定情深缘浅,这不仅仅是曼桢与世钧两人的悲剧,而是整个中国旧社会的悲剧,更是整个人类的悲剧。女性在封建伦理社会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忍受爱情、婚姻、家庭的种种不幸和折磨,如翠芝、曼桢都没能逃离没落的旧文化、旧观念对她们的戕害,他们只能困在“围城”里打转,走不出,逃不掉。他们演绎了一出令人惋惜、使人嗟叹的悲情爱情故事。处在这样围城中的人,他们的悲剧命运是对黑暗社会最有力的控诉。爱终旧成就不了婚姻,这正是时代的哀怨,爱情的哀怨。
曼桢在幽暗的屋子里,呼吸着忧闷的空气,连房间里的家具都透出一份幽暗,一个个黑压压的挤得特别近。曼桢透不过气来,这里就是一个坑,可以活埋了她。她倒在床上也想过自杀,死了也就可以一了百了,曼桢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生命会变得这样糟,这样坏,比想象当中的境界更加不堪。加深自己命运悲剧的人居然是自己最亲的人,姐姐和母亲是致使曼桢被**的帮凶,或许可以说是让曼桢的命运变得不堪的帮凶。她只剩下恨,可她又能去恨谁呢?
曼桢无疑是书中保持着鲜明的主体意识最为强烈的一个人,主要体现在她对男性法权社会的抗争。曼桢在被祝鸿才**后遭到囚禁,身体和精神双方都陷入了巨大的奴役罗网。但她从未放弃逃出去的希望,她希望通过母亲将消息传递给世均,然而曼璐却用金钱收买了顾太太,让她对世均隐瞒,断绝了曼桢与世均的联系;曼桢又将希望寄托于一个丫鬟身上,将订婚戒指送给她,让她帮助送信,但最终还是难逃金钱的奴役,那个丫鬟将信和戒指给了曼璐,曼璐利用戒指彻底断了曼桢与世均的联系。无情的事实使曼桢明白亲情和爱情都被金钱奴役和扭曲,想要重获自由就必须求助那些心地纯洁善良的人。最后她在善良的霖生、金芳夫妇的帮助下逃出了囹圄之地。
爱情的破裂并不是曼桢悲剧命运的终结,而是另一个阶段最大悲剧命运的开端。曼璐和祝鸿才合谋,以曼璐生病为由骗来曼桢,囚禁曼桢借腹生子,她在犹如地狱一样的阁房里挣扎了一年之久。一年后终于逃出,但摆在她面前的现实却给了她重重的一击:失去的爱情已无法挽回,恪守的人格理想和独立自由的爱情观也瞬间坍塌。
曼桢多么想不顾一切,但是家庭纠纷让一切的不顾一切都平息下去,经历让她的痛苦钝化,虽然这种痛苦一旦发作就不给她片刻的休息,曼桢还是向命运低下了头,为了荣宝嫁给自己恨的人。曼桢自从医院逃出来后就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了确切的信念,觉得无一不是渺茫的。她自己是无足轻重的,随便怎么处置都可以,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面对荣宝,孩子是无辜的,这孩子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她要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把他抢回来,她不能再扔下荣宝不管了。迫于无奈她选择嫁给了祝鸿才,继续曼璐没有走完的男性法权和金钱奴役下的屈辱人生。
有时候人性很微小,有了则可以拯救生灵,没有就可以无所顾忌残害他人。曼桢的身上体现着人性,可这份人性太微小了,抵御不住姐姐瞬间的人性泯灭。
姐姐曼璐为了整个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出卖了自己的人格,而在外人看来却是耻辱,就连自己的小弟弟都认为有她这样一位做舞女的姐姐是一种羞辱,她的命运又怎么不让人怜惜呢?但就是在她疯狂到丧失人性的时候,不得不让人觉得可恨,真是印证了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作者成功地 塑造了顾曼璐这个既让人怜又让人恨的女性形象,回顾她的人生历程,时时让人的情感处于纠结之中。父亲早逝,她为了养活家人,不惜放弃自己的爱情去做了舞女,成为父权宗法社会中的牺牲品,后来随着年老色衰嫁给了祝鸿才,本以为嫁人之后会得到幸福的婚姻,但面对丈夫在外“拈花惹草”的不良行径,她为了挽留丈夫,又在无奈的心境下设局毁掉了自己亲手培养的妹妹———曼桢的幸福。