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受挫折史静改行(三)
第二年,市革会发出了“红师班”招生通知,委托原江州地区师范学校,在行政、事业、工、商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具有初中毕业及以上学历的职员职工,和在籍高一年级学生当中,择优招收一批志愿从教,有志于投身祖国教育事业的青年人才进入“红师班”学习一年,毕业时享受中等专业学校待遇,分配在市区各中、小学任教。招收对象,须政治思想过硬,政审合格,身体健康,不分性别,年龄一般在二十五岁以下,通过考试择优录取。
用举办“红师班”的办法,来解决由于“文革”以来停办高校和各类专业学校带来的“教师荒”问题,虽然是杯水车薪,但聊胜于无。“红师班”学员受到学校的普遍欢迎,有学员在开班之初就被瞄准定向了。
“红师班”,顾名思义即红色师范班,培养红色的教师,今后再由红色的教师培养红色的学生,以葆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据有关资料反映,早在大跃进时期就有如此冠名,并非文革的特殊产物。而“红师班”正是随后而来的工农兵推荐上大学(包括中专)的雏形。
推荐上大学里究竟有多少猫腻,也早已被历史忽略不计了。因为工农兵学员在当时是社会的骄子,在后来,它也是社会链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一历史现象颇为历史诟病,但历史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合法的历史地位,何况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本身是无辜的。
当时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已过,但青年学生仍然心有余悸,所以在籍应届高中生报名踊跃,原有的民办、代课教师跃跃欲试(解决编制),其他在职职员职工几乎无人问津。
那时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与工人老大哥基本持平,平时的福利却远不及工人,所谓的“九儒十丐”,在当时是一种挺时髦的流行语,也是社会分配制度的真实写照。
林团长主动找到史静,鼓励她不妨一试。
他说,也许教师职业可能更适应你的个人发展,且没有年龄上的后顾之忧。林团长在史静的成长道路上,再一次给予了点拨(提携)。
史静也有心一试。本来进入文工团就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让我早早地享受到国家干部的待遇。得失且不去理它,重新选择职业,选择一份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教师确实不错,虽然清贫了些,但也旱涝保收,一年还有两个假期,相对自主自由。
斐老师知道后,极力挽留,说目前能够接班的只有你了,不要走,我很快就会让位的。
史静也不否认她说的话,但心里早就想好了,黄花菜凉了,能走就走吧。如果用小心眼子忖度的话,你早点让给我,我也许不会走,也许会终身认你为师,一辈子感激你的。
林团长主动批了她两个月的假期,让她好好复习,争取一次成功。
争取一次成功是对的,因为没有了第二次。那个所谓的“红师班”果然没有办第二届。
真的有意思,那时办事没有规律可言。做过了,就做过了,以后做不做,不知道。
这年八月下旬,史静收到红师班通知,9月10日报到注册。
史静毫无留念地告别了舞者生涯。原来以为自己的水平差——如果不是当初坚持边工作边读书,拿到了初中文凭的话,就更差,很担心考试不如人家。
当时在校高一学生的实际水平,也只是六六届小学毕业生,初中三年在校时间(“停课闹革命”两年半,革命当然算学历),真正在课堂里读书不足半年,高中虽然已经读了一年,且不论刚刚“复课闹革命”以后教学质量如何,即使按读书的时间算,初中高中加在一起,总共也才读了一年半的书。史静的初中毕业文凭是“文革”前的证书,与他们一比,年龄、阅历和学历都是大姐大呢。
如此荒唐的学习经历,经过一年的速成培训,就成为国家干部编制的人民教师,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是不是很荒唐?
说荒唐,也未必荒唐。在同龄人中他们是学历最高者。大概又过了六七年以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史静在重新考虑自己的学历层次问题的时候,才想到了曾经的“荒唐”。
以后她曾经和文建国讨论“荒唐”。文建国高谈阔论,评价说:“正是由于大家的荒唐,社会的荒唐,整个国家的荒唐,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荒唐,又不荒唐;在荒唐的环境里,如果做出‘不荒唐’的事体,却是荒唐。而能够顺势而动,享受荒唐待遇的人,却是由诸多原因综合形成合力的推荐,而成为现实社会中的佼佼者,甚至是时代的宠儿。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是以见放’,那是因为屈原颠覆了世人的看法,所以只能是屈原同志一人被‘举世’‘众人’放逐了。‘众人’是不可能被‘举世’放逐的。”
史静看着文建国,会意地大笑。
“红师班”开办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主要学科专业,史静同学虽然年龄偏大,但她入学成绩名列前茅,当初偷学《英语九百句》打下的扎实的基础,又为她选择英语学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同学甚至不知《英语九百句》为何物,只是年龄上占优势(年龄偏小),在填写志愿的时候,表达出有爱好英语的兴趣,就跟史静成了同学。
开学第一天,史静步入教室,同学们以为来了一位美女老师,用后来的时髦用语,史静应该是女神级别,且为高冷式的。她的仪表容貌身姿着装及走路的姿态无不吸引全班同学的眼球,加之她的年龄大个四岁,有过工作阅历和舞台经验,在一帮还显青涩的高一男女生面前平添上成熟之美。男生女生都盯着她看,直至她走到教室最后一排的座位上落座,才好不情愿地收回目光。
有个别同学认出了她是市文工团的领舞,在小声地议论。
当天,在史静被确认是同班同学之后,她就在第一时间被定为班花。提议的话音还未落下,全班的掌声刚刚兴起,就有一男同学站起来反对,“错也,错也!”
