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江南有良臣
第4章 江南有良臣
神宗是个大孝子,每日必去看望他的娘娘高太后及大娘娘太皇太后;即便外出游玩,他也是搀扶着大娘娘,边说着话儿边缓行慢走。神宗帝虽不是曹太后的嫡亲孙子,但比亲孙还亲,有时退朝稍晚,曹太后就会久久站在屏风后面等候,大内的人私下无不称道她祖孙俩的关系,非是亲生而胜过亲生。
这天退朝后,神宗帝按照惯例,要借看望的机会,把自己的苦衷告诉“二后”,向“二后”求教拯救大宋王朝的良方。
神宗先是去了福宁殿,向母后高太后请过安,说道:“娘娘,我们快走吧,要不大娘娘又在盼望了。”
高太后这年三十六岁,生得体态丰腴,满面春风,那双眼睛更是顾盼生辉。她是亳州蒙城人,四岁就被收进宫中,由当时的皇后、现今的太皇太后、也是高滔滔嫡亲的姨娘,一手抚养长大,二人关系极其密切。这日见皇上脸色憔悴,心疼地说道:“顼儿脸色如此难看,还是先回宫休息,本宫代你去看望大娘娘便是。”
神宗道:“娘娘,那哪行哩,我不去,大娘娘一定是很想念的。”
高太后知道顼儿的一片孝心,也不多说,带着宫女内侍,出了福宁殿,去了慈寿宫。
太皇太后这年五十二岁,是仁宗朝大将曹彬的女儿,十八岁奉诏入宫,第二年九月被册封为皇后。她自幼熟读经史,性情慈爱,处事谨慎,生活俭朴,闲暇时尤喜养蚕。
北宋皇帝为示勤俭爱民及对农事的重视,在皇宫后苑特意建造两座宫殿,一为观稼殿,一为亲蚕宫。每到春种秋收之际,皇帝就到观稼殿观看播种、收刈;皇后作为一国之母,每年春天就在亲蚕宫举行亲蚕仪式,并完成整个一季的养蚕程序。
此时已是春二月,正是准备孵蚕子的日子。这天太皇太后带着一行宫女,到了亲蚕宫,察看孵蚕子的前期准备。
亲蚕宫内并无豪华陈设,只有一顶顶漆得油光水亮的木架,木架上下每隔尺余有一木档,木档上分别整齐地摆着一只只金丝边的竹笾。宫女们此时正在精心擦拭那一只只竹笾内外的灰尘。太皇太后进来,擦拭蚕笾的宫女自是一个个过来拜见。太皇太后这才沿着蚕架边走边看,不时以手在那擦拭过的金丝蚕笾上仔细摩挲一番,叮嘱道:“蚕宝宝最讲究干净,蚕笾一定要擦干净,丝毫不得马虎。”
擦拭蚕笾的宫女回道:“回禀太皇太后,奴婢们一定擦拭干净。”
这时神宗和太后到来,给大娘娘请过安,神宗帝亲热地走上前拉住太皇太后的一只衣袖,亲热地说道:“大娘娘,您又准备养蚕宝宝了?”
太皇太后见孙儿到来,喜得眉开眼笑,说道:“眼看观稼殿那边的桑叶就要抽芽放叶了,这养蚕的事儿能不早作准备?”说着,对一侍女喊道:“罗芷,快搬椅子让官家坐。”
宫女刚将那紫檀鹅颈椅搬来,神宗急忙拉太皇太后坐,说:“大娘娘,您老不坐,顼儿怎敢坐,那岂不是折煞顼儿了。”
太皇太后这才笑道:“我顼儿最是孝顺!”见罗芷又端来一把木椅,让高太后坐了,问道,“听说辽夏又来要‘岁币’了?”
高太后回道:“是的。但都给了。”
神宗气愤地说道:“那叫什么给了?纯是剜我们自己的肉来补辽夏的肉。”
太皇太后问道:“顼儿,此话怎讲?”