曼璐由为家人牺牲自己的幸福到为自己牺牲妹妹的幸福,她由一个受害者转为加害者这一系列的转变,不仅向读者呈现的是一场爱情悲剧,更是生活在父权宗法社会里的女性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曼璐虽然可恨也是为了生存,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这么多年,承受这么多指指点点还要生活得苦不堪言,还要承受病痛的折磨,她已经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整个家庭,她撑起了整个家庭重担,解救了“老弱残兵”,而同是一个母亲所生的妹妹曼桢却可以被众多人喜欢,追求。她已经无可奉献,无可牺牲了,在曼桢的身上有曼璐现在所没有的东西,她也是迫于无奈不得不想出让自己的妹妹为自己牺牲的这个龌龊的法子,再加之女性在社会夹缝中求得生存时的异常敏感,导致她的生活总是缺乏安全感,为了保住传统观念中所谓的“名分”,便想以生一个孩子的方式拴住祝鸿才的心,但是造化弄人,之前的堕胎经历已经使她丧失了生育能力,这更加剧了她的不安全感。于是她在经过了各种思想斗争之后,便生出了“借腹生子”的错误想法,并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妹妹。她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不仅是为了满足丈夫占有曼桢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出于女性独有的嫉妒心理。
作者的一系列情节安排让曼璐的精神分裂、人性扭曲变得顺理成章。曼璐心理的扭曲是长期精神压抑的结果,当她眼看自己的婚姻将不复存在时,女性心理特有的敏感性和缺乏安全感,使她对周围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变得嫉妒、痛恨起来,进而形成报复行为,产生强大的破坏力。第一个大胆的破坏就是自己亲手毁坏妹妹的幸福。
虽然是在当时车水马龙的“风水宝地”上海也难以从封建宗法的熏陶潜在环境中走出来,纵使表象的反抗意识也斗不过传统的潜意识,时代决定了许许多多人的命运。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曼璐试图以婚姻的形式摆脱世俗嫌弃鄙视的眼光,希望可以在这个繁杂世俗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曼璐处在中西文化相融合的时代,她内心对于自由、自主、美满婚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中自卑、自怜、无爱的婚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导致其因无法承受重大的精神压力而走向被人痛恨的地步。从深层次来讲,文化氛围对女性造成的精神压力正是导致曼璐扭曲人生形成的外在因素。
纵使心中有千万缕恨,可对于曼璐,我就是不能真正得恨她。也许有很多人会和我一样,这就是张爱玲创造出的幽暗苍凉的世界,在苍凉中生存的人们可悲可叹,只有无尽的幽怨。极度的心理扭曲,人情世态在张爱玲的眼里早已看透了,就连亲人都不会是最为坚实的依靠,又可以去依靠谁?曼璐的悲哀也不仅仅代表着个人,她是整个时代女性的悲哀。
顾太太更是受尽传统思想的熏染,她固守封建传统,女性的生存意识在这里体现的无比软弱,在她看来曼桢为自己的姐夫生孩子是一种“理所当然”,或者说是对姐姐这么多年来为整个家庭牺牲的有力回报,这样才可以给曼璐一点安全感,保住曼璐的“地位”,同时也体现出了三个女人的命运之幽怨。
从曼桢母亲身上体现出的苍凉也和曼桢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她不成为帮凶,选择解救曼桢,曼桢一定不会对自己的母亲变得那么冷淡,人情的冷暖也不是由个人能决定的,最大的原因在于整个时代。
自身的性格缺点让世均陷入幽怨的境地,沈世钧性格温和敦厚但也懦弱,在追求爱情时缺乏热情和执着,容易轻信别,处事不够坚强,容易放弃,个人决心、行为不定是处于乱世中的那个时代青年的典型。最终向爱情低下头,娶了自己之前最“不屑一顾”的翠芝。辗转十四年还是回到了命运最初的原点,该接受的终旧是躲不过。翠芝嫁给了世钧,婚后两人同床异梦,两个不相爱的人终是走到了一起。爱成就不了婚姻,无爱的婚姻是无休止的妥协。这是世均的哀怨也同样体现着翠芝的命运厄难。
不可知的命运让曼桢与世均这对恋人擦身而过,是莫测的命运让这对相爱男女阴差阳错的错过彼此。所有人的结局都被命运所摆布,注定有**有缘无份,说来说去,谁又可以摆脱得了命运呢?