其他同学一个个还在发愣,这是谁(大家还基本互不认识)竟然二五嘻嘻地反对?不识时务,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那位仁兄知道同学们误会了,赶紧大声曰:“我宣布:应该是校花!你们懂不懂?校——花!”他的提议立马赢得满堂喝彩,掌声如雷。从此,这班同学就一直以史静同学为荣。
用举办“红师班”的办法,来解决由于“文革”以来停办高校和各类专业学校带来的“教师荒”问题,虽然是杯水车薪,但聊胜于无。“红师班”学员受到学校的普遍欢迎,有学员在开班之初就被瞄准定向了。
“红师班”,顾名思义即红色师范班,培养红色的教师,今后再由红色的教师培养红色的学生,以葆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据有关资料反映,早在大跃进时期就有如此冠名,并非文革的特殊产物。而“红师班”正是随后而来的工农兵推荐上大学(包括中专)的雏形。
推荐上大学里究竟有多少猫腻,也早已被历史忽略不计了。因为工农兵学员在当时是社会的骄子,在后来,它也是社会链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一历史现象颇为历史诟病,但历史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合法的历史地位,何况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本身是无辜的。
当时上山下乡运动高潮已过,但青年学生仍然心有余悸,所以在籍应届高中生报名踊跃,原有的民办、代课教师跃跃欲试(解决编制),其他在职职员职工几乎无人问津。
那时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与工人老大哥基本持平,平时的福利却远不及工人,所谓的“九儒十丐”,在当时是一种挺时髦的流行语,也是社会分配制度的真实写照。
林团长主动找到史静,鼓励她不妨一试。
他说,也许教师职业可能更适应你的个人发展,且没有年龄上的后顾之忧。林团长在史静的成长道路上,再一次给予了点拨(提携)。
史静也有心一试。本来进入文工团就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让我早早地享受到国家干部的待遇。得失且不去理它,重新选择职业,选择一份可以终身从事的职业,教师确实不错,虽然清贫了些,但也旱涝保收,一年还有两个假期,相对自主自由。
斐老师知道后,极力挽留,说目前能够接班的只有你了,不要走,我很快就会让位的。
史静也不否认她说的话,但心里早就想好了,黄花菜凉了,能走就走吧。如果用小心眼子忖度的话,你早点让给我,我也许不会走,也许会终身认你为师,一辈子感激你的。
林团长主动批了她两个月的假期,让她好好复习,争取一次成功。
争取一次成功是对的,因为没有了第二次。那个所谓的“红师班”果然没有办第二届。
真的有意思,那时办事没有规律可言。做过了,就做过了,以后做不做,不知道。
这年八月下旬,史静收到红师班通知,9月10日报到注册。
史静毫无留念地告别了舞者生涯。原来以为自己的水平差——如果不是当初坚持边工作边读书,拿到了初中文凭的话,就更差,很担心考试不如人家。
当时在校高一学生的实际水平,也只是六六届小学毕业生,初中三年在校时间(“停课闹革命”两年半,革命当然算学历),真正在课堂里读书不足半年,高中虽然已经读了一年,且不论刚刚“复课闹革命”以后教学质量如何,即使按读书的时间算,初中高中加在一起,总共也才读了一年半的书。史静的初中毕业文凭是“文革”前的证书,与他们一比,年龄、阅历和学历都是大姐大呢。
如此荒唐的学习经历,经过一年的速成培训,就成为国家干部编制的人民教师,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是不是很荒唐?
说荒唐,也未必荒唐。在同龄人中他们是学历最高者。大概又过了六七年以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史静在重新考虑自己的学历层次问题的时候,才想到了曾经的“荒唐”。
以后她曾经和文建国讨论“荒唐”。文建国高谈阔论,评价说:“正是由于大家的荒唐,社会的荒唐,整个国家的荒唐,作为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荒唐,又不荒唐;在荒唐的环境里,如果做出‘不荒唐’的事体,却是荒唐。而能够顺势而动,享受荒唐待遇的人,却是由诸多原因综合形成合力的推荐,而成为现实社会中的佼佼者,甚至是时代的宠儿。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是以见放’,那是因为屈原颠覆了世人的看法,所以只能是屈原同志一人被‘举世’‘众人’放逐了。‘众人’是不可能被‘举世’放逐的。”
史静看着文建国,会意地大笑。
“红师班”开办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主要学科专业,史静同学虽然年龄偏大,但她入学成绩名列前茅,当初偷学《英语九百句》打下的扎实的基础,又为她选择英语学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同学甚至不知《英语九百句》为何物,只是年龄上占优势(年龄偏小),在填写志愿的时候,表达出有爱好英语的兴趣,就跟史静成了同学。
开学第一天,史静步入教室,同学们以为来了一位美女老师,用后来的时髦用语,史静应该是女神级别,且为高冷式的。她的仪表容貌身姿着装及走路的姿态无不吸引全班同学的眼球,加之她的年龄大个四岁,有过工作阅历和舞台经验,在一帮还显青涩的高一男女生面前平添上成熟之美。男生女生都盯着她看,直至她走到教室最后一排的座位上落座,才好不情愿地收回目光。
有个别同学认出了她是市文工团的领舞,在小声地议论。
当天,在史静被确认是同班同学之后,她就在第一时间被定为班花。提议的话音还未落下,全班的掌声刚刚兴起,就有一男同学站起来反对,“错也,错也!”
其他同学一个个还在发愣,这是谁(大家还基本互不认识)竟然二五嘻嘻地反对?不识时务,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那位仁兄知道同学们误会了,赶紧大声曰:“我宣布:应该是校花!你们懂不懂?校——花!”他的提议立马赢得满堂喝彩,掌声如雷。从此,这班同学就一直以史静同学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