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王一可的大女儿和林南是同班,上了高中又在同一所学校。学校离村子比较远,我们偶尔也到学校所在的乡镇做手艺,遇到这么路远的,王一可自然没法来了,那就要请两天假,经常请假势必引起校长的反感,说不定哪天板真起来,叫你一点也动弹不起来,那就糟糕了。况且这学期他教的又初三。好在初三星期六是允许补课的,而且允许收点费用,还有什么课时津贴,一刮炉加起来比其他年级多个千把八百的。我那时不懂得这些,林南临上学前和我聊了一夜,从一个他喜欢的女生聊到了班里的所有女生,再从校长到班主任到每一个任课老师。说到王一可,林南不说了,我说有啥不好说的,虽说我和他是同行或者称同事,真正讲起感情来总没法和你林南比啊。
林南说我瞧不起他,我说他是老师啊。你怎么能这样,你过河拆桥。考上高中了,不需要人家了。他说我不懂,语气冷冰冰的。乖乖,我比你早出来几年了,我倒不如你了,你是不是也看不起我了,我没有你的文化多,是吧。我本来根本说不出这种话的。因为在我们村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律,能考上高中的将来多半能上大学,上了大学就等于说是城里人了,他们一离开这里,就永远离开了,见了面也就是象征性地打个招呼,哪怕是老同学,就是有点亲戚关系的也是这样。上了年纪的倒好些,清明还会回来给祖上的坟莹添点土。这么顺着一推不就是这个理吗?林南不可能和我好到一辈子的,于其把话憋在肚里,不如现在说了。
林南说不出让我满意的理由来。我说我讨厌语文老师,有事没事的让人抄课文,抄了他又不看,看了有不回你个上下,作业本子收去就没有了,据讲后来这些本子统统进入他儿子的书包。另外,一年到头把他同学的烂书卖给我们,只因为这个同学在县里哪个局,他想请他调动。王一可凭自己劳动有什么不对的,至少比四只眼的语文老师强多了。
那次争论之后,我就很少再遇见林南了。
他是比以前长得高多了,小胡子也出来了。这小子早熟,这是王一可对我爹说的。我不懂什么意思。王一可经常请他带东西给他女儿,林南不是磨破了口袋就是打破了咸菜罐子,一路上卤滴滴的。王一可不好说什么,渐渐的也不要他带了。放月假的时候他和王一可女儿通常乘一辆破中巴回来,王一可每次他接女儿回家,都看见他。师生之间互相礼貌地打个招呼,便各回各的家。
后来,不知谁说王一可的女儿谈恋爱了,说得有板有眼的,就像看见的一样。话传到王一可耳朵里的时候也完全变了样,第二天一早他就上了村里惟一一辆通向外界的破中巴,他匆匆给校长请了假,闹得校长也起了个早。他一人直接去了女儿的学校。
王一可年轻时聪明好学,人长得也不差,小分头白米牙。可惜一个人生错了时候,任你怎么折腾也无济于事。我们大队书记的女儿和他是一个班,那时只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就行了。他们一起劳动,和社员一起吃食堂,日久生情,书记女儿看上了他。于是,她偷偷约他到北扬河边的土窑上采浆果,说是学校要求采摘的,从浆果中提取工业原料支援国家建设。两个青年学生在一起本没什么,一经社员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没问题也有了问题。到底有什么问题谁也不知道。恰巧那年他们读初二,初二结束再读就读高中了。这事被书记娘子知道了,从此这个女儿就从大伙的眼里消失了,几年后才见到她时,已经跟了一个知青远走他乡了。当时大队书记也相当不高兴,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将王一可从学校里直接吸纳为生产队的记工员,这可是热得烫手的工作,多少人羡慕啊。就因为羡慕的人多,等到书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后,王一可又从记工员回到了社员集体里来了,一起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王一可后来能带上课,还是亏了这位女同学,书记老了,不管事了。若干年后,有人说书记女儿做了什么地方的干部。爹说他见过她,是她主动找寻爹的。
王一可一心想把女儿“盘”上大学,像他那个女同学一样,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他到了学校见了女儿老师,就直奔主题。老师被弄得一头雾水。以前开家长会,王一可因为发言积极,被学校推举为家长委员会的代表。这次他又以家长委员会代表的身份要求学校加强管理。他没说是听到有关女儿的传闻,另外是想听取有关林南同学表现的说明。学校当然也没有给他什么答复,校长室安排了一个助理敷衍了他几句算事。
王一可调查林南的事传到村里的时候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有人说林南写信到教育局检举王一可教学不负责任,使得一批苗子生全落在了线下,王一可找他算帐去的;有的说是两个小的一脚来一脚去的,好上了,王一可两口子蒙在鼓里,他这去是掀鼓皮子的;更有甚者说王一可女儿打胎了,他去索赔的……为此,王一可的女人从天麻花亮一直骂到天黑,从村头骂到村尾,骂传话的人嚼烂舌头了。没人敢接她的话茬,大家要么是不吭声,要么同情式地安慰两句。我满以为林南的母亲先骂到她家门上去的呢,骂过就是两家对打,然后干部出面调解,再结仇;然后再骂再打再调解,这样既锻炼了群众也锻炼了干部。
秋天来的时候我见到回家的林南,他对我一笑。我说王呢,他说哪个王?我说还能是别的什么王,王一可的王,他说他是我们的老师,不要多提他。是的,他是老师我们能说他什么呢?