谁的命运不令人哀怨呢?在整个大时代背景中每个人都无可奈何,只有无尽的哀怨。人生或许就是于多少纷乱中的追求,最终得到的,或许就犹如肥皂泡般的幻灭。
十四年的时间,那么平凡,平凡得让人失望,失望得要笑。十四年后再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许在早几年见到,曼桢一定会向世均诉说衷肠,可是十四年后,往事已久远谁都不要再提及,只有默默流淌的泪水模糊了双眼,不知是不是因为曾经爱过的歇斯底里。对于他们爱不再是热切的怀念,只是将岁月化为平凡的生活。
无论是谁先认识谁,无论是上海还是南京,总之他们遇见了并相恋了。但是命运却对曼桢和世均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们受尽命运的嘲弄,然而残酷的命运却将他们的痛苦置身事外,未始不觉得一份甜蜜的滋味,最终注定情深缘浅,这不仅仅是曼桢与世钧两人的悲剧,而是整个中国旧社会的悲剧,更是整个人类的悲剧。女性在封建伦理社会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忍受爱情、婚姻、家庭的种种不幸和折磨,如翠芝、曼桢都没能逃离没落的旧文化、旧观念对她们的戕害,他们只能困在“围城”里打转,走不出,逃不掉。他们演绎了一出令人惋惜、使人嗟叹的悲情爱情故事。处在这样围城中的人,他们的悲剧命运是对黑暗社会最有力的控诉。爱终旧成就不了婚姻,这正是时代的哀怨,爱情的哀怨。
曼桢在幽暗的屋子里,呼吸着忧闷的空气,连房间里的家具都透出一份幽暗,一个个黑压压的挤得特别近。曼桢透不过气来,这里就是一个坑,可以活埋了她。她倒在床上也想过自杀,死了也就可以一了百了,曼桢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生命会变得这样糟,这样坏,比想象当中的境界更加不堪。加深自己命运悲剧的人居然是自己最亲的人,姐姐和母亲是致使曼桢被**的帮凶,或许可以说是让曼桢的命运变得不堪的帮凶。她只剩下恨,可她又能去恨谁呢?
曼桢无疑是书中保持着鲜明的主体意识最为强烈的一个人,主要体现在她对男性法权社会的抗争。曼桢在被祝鸿才**后遭到囚禁,身体和精神双方都陷入了巨大的奴役罗网。但她从未放弃逃出去的希望,她希望通过母亲将消息传递给世均,然而曼璐却用金钱收买了顾太太,让她对世均隐瞒,断绝了曼桢与世均的联系;曼桢又将希望寄托于一个丫鬟身上,将订婚戒指送给她,让她帮助送信,但最终还是难逃金钱的奴役,那个丫鬟将信和戒指给了曼璐,曼璐利用戒指彻底断了曼桢与世均的联系。无情的事实使曼桢明白亲情和爱情都被金钱奴役和扭曲,想要重获自由就必须求助那些心地纯洁善良的人。最后她在善良的霖生、金芳夫妇的帮助下逃出了囹圄之地。
爱情的破裂并不是曼桢悲剧命运的终结,而是另一个阶段最大悲剧命运的开端。曼璐和祝鸿才合谋,以曼璐生病为由骗来曼桢,囚禁曼桢借腹生子,她在犹如地狱一样的阁房里挣扎了一年之久。一年后终于逃出,但摆在她面前的现实却给了她重重的一击:失去的爱情已无法挽回,恪守的人格理想和独立自由的爱情观也瞬间坍塌。
曼桢多么想不顾一切,但是家庭纠纷让一切的不顾一切都平息下去,经历让她的痛苦钝化,虽然这种痛苦一旦发作就不给她片刻的休息,曼桢还是向命运低下了头,为了荣宝嫁给自己恨的人。曼桢自从医院逃出来后就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了确切的信念,觉得无一不是渺茫的。她自己是无足轻重的,随便怎么处置都可以,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面对荣宝,孩子是无辜的,这孩子是一个真实的东西,她要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把他抢回来,她不能再扔下荣宝不管了。迫于无奈她选择嫁给了祝鸿才,继续曼璐没有走完的男性法权和金钱奴役下的屈辱人生。
有时候人性很微小,有了则可以拯救生灵,没有就可以无所顾忌残害他人。曼桢的身上体现着人性,可这份人性太微小了,抵御不住姐姐瞬间的人性泯灭。
姐姐曼璐为了整个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出卖了自己的人格,而在外人看来却是耻辱,就连自己的小弟弟都认为有她这样一位做舞女的姐姐是一种羞辱,她的命运又怎么不让人怜惜呢?但就是在她疯狂到丧失人性的时候,不得不让人觉得可恨,真是印证了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作者成功地 塑造了顾曼璐这个既让人怜又让人恨的女性形象,回顾她的人生历程,时时让人的情感处于纠结之中。父亲早逝,她为了养活家人,不惜放弃自己的爱情去做了舞女,成为父权宗法社会中的牺牲品,后来随着年老色衰嫁给了祝鸿才,本以为嫁人之后会得到幸福的婚姻,但面对丈夫在外“拈花惹草”的不良行径,她为了挽留丈夫,又在无奈的心境下设局毁掉了自己亲手培养的妹妹———曼桢的幸福。