神宗道:“现在国库空虚,哪来银绢给辽夏的‘岁币’?是大臣们为了息事宁人,拿银绢换个一时的安逸,连他们应得的郊祀钱都奉献给辽夏作‘岁币’了。这不叫剜我们自己的肉补他辽夏的肉吗?”神宗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又说,“娘娘,大娘娘,顼儿刚登大位,辽夏就如此藐视我大宋,顼儿如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那我这大宋‘积贫积弱’的日子到何年才是个头啊?”说着,那对炯炯发光的眼睛里更是爆发出一股火与泪的光芒。
太皇太后沉吟良久,喃喃说道:“顼儿,为着避免战争,还是忍受点吧。”
年轻的神宗帝更是两眼喷火,说道:“忍!忍!忍!我们忍的还少吗?我们忍的还不够吗?我的好大娘娘,大宋朝面对辽夏一次次的欺凌、侮辱,我们已忍让百年了,可辽夏却把我们的每次忍让都看成是为了和平吗?在他们的眼中,我们的忍让永远就是一种示弱,一种懦弱,所以他们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们勒索敲诈!大娘娘,孙儿实在忍不下这种侮辱了!”
太皇太后一震,问:“顼儿想怎样?”
神宗道:“只要他们再敢凌辱我大宋,朕就敢出兵还击!”
太皇太后一阵哆嗦,又搬出那句老话:“顼儿,这如何使得呢?打起仗来,如果赢了,只不过是赢了一点面子上的事;可万一失败,那就是我大宋的生灵涂炭啊?”
高太后更是急了,忙说:“顼儿,你刚登大位,如何就说出这样的话呢?要是这仗能打的话,先王们不是早就打了,还会等到你吗?”
神宗道:“他们有他们的想法,顼儿有顼儿的想法,对那些好战、好侵凌他国的人,不给他拳头的教训,他们永远都会把我大宋看成是一只最好拿捏的软柿子!”
太皇太后将椅子挪到神宗面前,拉住孙儿的手说道:“顼儿,那辽夏所以动辄以出兵威胁我大宋,不就是想多要几个‘岁币’吗?我们设法给他就是了。那可是拿小钱换来国家太平的大事啊!顼儿,你现在是一国之主,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关系到我大宋一万万百姓生死悠关的大事,如何能轻言出兵呢?”
神宗的眉头拧成了疙瘩,说道:“我的好大娘娘,那外邦每威胁一次,我大宋为息事宁人,就多给他们一份‘岁币’,这‘百年所积,唯存空簿’的大宋,到哪儿去弄那么多银绢去喂那些永远填不饱的辽夏那些鹰呀?”
高太后有些忍耐不住了,说道:“顼儿,每年不就是那七八十万银绢吗?我大宋一万万多人口,在每人头上增加一点税赋不就行了。以增加赋税来换取和平,孰大孰小,孰重孰轻,顼儿不会考量吗?”
太皇太后也说道:“我聪明的顼儿啊,这个小账你应该会算呀!”
神宗急忙说道:“大娘娘,这账不是孙儿不会算,只是现在百姓的负担本来就够沉重了,如果再增加赋税,那他们还如何活下去呀?”
太皇太后那张慈祥的脸变得严肃起来,说道:“顼儿,你怎么如此糊涂呀?你多给大臣一分好处,大臣就会给你出十分的力气;你少给百姓一分好处,百姓又能把我大宋怎样呢?要是少了辽夏的‘岁币’,那可是要打仗死人的大事呀!”
神宗道:“大娘娘,唐太宗说得好,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啊!多给百姓一分赋税,那就让百姓对我大宋多积一分怨恨!以增加赋税来给辽夏‘岁币’,辽夏那边是一时安宁了,可我大宋就多受一份屈辱,我大宋的百姓就多受一份痛苦,更会对我大宋积一份怨恨呀!顼儿作为一国之君,能这样做吗?”
