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史静老师冷美人(一)
史静老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是当时江州市区的一绝,她带有舞蹈性质的肢体语言和表演性质的舞台形象,大有用武之地,别人无法模仿。她并非科班出身,当时的初中英语教学也只是“办家家”。 ——文建国写作笔记摘录
史静读“红师班”的第一天就被本班同学骄傲地冠以“校花”。以后同学们混熟了,谈到史静第一次走进教室的这一幕,有男生小兄弟自豪之至,惊为天人。还笑语文班、数学班,翻遍他们祖宗十八代也找不出这样的女同学。啧啧,我们英语班好幸运哦!
再过若干年,同学聚会,史静自然又是一番风韵,她虽然还只是一普通教师,但她的教育教学实绩在全市范围内早已有口皆碑,就是那些已经当上教研员,当上校级领导,以及已经改行当上公务员,且有一定领导身份的同学,也依然对她礼让三分,但私下里又为她惋惜,怎么就不找一个好男人把自己给嫁了呢?实在可惜,多好的资源,就这么白白地荒废了。
“红师班”快毕业时候,史静被江中校长看重,经试教,一切感觉很好,但年龄偏大是个问题,准确地说是大龄未婚的问题。结婚生育两三年就没有了,等她安定下来,三四年过去了。校长有点犹豫。
史静知道后,主动请缨,表示可以暂时不考虑个人问题。暂时是多少时间?三五年之内吧。校长还算满意。个人问题,大家都知道是什么问题。史静还没有完全从与常副院长恋爱带来的阴影之中走出来,对男性青年的挑剔达到了非常苛刻的程度。
市教育局在最后把关的时候,没有同意,因为这种学历在普教系统的头牌学校实在是拿不出手,绝无先例。于是史静走上了她的母校——红旗初中的讲台。对红师班的学生来说,在一般初中任教已属高就,能够进入首屈一指的红旗初中,当属凤毛麟角了。而红旗初中让江中挖去了一个“文革”前的本科生,算是交换了。
史静当时的一个“暂时”,充其量只是她三、五年的承诺,而且是对江中的承诺(她并没有进江中),可谁也没有想到,她的这个“暂时”,几乎是无限期的,最后几乎就成为她职业生涯的终身写照。真的是世事难料。
史静,一个“红师班”的毕业生被分配到了江州最好的初中(所谓最好,当时是指社会知名度大,生源好),可见她自有其过人之处。她的仪表自然不俗——师范生的外貌不一定要有多漂亮,但中看是起码的,歪瓜裂枣的一般不宜。关键的是她的课上得非常漂亮,这比人长得漂亮更重要。
教导处主任安排她上初一两个班,希望她能一带三年,中途不换人(话中有话呢)。史静笑笑,心想是否换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这个年龄也许说换人就换人了,好在红旗没有像江中那样要求她承诺。其实我也不想换人呢。这是史静内心的真实想法。
史静一走进课堂,就赢得学生高度认同,男生女生个个眼睛雪亮。不要小看了这些十三四的少男少女,眼睛贼毒。他们看老师,一看外表,二看谈吐,三看态度。认可你了,听你的话;不认可你,对不起,等你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再说。
新来乍到的青年女教师鲜有不被弄哭的。一般说来,年轻女教师三年之内不在学生面前哭鼻子,才能算学徒满师,具备了当好初中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他暂时免谈。
史静虽为女流,但她在自己的第一批学生面前惊艳亮相的印象何等了得:其气质气度气概,用当时学生的话说,盖帽了!比比自家的姐姐,母亲,甚至是周围见到的女性亲人,小学的女教师,红旗的其他女教师,竟然找不出一个可以与史老师媲美的。男生看了傻眼,女生自叹弗如。这课,就好上了。
史老师开始上课,口音宛如天籁,再加上她自然而然显现出的舞蹈动作,一眼神,一手势,一形体都是恰如其分地表达所授课程的内容,魅力无限,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
史静后来与文建国说过,上课与唱歌、跳舞一样,不就是要吸引观众么,如果你的唱歌、跳舞不受观众待见,那你还站在台上干什么呢?
文建国认为这个比喻极是。
她又说,只是可惜了才做老师的那头几年,哪里是教英语,教材简单且不说,领导不重视也不说,还要学习这个,批判那个,还得时时刻刻提防着外界的干扰,自己能够站稳课堂,就算“阿弥陀佛”了。
其实也不尽然,她说的只是一般情况,她不在“一般”之列。因为她带的第一届学生虽然后来成才的不多——那是时代的困惑,在他们那一批学生身上开花结果只是奢望,但她已经播下了学习外语的种子。学生的孩子日后学习外语,往往听到父母的教导,咳,我们的英语老师那才叫个“盖帽”呢(学生时代的语言他们都还记得)。要学外语,找江中的史老师(那时已调入江中),你们要称史师爷才对。
父母说到最后,又觉得惭愧,有这么好的老师,你自己怎么就没有读个好好的大学呢?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显得底气不足了。中国人信奉的一句老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幸亏还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说呢。否则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就不要开口了。
文建国曾经思考过,为什么学生上课不听讲?如果每位教师的课都上得像电影电视剧似的——他没有好意思拿史静的课作“喻体”——他们还不听讲么?原因究竟出在哪儿?