曼璐由为家人牺牲自己的幸福到为自己牺牲妹妹的幸福,她由一个受害者转为加害者这一系列的转变,不仅向读者呈现的是一场爱情悲剧,更是生活在父权宗法社会里的女性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曼璐虽然可恨也是为了生存,为什么自己辛辛苦苦这么多年,承受这么多指指点点还要生活得苦不堪言,还要承受病痛的折磨,她已经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整个家庭,她撑起了整个家庭重担,解救了“老弱残兵”,而同是一个母亲所生的妹妹曼桢却可以被众多人喜欢,追求。她已经无可奉献,无可牺牲了,在曼桢的身上有曼璐现在所没有的东西,她也是迫于无奈不得不想出让自己的妹妹为自己牺牲的这个龌龊的法子,再加之女性在社会夹缝中求得生存时的异常敏感,导致她的生活总是缺乏安全感,为了保住传统观念中所谓的“名分”,便想以生一个孩子的方式拴住祝鸿才的心,但是造化弄人,之前的堕胎经历已经使她丧失了生育能力,这更加剧了她的不安全感。于是她在经过了各种思想斗争之后,便生出了“借腹生子”的错误想法,并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妹妹。她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不仅是为了满足丈夫占有曼桢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出于女性独有的嫉妒心理。
作者的一系列情节安排让曼璐的精神分裂、人性扭曲变得顺理成章。曼璐心理的扭曲是长期精神压抑的结果,当她眼看自己的婚姻将不复存在时,女性心理特有的敏感性和缺乏安全感,使她对周围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变得嫉妒、痛恨起来,进而形成报复行为,产生强大的破坏力。第一个大胆的破坏就是自己亲手毁坏妹妹的幸福。
虽然是在当时车水马龙的“风水宝地”上海也难以从封建宗法的熏陶潜在环境中走出来,纵使表象的反抗意识也斗不过传统的潜意识,时代决定了许许多多人的命运。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曼璐试图以婚姻的形式摆脱世俗嫌弃鄙视的眼光,希望可以在这个繁杂世俗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曼璐处在中西文化相融合的时代,她内心对于自由、自主、美满婚姻的向往与现实生活中自卑、自怜、无爱的婚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导致其因无法承受重大的精神压力而走向被人痛恨的地步。从深层次来讲,文化氛围对女性造成的精神压力正是导致曼璐扭曲人生形成的外在因素。
纵使心中有千万缕恨,可对于曼璐,我就是不能真正得恨她。也许有很多人会和我一样,这就是张爱玲创造出的幽暗苍凉的世界,在苍凉中生存的人们可悲可叹,只有无尽的幽怨。极度的心理扭曲,人情世态在张爱玲的眼里早已看透了,就连亲人都不会是最为坚实的依靠,又可以去依靠谁?曼璐的悲哀也不仅仅代表着个人,她是整个时代女性的悲哀。
顾太太更是受尽传统思想的熏染,她固守封建传统,女性的生存意识在这里体现的无比软弱,在她看来曼桢为自己的姐夫生孩子是一种“理所当然”,或者说是对姐姐这么多年来为整个家庭牺牲的有力回报,这样才可以给曼璐一点安全感,保住曼璐的“地位”,同时也体现出了三个女人的命运之幽怨。
从曼桢母亲身上体现出的苍凉也和曼桢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她不成为帮凶,选择解救曼桢,曼桢一定不会对自己的母亲变得那么冷淡,人情的冷暖也不是由个人能决定的,最大的原因在于整个时代。
自身的性格缺点让世均陷入幽怨的境地,沈世钧性格温和敦厚但也懦弱,在追求爱情时缺乏热情和执着,容易轻信别,处事不够坚强,容易放弃,个人决心、行为不定是处于乱世中的那个时代青年的典型。最终向爱情低下头,娶了自己之前最“不屑一顾”的翠芝。辗转十四年还是回到了命运最初的原点,该接受的终旧是躲不过。翠芝嫁给了世钧,婚后两人同床异梦,两个不相爱的人终是走到了一起。爱成就不了婚姻,无爱的婚姻是无休止的妥协。这是世均的哀怨也同样体现着翠芝的命运厄难。
不可知的命运让曼桢与世均这对恋人擦身而过,是莫测的命运让这对相爱男女阴差阳错的错过彼此。所有人的结局都被命运所摆布,注定有**有缘无份,说来说去,谁又可以摆脱得了命运呢?
谁的命运不令人哀怨呢?在整个大时代背景中每个人都无可奈何,只有无尽的哀怨。人生或许就是于多少纷乱中的追求,最终得到的,或许就犹如肥皂泡般的幻灭。
十四年的时间,那么平凡,平凡得让人失望,失望得要笑。十四年后再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许在早几年见到,曼桢一定会向世均诉说衷肠,可是十四年后,往事已久远谁都不要再提及,只有默默流淌的泪水模糊了双眼,不知是不是因为曾经爱过的歇斯底里。对于他们爱不再是热切的怀念,只是将岁月化为平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