林南说我瞧不起他,我说他是老师啊。你怎么能这样,你过河拆桥。考上高中了,不需要人家了。他说我不懂,语气冷冰冰的。乖乖,我比你早出来几年了,我倒不如你了,你是不是也看不起我了,我没有你的文化多,是吧。我本来根本说不出这种话的。因为在我们村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律,能考上高中的将来多半能上大学,上了大学就等于说是城里人了,他们一离开这里,就永远离开了,见了面也就是象征性地打个招呼,哪怕是老同学,就是有点亲戚关系的也是这样。上了年纪的倒好些,清明还会回来给祖上的坟莹添点土。这么顺着一推不就是这个理吗?林南不可能和我好到一辈子的,于其把话憋在肚里,不如现在说了。
林南说不出让我满意的理由来。我说我讨厌语文老师,有事没事的让人抄课文,抄了他又不看,看了有不回你个上下,作业本子收去就没有了,据讲后来这些本子统统进入他儿子的书包。另外,一年到头把他同学的烂书卖给我们,只因为这个同学在县里哪个局,他想请他调动。王一可凭自己劳动有什么不对的,至少比四只眼的语文老师强多了。
那次争论之后,我就很少再遇见林南了。
他是比以前长得高多了,小胡子也出来了。这小子早熟,这是王一可对我爹说的。我不懂什么意思。王一可经常请他带东西给他女儿,林南不是磨破了口袋就是打破了咸菜罐子,一路上卤滴滴的。王一可不好说什么,渐渐的也不要他带了。放月假的时候他和王一可女儿通常乘一辆破中巴回来,王一可每次他接女儿回家,都看见他。师生之间互相礼貌地打个招呼,便各回各的家。
后来,不知谁说王一可的女儿谈恋爱了,说得有板有眼的,就像看见的一样。话传到王一可耳朵里的时候也完全变了样,第二天一早他就上了村里惟一一辆通向外界的破中巴,他匆匆给校长请了假,闹得校长也起了个早。他一人直接去了女儿的学校。
王一可年轻时聪明好学,人长得也不差,小分头白米牙。可惜一个人生错了时候,任你怎么折腾也无济于事。我们大队书记的女儿和他是一个班,那时只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就行了。他们一起劳动,和社员一起吃食堂,日久生情,书记女儿看上了他。于是,她偷偷约他到北扬河边的土窑上采浆果,说是学校要求采摘的,从浆果中提取工业原料支援国家建设。两个青年学生在一起本没什么,一经社员们七嘴八舌的议论,没问题也有了问题。到底有什么问题谁也不知道。恰巧那年他们读初二,初二结束再读就读高中了。这事被书记娘子知道了,从此这个女儿就从大伙的眼里消失了,几年后才见到她时,已经跟了一个知青远走他乡了。当时大队书记也相当不高兴,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将王一可从学校里直接吸纳为生产队的记工员,这可是热得烫手的工作,多少人羡慕啊。就因为羡慕的人多,等到书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后,王一可又从记工员回到了社员集体里来了,一起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王一可后来能带上课,还是亏了这位女同学,书记老了,不管事了。若干年后,有人说书记女儿做了什么地方的干部。爹说他见过她,是她主动找寻爹的。
王一可一心想把女儿“盘”上大学,像他那个女同学一样,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他到了学校见了女儿老师,就直奔主题。老师被弄得一头雾水。以前开家长会,王一可因为发言积极,被学校推举为家长委员会的代表。这次他又以家长委员会代表的身份要求学校加强管理。他没说是听到有关女儿的传闻,另外是想听取有关林南同学表现的说明。学校当然也没有给他什么答复,校长室安排了一个助理敷衍了他几句算事。
王一可调查林南的事传到村里的时候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有人说林南写信到教育局检举王一可教学不负责任,使得一批苗子生全落在了线下,王一可找他算帐去的;有的说是两个小的一脚来一脚去的,好上了,王一可两口子蒙在鼓里,他这去是掀鼓皮子的;更有甚者说王一可女儿打胎了,他去索赔的……为此,王一可的女人从天麻花亮一直骂到天黑,从村头骂到村尾,骂传话的人嚼烂舌头了。没人敢接她的话茬,大家要么是不吭声,要么同情式地安慰两句。我满以为林南的母亲先骂到她家门上去的呢,骂过就是两家对打,然后干部出面调解,再结仇;然后再骂再打再调解,这样既锻炼了群众也锻炼了干部。
秋天来的时候我见到回家的林南,他对我一笑。我说王呢,他说哪个王?我说还能是别的什么王,王一可的王,他说他是我们的老师,不要多提他。是的,他是老师我们能说他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