史静读“红师班”的第一天就被本班同学骄傲地冠以“校花”。以后同学们混熟了,谈到史静第一次走进教室的这一幕,有男生小兄弟自豪之至,惊为天人。还笑语文班、数学班,翻遍他们祖宗十八代也找不出这样的女同学。啧啧,我们英语班好幸运哦!
再过若干年,同学聚会,史静自然又是一番风韵,她虽然还只是一普通教师,但她的教育教学实绩在全市范围内早已有口皆碑,就是那些已经当上教研员,当上校级领导,以及已经改行当上公务员,且有一定领导身份的同学,也依然对她礼让三分,但私下里又为她惋惜,怎么就不找一个好男人把自己给嫁了呢?实在可惜,多好的资源,就这么白白地荒废了。
“红师班”快毕业时候,史静被江中校长看重,经试教,一切感觉很好,但年龄偏大是个问题,准确地说是大龄未婚的问题。结婚生育两三年就没有了,等她安定下来,三四年过去了。校长有点犹豫。
史静知道后,主动请缨,表示可以暂时不考虑个人问题。暂时是多少时间?三五年之内吧。校长还算满意。个人问题,大家都知道是什么问题。史静还没有完全从与常副院长恋爱带来的阴影之中走出来,对男性青年的挑剔达到了非常苛刻的程度。
市教育局在最后把关的时候,没有同意,因为这种学历在普教系统的头牌学校实在是拿不出手,绝无先例。于是史静走上了她的母校——红旗初中的讲台。对红师班的学生来说,在一般初中任教已属高就,能够进入首屈一指的红旗初中,当属凤毛麟角了。而红旗初中让江中挖去了一个“文革”前的本科生,算是交换了。
史静当时的一个“暂时”,充其量只是她三、五年的承诺,而且是对江中的承诺(她并没有进江中),可谁也没有想到,她的这个“暂时”,几乎是无限期的,最后几乎就成为她职业生涯的终身写照。真的是世事难料。
史静,一个“红师班”的毕业生被分配到了江州最好的初中(所谓最好,当时是指社会知名度大,生源好),可见她自有其过人之处。她的仪表自然不俗——师范生的外貌不一定要有多漂亮,但中看是起码的,歪瓜裂枣的一般不宜。关键的是她的课上得非常漂亮,这比人长得漂亮更重要。
教导处主任安排她上初一两个班,希望她能一带三年,中途不换人(话中有话呢)。史静笑笑,心想是否换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这个年龄也许说换人就换人了,好在红旗没有像江中那样要求她承诺。其实我也不想换人呢。这是史静内心的真实想法。
史静一走进课堂,就赢得学生高度认同,男生女生个个眼睛雪亮。不要小看了这些十三四的少男少女,眼睛贼毒。他们看老师,一看外表,二看谈吐,三看态度。认可你了,听你的话;不认可你,对不起,等你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再说。
新来乍到的青年女教师鲜有不被弄哭的。一般说来,年轻女教师三年之内不在学生面前哭鼻子,才能算学徒满师,具备了当好初中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他暂时免谈。
史静虽为女流,但她在自己的第一批学生面前惊艳亮相的印象何等了得:其气质气度气概,用当时学生的话说,盖帽了!比比自家的姐姐,母亲,甚至是周围见到的女性亲人,小学的女教师,红旗的其他女教师,竟然找不出一个可以与史老师媲美的。男生看了傻眼,女生自叹弗如。这课,就好上了。
史老师开始上课,口音宛如天籁,再加上她自然而然显现出的舞蹈动作,一眼神,一手势,一形体都是恰如其分地表达所授课程的内容,魅力无限,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
史静后来与文建国说过,上课与唱歌、跳舞一样,不就是要吸引观众么,如果你的唱歌、跳舞不受观众待见,那你还站在台上干什么呢?
文建国认为这个比喻极是。
她又说,只是可惜了才做老师的那头几年,哪里是教英语,教材简单且不说,领导不重视也不说,还要学习这个,批判那个,还得时时刻刻提防着外界的干扰,自己能够站稳课堂,就算“阿弥陀佛”了。
其实也不尽然,她说的只是一般情况,她不在“一般”之列。因为她带的第一届学生虽然后来成才的不多——那是时代的困惑,在他们那一批学生身上开花结果只是奢望,但她已经播下了学习外语的种子。学生的孩子日后学习外语,往往听到父母的教导,咳,我们的英语老师那才叫个“盖帽”呢(学生时代的语言他们都还记得)。要学外语,找江中的史老师(那时已调入江中),你们要称史师爷才对。
父母说到最后,又觉得惭愧,有这么好的老师,你自己怎么就没有读个好好的大学呢?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显得底气不足了。中国人信奉的一句老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幸亏还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说呢。否则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就不要开口了。
文建国曾经思考过,为什么学生上课不听讲?如果每位教师的课都上得像电影电视剧似的——他没有好意思拿史静的课作“喻体”——他们还不听讲么?原因究竟出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