太皇太后话音强硬起来:“顼儿呀,你要是真是孝顺老身的话,就该听老身的话,不要再倔强了。”
高太后也以手指着神宗道:“大娘娘说的都是为了我赵宋天下的好,你应该照大娘娘说的去做,千万不得有非份之想。”
那天,一心力图变革、重振大宋雄风的神宗帝回到睿成宫,想着几位老臣的见解及“二后”的说教,已陷入一个几近绝望的境地。
又一个难眠之夜。
第二天早朝后,神宗帝将他的师傅、知制诰韩维请到垂拱殿,说道:“汉仅萧何、陈平、张良三位谋士,唐虽有十臣,但其中尚有一妇人,最终却成了强汉盛唐;而我朝,才满八斗、学富五车之士如云,国家却颓败到‘积贫积弱’之境地。难道此是朕德薄才疏、治理无道所至?愿卿明示。”
韩维道:“陛下,恕臣直言,我朝饱学之士虽多,但他们若论道德、学问、守成,足可名流千古;若让他们调解纠葛,修阙补残,也尚能有所作为。但我朝自‘庆历新政’受挫之后,大臣们都从失败中变得明智起来,有的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有的以保住头上乌纱,留住朝廷俸禄为要,而不思进取;更有甚者,趁国家困危之时,竭尽手段攫取国家财富为己有……如此等等,再欲企盼他们为国家开出良方,根除这个朝代的积弊沉疴,岂不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非份之想吗?”
神宗听了更为茫然,问道:“依卿之言,我大宋岂不是已无药可救了?”
韩维稍停,说道:“陛下还记得两年前京城遍传的那个预言吗?”
此言一出,神宗帝立马想起那个杜鹃北飞的传言,急问道:“卿是说——”
韩维道:“那个箴言,臣倒是似信非信。不过,江南确实有这样一位良臣。”
听说有良臣,神宗急忙问道:“卿快说此人是谁?”
韩维不慌不忙说道:“那份《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陛下不是看过数遍吗?那上书之人……”
不等韩维说完,神宗立即两眼放光,急切切问道:“卿是说江宁那工部郎中、知制诰王安石王介甫可是?”
韩维深深地点了点头,说道:“正是此人。”
年青的神宗帝不仅想起那篇多次研读过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的变法思想,更是想起师傅每逢讲学提到治国的高明处时,说那些话以及思想都是王安石所说……年青的神宗帝此时暗想:在这‘积贫积弱’、‘三冗’泛滥、内忧外患,朝内大臣大多是些坐而论道怕干实事的非常时期,如果没有一批——哪怕是一位铁腕人物的出现,何能根治大宋如此沉重的痼疾!
神宗又想起一事,担心地问道:“仁宗、英宗二帝在世时,曾多次召王安石进京履职,可都被他以有病为由婉言拒绝,目下朕去召他,他会来吗?”
韩维道:“陛下,珍禽择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仕。介甫有句名言,叫‘不求做大官,但求做大事。’依臣愚见,他是位素有变法图新大志之人,现在陛下初登大位,励精图治,思贤若渴,介甫虽远在江宁,他一定早有耳闻。陛下若能以诚相聘,他如不是确有重病在身或者愚蠢至极,臣敢保证,诏书一到,他定会应诏出面视事。”
神宗大喜,说道:“好,好,朕立马令进奏院下诏,命安石为翰林学士,不,还可以授他更高的爵位,让他即刻进京视事。”
韩维略一思忖,说道:“陛下,若如此,安石必不会来。”
神宗问:“何故?”
韩维道:“臣已说过,安石是位不求做大官,只求办大事之人,陛下若以高官厚禄去笼络,他岂肯到来?”
神宗的笑容顿然失去,问道:“那该咋办?”
韩维道:“臣听说江宁玄武湖,有片数万亩的荒芜地,若开垦出来,不仅能解决江宁无耕农户的土地问题,每年更可为国家增赋税若干。安石的长子王雱正在臣府上,臣先修封书信让他带给安石,让安石来做此事。如果答应,陛下就令他知江宁府,此一是试探他愿否应诏,二可试探他的办事能力及魄力,三可表明陛下也是位爱办大事、办实事的明君,岂不一举多得?”
