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史静老师冷美人(二)
那一年(1973年)暑期,河南唐河县马振扶公社中学初中二年级15岁的女生张某某在期末考试英语考卷的背面写道,“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会ABC,也当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张某某写后自觉无趣,便把卷子揉成一团,没有交给老师。但有好事者将卷纸展平后交给了老师。张某某同学遭到老师批评后,自杀身亡。校长和班主任最后均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
这里且不论“马振扶事件”的是非,史静和她的同事们自然不愿成为张某某的老师,那是绝对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是年年底,北京又出了一个“黄某日记事件”。
正是乍暖还寒季节,教育战线刚刚有点回暖的起色,却又来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符合大自然规律)。教育战线被这两起事件一搅和(并非事件的当事人要搅和),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又有了新的抓手。
史静和她的同事们也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个个冠冕堂皇,与中央主要报纸的论调保持高度一致。普通民众早就习惯“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了,而且这一习惯做法保持着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呢?后来也大致如此,因为“大报”总是正确的。
当时,或者说前一两年,在批林批孔的主战场上,那诸多专家学者的步调都是一致的,都是与主旋律一致的。那些像郭某人那样的大文豪们也都这样。该骂的时候,就骂,骂就骂得体无完肤;该捧的时候,就捧,捧就捧得至高无上。“墨索里尼总是有理”的戏言在民间具有广泛的语境。
老师在年级组会上的讨论往往千篇一律,舆论一律。那是有记录,有领导与会,有案可稽的。会后的议论则莫衷一是,时有妙语横空出世,调侃讽刺挖苦,说什么的都有。
有一批中老年教师开会学习讨论时,大多闭目养神,他们已经风光不再,他们已经是心理上失语者。有时有人会冷不丁地冒出一句“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导师名句,他们用领袖的语录为自己的“冷眼”辩护,你还能找茬儿吗?可是,当一个社会,连读书人也不愿讲话,不愿意讲心里话,那又意味着什么呢?
不少老师缩手缩脚,不再愿意管理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何必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吧。万一,在我的学生中出现一个张某某,或者黄某,叫我情何以堪?我上有老下有小呢。
史静老师心里相对平静,因为她和学生的关系已经是好得不可再好了。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是试金石,能够在课堂上把握住学生的,其他方面(学生管理)绝对没有问题。
史静老师在课堂里,犹如徜徉在艺术殿堂,那26个字母,那简单的问候语,还有一些经典的政治口号,在她的教学中都显得有声有色。她自己首先陶醉于外国语言的氛围里,然后她又享受着学生进入外语语境之后带给她的快乐。她还主动介绍一点英语儿歌,这些儿歌没有政治色彩,也不是靡靡之音。不知道那时的史静是否有“绿色文学”的概念?因为她的课上得有趣,即使严重超标,学生也没有感觉负担。
好像一个优秀的厨师,食材虽然单一,但可以“一菜多吃”,吃出不同的花样,吃出不同的口味,吃出不同的感觉,以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史静在初中英语教师的岗位上得心应手,轻松自如。
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她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有另一种压力扑面而来。
有同事向校领导反映,史静哪里像个中学老师,她以为她还是演员呢,她身上的某些作派,说明她还是一个“戏子”。她的课上得越好,学生中毒越深。
这是别的班上的学生通过她的学生传递过来的闲言碎语。同事之间的传闻就刻薄多了,也更加成人化了些。有些话语扯远了,联系上了黄副院长,那无疑于人身攻击了。
在一次年级组教师讨论会上,史静要求发言,并开始“发飙”。“发飙”的形式是,她站起来(一般是坐着的)说话了。
她说,有少数女同胞喜欢在背后议论我,谢谢你们的关心。但我希望不要在学生面前对我说三道四,同时不要非议我的人格及其尊严。
她停下,环顾四周,继续说,我更讨厌个别男同胞竟也掺乎其中。老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让女人们唱唱戏也就罢了,这种戏男女合唱并不好听。且有失男人的性别优势和尊严。
同时她还请各位同仁(无论你们哪一位)转告某位校领导,当领导的理应要格外注重自己的身份,不能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不要与大妈大婶们一般见识,好自为之吧。
至于“戏子”一词,她强调,还是少说为妙。
“戏子”一词本身是蔑称。说我,问题不大。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还有哪些人当过“戏子”,你们是否是另有所指,要不要我跟你们上纲上线?“戏子”一词岂能随便乱说?
她讲话的内容,“发飙”得让人难以承受。
她说上述这番话的时候,脸上始终带有笑意,笑得有些苦楚,有些蔑视,还有些让人寒冷的感觉。特别是她关于“戏子”的说教,以毒攻毒,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极具杀伤力。
“戏子”,在那个年代是谁也惹不起的,而且这种有损人格的措辞本身也是拿不上台盘的。那些曾经说过她“戏子”的人,有个别胆小的,脊梁骨上竟然滋生出一股寒气,想想都后怕。这“戏子”一词,是自己能够随意乱说的么?那是“大大野心家”才可以使用的语言,我等“小小老百姓”是万万使不得,使不得的。
办公室里鸦雀无声,真的,年级组开会,学校开会从来没有如此安静过。有人喘口气,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惊扰了别人,生怕别人的眼光突然指向了自己。
至于说到今天会议的主题——史静还没有结束——我也借此机会说两句。我不是帮什么张某某,黄某们说话;当然,我也不愿意责怪张某某、黄某们——十几岁的小姑娘,她们懂什么;我更不想附和什么大道理,我只是想说自己的心里话。
师道尊严,师道尊严,有其师道,方有其尊严。只要我们像个老师,我们就应该得到尊严,就会得到尊严。尊严不是靠谁人所赐,也不怕被他人剥夺。尊严是一个人内心坚守的底线,只要我们坚守了这条底线,我们就有尊严。人人都应该有尊严,况为人师乎?