神宗听了高兴,立马说道:“还是师傅想得周到。快快修书。快快修书。”
神宗是个大孝子,每日必去看望他的娘娘高太后及大娘娘太皇太后;即便外出游玩,他也是搀扶着大娘娘,边说着话儿边缓行慢走。神宗帝虽不是曹太后的嫡亲孙子,但比亲孙还亲,有时退朝稍晚,曹太后就会久久站在屏风后面等候,大内的人私下无不称道她祖孙俩的关系,非是亲生而胜过亲生。
这天退朝后,神宗帝按照惯例,要借看望的机会,把自己的苦衷告诉“二后”,向“二后”求教拯救大宋王朝的良方。
神宗先是去了福宁殿,向母后高太后请过安,说道:“娘娘,我们快走吧,要不大娘娘又在盼望了。”
高太后这年三十六岁,生得体态丰腴,满面春风,那双眼睛更是顾盼生辉。她是亳州蒙城人,四岁就被收进宫中,由当时的皇后、现今的太皇太后、也是高滔滔嫡亲的姨娘,一手抚养长大,二人关系极其密切。这日见皇上脸色憔悴,心疼地说道:“顼儿脸色如此难看,还是先回宫休息,本宫代你去看望大娘娘便是。”
神宗道:“娘娘,那哪行哩,我不去,大娘娘一定是很想念的。”
高太后知道顼儿的一片孝心,也不多说,带着宫女内侍,出了福宁殿,去了慈寿宫。
太皇太后这年五十二岁,是仁宗朝大将曹彬的女儿,十八岁奉诏入宫,第二年九月被册封为皇后。她自幼熟读经史,性情慈爱,处事谨慎,生活俭朴,闲暇时尤喜养蚕。
北宋皇帝为示勤俭爱民及对农事的重视,在皇宫后苑特意建造两座宫殿,一为观稼殿,一为亲蚕宫。每到春种秋收之际,皇帝就到观稼殿观看播种、收刈;皇后作为一国之母,每年春天就在亲蚕宫举行亲蚕仪式,并完成整个一季的养蚕程序。
此时已是春二月,正是准备孵蚕子的日子。这天太皇太后带着一行宫女,到了亲蚕宫,察看孵蚕子的前期准备。
亲蚕宫内并无豪华陈设,只有一顶顶漆得油光水亮的木架,木架上下每隔尺余有一木档,木档上分别整齐地摆着一只只金丝边的竹笾。宫女们此时正在精心擦拭那一只只竹笾内外的灰尘。太皇太后进来,擦拭蚕笾的宫女自是一个个过来拜见。太皇太后这才沿着蚕架边走边看,不时以手在那擦拭过的金丝蚕笾上仔细摩挲一番,叮嘱道:“蚕宝宝最讲究干净,蚕笾一定要擦干净,丝毫不得马虎。”
擦拭蚕笾的宫女回道:“回禀太皇太后,奴婢们一定擦拭干净。”
这时神宗和太后到来,给大娘娘请过安,神宗帝亲热地走上前拉住太皇太后的一只衣袖,亲热地说道:“大娘娘,您又准备养蚕宝宝了?”
太皇太后见孙儿到来,喜得眉开眼笑,说道:“眼看观稼殿那边的桑叶就要抽芽放叶了,这养蚕的事儿能不早作准备?”说着,对一侍女喊道:“罗芷,快搬椅子让官家坐。”
宫女刚将那紫檀鹅颈椅搬来,神宗急忙拉太皇太后坐,说:“大娘娘,您老不坐,顼儿怎敢坐,那岂不是折煞顼儿了。”
太皇太后这才笑道:“我顼儿最是孝顺!”见罗芷又端来一把木椅,让高太后坐了,问道,“听说辽夏又来要‘岁币’了?”
高太后回道:“是的。但都给了。”
神宗气愤地说道:“那叫什么给了?纯是剜我们自己的肉来补辽夏的肉。”
太皇太后问道:“顼儿,此话怎讲?”