最后她用了一句英文结束,又解释说,“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名言。
这里且不论“马振扶事件”的是非,史静和她的同事们自然不愿成为张某某的老师,那是绝对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是年年底,北京又出了一个“黄某日记事件”。
正是乍暖还寒季节,教育战线刚刚有点回暖的起色,却又来了“二月春风似剪刀”(符合大自然规律)。教育战线被这两起事件一搅和(并非事件的当事人要搅和),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又有了新的抓手。
史静和她的同事们也学习讨论,会上的发言个个冠冕堂皇,与中央主要报纸的论调保持高度一致。普通民众早就习惯“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了,而且这一习惯做法保持着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呢?后来也大致如此,因为“大报”总是正确的。
当时,或者说前一两年,在批林批孔的主战场上,那诸多专家学者的步调都是一致的,都是与主旋律一致的。那些像郭某人那样的大文豪们也都这样。该骂的时候,就骂,骂就骂得体无完肤;该捧的时候,就捧,捧就捧得至高无上。“墨索里尼总是有理”的戏言在民间具有广泛的语境。
老师在年级组会上的讨论往往千篇一律,舆论一律。那是有记录,有领导与会,有案可稽的。会后的议论则莫衷一是,时有妙语横空出世,调侃讽刺挖苦,说什么的都有。
有一批中老年教师开会学习讨论时,大多闭目养神,他们已经风光不再,他们已经是心理上失语者。有时有人会冷不丁地冒出一句“冷眼向洋看世界”的导师名句,他们用领袖的语录为自己的“冷眼”辩护,你还能找茬儿吗?可是,当一个社会,连读书人也不愿讲话,不愿意讲心里话,那又意味着什么呢?
不少老师缩手缩脚,不再愿意管理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何必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吧。万一,在我的学生中出现一个张某某,或者黄某,叫我情何以堪?我上有老下有小呢。
史静老师心里相对平静,因为她和学生的关系已经是好得不可再好了。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是试金石,能够在课堂上把握住学生的,其他方面(学生管理)绝对没有问题。
史静老师在课堂里,犹如徜徉在艺术殿堂,那26个字母,那简单的问候语,还有一些经典的政治口号,在她的教学中都显得有声有色。她自己首先陶醉于外国语言的氛围里,然后她又享受着学生进入外语语境之后带给她的快乐。她还主动介绍一点英语儿歌,这些儿歌没有政治色彩,也不是靡靡之音。不知道那时的史静是否有“绿色文学”的概念?因为她的课上得有趣,即使严重超标,学生也没有感觉负担。
好像一个优秀的厨师,食材虽然单一,但可以“一菜多吃”,吃出不同的花样,吃出不同的口味,吃出不同的感觉,以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史静在初中英语教师的岗位上得心应手,轻松自如。
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她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有另一种压力扑面而来。
有同事向校领导反映,史静哪里像个中学老师,她以为她还是演员呢,她身上的某些作派,说明她还是一个“戏子”。她的课上得越好,学生中毒越深。
这是别的班上的学生通过她的学生传递过来的闲言碎语。同事之间的传闻就刻薄多了,也更加成人化了些。有些话语扯远了,联系上了黄副院长,那无疑于人身攻击了。
在一次年级组教师讨论会上,史静要求发言,并开始“发飙”。“发飙”的形式是,她站起来(一般是坐着的)说话了。
她说,有少数女同胞喜欢在背后议论我,谢谢你们的关心。但我希望不要在学生面前对我说三道四,同时不要非议我的人格及其尊严。
她停下,环顾四周,继续说,我更讨厌个别男同胞竟也掺乎其中。老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让女人们唱唱戏也就罢了,这种戏男女合唱并不好听。且有失男人的性别优势和尊严。
同时她还请各位同仁(无论你们哪一位)转告某位校领导,当领导的理应要格外注重自己的身份,不能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不要与大妈大婶们一般见识,好自为之吧。
至于“戏子”一词,她强调,还是少说为妙。
“戏子”一词本身是蔑称。说我,问题不大。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还有哪些人当过“戏子”,你们是否是另有所指,要不要我跟你们上纲上线?“戏子”一词岂能随便乱说?
她讲话的内容,“发飙”得让人难以承受。
她说上述这番话的时候,脸上始终带有笑意,笑得有些苦楚,有些蔑视,还有些让人寒冷的感觉。特别是她关于“戏子”的说教,以毒攻毒,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极具杀伤力。
“戏子”,在那个年代是谁也惹不起的,而且这种有损人格的措辞本身也是拿不上台盘的。那些曾经说过她“戏子”的人,有个别胆小的,脊梁骨上竟然滋生出一股寒气,想想都后怕。这“戏子”一词,是自己能够随意乱说的么?那是“大大野心家”才可以使用的语言,我等“小小老百姓”是万万使不得,使不得的。
办公室里鸦雀无声,真的,年级组开会,学校开会从来没有如此安静过。有人喘口气,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惊扰了别人,生怕别人的眼光突然指向了自己。
至于说到今天会议的主题——史静还没有结束——我也借此机会说两句。我不是帮什么张某某,黄某们说话;当然,我也不愿意责怪张某某、黄某们——十几岁的小姑娘,她们懂什么;我更不想附和什么大道理,我只是想说自己的心里话。
师道尊严,师道尊严,有其师道,方有其尊严。只要我们像个老师,我们就应该得到尊严,就会得到尊严。尊严不是靠谁人所赐,也不怕被他人剥夺。尊严是一个人内心坚守的底线,只要我们坚守了这条底线,我们就有尊严。人人都应该有尊严,况为人师乎?
最后她用了一句英文结束,又解释说,“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