神宗道:“现在国库空虚,哪来银绢给辽夏的‘岁币’?是大臣们为了息事宁人,拿银绢换个一时的安逸,连他们应得的郊祀钱都奉献给辽夏作‘岁币’了。这不叫剜我们自己的肉补他辽夏的肉吗?”神宗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又说,“娘娘,大娘娘,顼儿刚登大位,辽夏就如此藐视我大宋,顼儿如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那我这大宋‘积贫积弱’的日子到何年才是个头啊?”说着,那对炯炯发光的眼睛里更是爆发出一股火与泪的光芒。
太皇太后沉吟良久,喃喃说道:“顼儿,为着避免战争,还是忍受点吧。”
年轻的神宗帝更是两眼喷火,说道:“忍!忍!忍!我们忍的还少吗?我们忍的还不够吗?我的好大娘娘,大宋朝面对辽夏一次次的欺凌、侮辱,我们已忍让百年了,可辽夏却把我们的每次忍让都看成是为了和平吗?在他们的眼中,我们的忍让永远就是一种示弱,一种懦弱,所以他们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们勒索敲诈!大娘娘,孙儿实在忍不下这种侮辱了!”
太皇太后一震,问:“顼儿想怎样?”
神宗道:“只要他们再敢凌辱我大宋,朕就敢出兵还击!”
太皇太后一阵哆嗦,又搬出那句老话:“顼儿,这如何使得呢?打起仗来,如果赢了,只不过是赢了一点面子上的事;可万一失败,那就是我大宋的生灵涂炭啊?”
高太后更是急了,忙说:“顼儿,你刚登大位,如何就说出这样的话呢?要是这仗能打的话,先王们不是早就打了,还会等到你吗?”
神宗道:“他们有他们的想法,顼儿有顼儿的想法,对那些好战、好侵凌他国的人,不给他拳头的教训,他们永远都会把我大宋看成是一只最好拿捏的软柿子!”
太皇太后将椅子挪到神宗面前,拉住孙儿的手说道:“顼儿,那辽夏所以动辄以出兵威胁我大宋,不就是想多要几个‘岁币’吗?我们设法给他就是了。那可是拿小钱换来国家太平的大事啊!顼儿,你现在是一国之主,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关系到我大宋一万万百姓生死悠关的大事,如何能轻言出兵呢?”
神宗的眉头拧成了疙瘩,说道:“我的好大娘娘,那外邦每威胁一次,我大宋为息事宁人,就多给他们一份‘岁币’,这‘百年所积,唯存空簿’的大宋,到哪儿去弄那么多银绢去喂那些永远填不饱的辽夏那些鹰呀?”
高太后有些忍耐不住了,说道:“顼儿,每年不就是那七八十万银绢吗?我大宋一万万多人口,在每人头上增加一点税赋不就行了。以增加赋税来换取和平,孰大孰小,孰重孰轻,顼儿不会考量吗?”
太皇太后也说道:“我聪明的顼儿啊,这个小账你应该会算呀!”
神宗急忙说道:“大娘娘,这账不是孙儿不会算,只是现在百姓的负担本来就够沉重了,如果再增加赋税,那他们还如何活下去呀?”
太皇太后那张慈祥的脸变得严肃起来,说道:“顼儿,你怎么如此糊涂呀?你多给大臣一分好处,大臣就会给你出十分的力气;你少给百姓一分好处,百姓又能把我大宋怎样呢?要是少了辽夏的‘岁币’,那可是要打仗死人的大事呀!”
神宗道:“大娘娘,唐太宗说得好,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啊!多给百姓一分赋税,那就让百姓对我大宋多积一分怨恨!以增加赋税来给辽夏‘岁币’,辽夏那边是一时安宁了,可我大宋就多受一份屈辱,我大宋的百姓就多受一份痛苦,更会对我大宋积一份怨恨呀!顼儿作为一国之君,能这样做吗?”
太皇太后话音强硬起来:“顼儿呀,你要是真是孝顺老身的话,就该听老身的话,不要再倔强了。”
高太后也以手指着神宗道:“大娘娘说的都是为了我赵宋天下的好,你应该照大娘娘说的去做,千万不得有非份之想。”
那天,一心力图变革、重振大宋雄风的神宗帝回到睿成宫,想着几位老臣的见解及“二后”的说教,已陷入一个几近绝望的境地。
又一个难眠之夜。
第二天早朝后,神宗帝将他的师傅、知制诰韩维请到垂拱殿,说道:“汉仅萧何、陈平、张良三位谋士,唐虽有十臣,但其中尚有一妇人,最终却成了强汉盛唐;而我朝,才满八斗、学富五车之士如云,国家却颓败到‘积贫积弱’之境地。难道此是朕德薄才疏、治理无道所至?愿卿明示。”
韩维道:“陛下,恕臣直言,我朝饱学之士虽多,但他们若论道德、学问、守成,足可名流千古;若让他们调解纠葛,修阙补残,也尚能有所作为。但我朝自‘庆历新政’受挫之后,大臣们都从失败中变得明智起来,有的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有的以保住头上乌纱,留住朝廷俸禄为要,而不思进取;更有甚者,趁国家困危之时,竭尽手段攫取国家财富为己有……如此等等,再欲企盼他们为国家开出良方,根除这个朝代的积弊沉疴,岂不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非份之想吗?”
神宗听了更为茫然,问道:“依卿之言,我大宋岂不是已无药可救了?”
韩维稍停,说道:“陛下还记得两年前京城遍传的那个预言吗?”
此言一出,神宗帝立马想起那个杜鹃北飞的传言,急问道:“卿是说——”
韩维道:“那个箴言,臣倒是似信非信。不过,江南确实有这样一位良臣。”
听说有良臣,神宗急忙问道:“卿快说此人是谁?”
韩维不慌不忙说道:“那份《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陛下不是看过数遍吗?那上书之人……”
不等韩维说完,神宗立即两眼放光,急切切问道:“卿是说江宁那工部郎中、知制诰王安石王介甫可是?”
韩维深深地点了点头,说道:“正是此人。”
年青的神宗帝不仅想起那篇多次研读过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的变法思想,更是想起师傅每逢讲学提到治国的高明处时,说那些话以及思想都是王安石所说……年青的神宗帝此时暗想:在这‘积贫积弱’、‘三冗’泛滥、内忧外患,朝内大臣大多是些坐而论道怕干实事的非常时期,如果没有一批——哪怕是一位铁腕人物的出现,何能根治大宋如此沉重的痼疾!
神宗又想起一事,担心地问道:“仁宗、英宗二帝在世时,曾多次召王安石进京履职,可都被他以有病为由婉言拒绝,目下朕去召他,他会来吗?”
韩维道:“陛下,珍禽择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仕。介甫有句名言,叫‘不求做大官,但求做大事。’依臣愚见,他是位素有变法图新大志之人,现在陛下初登大位,励精图治,思贤若渴,介甫虽远在江宁,他一定早有耳闻。陛下若能以诚相聘,他如不是确有重病在身或者愚蠢至极,臣敢保证,诏书一到,他定会应诏出面视事。”
神宗大喜,说道:“好,好,朕立马令进奏院下诏,命安石为翰林学士,不,还可以授他更高的爵位,让他即刻进京视事。”
韩维略一思忖,说道:“陛下,若如此,安石必不会来。”
神宗问:“何故?”
韩维道:“臣已说过,安石是位不求做大官,只求办大事之人,陛下若以高官厚禄去笼络,他岂肯到来?”
神宗的笑容顿然失去,问道:“那该咋办?”
韩维道:“臣听说江宁玄武湖,有片数万亩的荒芜地,若开垦出来,不仅能解决江宁无耕农户的土地问题,每年更可为国家增赋税若干。安石的长子王雱正在臣府上,臣先修封书信让他带给安石,让安石来做此事。如果答应,陛下就令他知江宁府,此一是试探他愿否应诏,二可试探他的办事能力及魄力,三可表明陛下也是位爱办大事、办实事的明君,岂不一举多得?”
神宗听了高兴,立马说道:“还是师傅想得周到。快快修书。快快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