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旁敲侧击
张三丰是龙行书法的始祖,其特点:气吞山河、收放自如、酣畅淋漓、迅疾大胆。吴言信一口气看完书信,可令他极为奇怪的是,邋遢道长竟然说吴言信是日后明惠宗,即建文帝朱允炆的结拜好兄弟,还说他的四叔燕王朱棣要起兵“靖难”,其结果是侄子朱允炆大败,逃离京城……先是到神乐观,接着云南沐王府、云南白龙庵、长洲龟山普济寺……难不成刘伯温(刘基)在“烧饼”歌的那一句:“臣见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这里的“燕子飞来”中的“燕”指的就是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不论刘伯温对以后之事推测是否准确,但他与邋遢道长的预言就完全符合。在书院时,同学们就有私议刘伯温的猜测和唐朝李淳风的《tuibei图》中的二十八象:明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明惠宗失踪的预言极其相似,可大家又都感觉这是相士、术士们的任意猜测和随意卜筮。然而,张君宝不远千里送来的无字书信,则让吴言信不得不信。
吴言信将三丰真人的书信内容烂熟于心,随即将无字书信吞进肚里,他向黄氏感谢了一番之后,便到廖府相邀伯达返回书院。
回到了书院,吴言信吃饭饭不香,睡觉觉难眠。李芍红万分着急,便连忙询问自己未来的夫君是怎么回事。而黄少萍则是更加难受,她知道,吴大哥定然遇到了什么大问题。实在急得不行,她就直接询问自己的父亲:“吴大哥是咋回事?这还不到三天的时间,眼眶就凹陷了好一大圈。”
黄明道:“可问问伯达,两人同宿,他必知内情。”
“没用,伯达一问三不知。”
回到和平书院的吴言信几天来都辗转难眠,觉得此事关系重大,若如邋遢道长所言,那太子朱标就肯定有难,只是不知何时来临,不然他的次子朱允炆又怎么能够承袭太祖百年之后的帝王大位,可是,这样的话能对别人去说吗?就是说了也不一定会有人相信。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的,后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自己的帝位接班人。
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也十分友爱,秦王朱樉、齐王朱榑、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了过错,朱标都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他的威信最高。朱标尽管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绔之习。他长大后,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而且还虚心求学,十分尊崇老师宋濂,后宋濂一家牵扯进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的力保,才免于一死。
吴言信忖度:不管怎么样,自己都要把此事告诉给院长黄明,可是院长他会相信吗?他能保住这天大的秘密吗?万一泄漏出去,被人告到朝廷,我吴言信坐牢杀头事小,就怕连累了和平书院。
“吴大哥发什么呆?可否是为了邋遢道长的那封书信?”伯达问道。
“没……没……没有。”吴言信含糊其辞,口齿不清。
“还讲没有,平常说话是那么伶牙俐齿的一个人,今天又怎么会结结巴巴?吴大哥,过2天,院长就要陪我去南京了,若是有什么要紧事,您得赶快告诉院长,怕是要过个把月,院长才能回书院。”
吴言信想:既然院长要去南京,何不让院长想办法接近太子朱标,也好让太子朱标心中有数。对此,他轻声说道:“既然是这样,就你我马上见院长。
“别急呀!等院长回家后再说,书院人多,万一被人听去……”
伯达还没说完,院长就走进了家门,他笑着言语:“见我有什么急事?家里但说无妨。”
吴言信将邋遢道长的书信内容,以及他的担心、忧虑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院长。
黄明叹气道:三丰先生千里送信,必然有其原因所在,他不但是个真人、民族英雄、武当派始祖、内家拳始祖、太极拳始祖、武学泰山北斗、龙行书法始祖,而且精于面相、卜算,可谓预言无一不准,再加上刘伯温的‘烧饼歌’和唐朝李淳风《tuibei图》中的二十八象,他给言信的书信所测就应该是十有八九,可这事又不能告诉太子,万一太子不信,必然惹来灾祸……”
“既然院长为难,就权当学生没说,这毕竟事关重大,人命关天。”
“放心吧,我会见机行事,若是机会好,旁敲侧击也不是不可以。”
吴言信欲跪地感谢,黄明连忙阻止,严肃说道:“三丰先生的书信一事仅限在我们三人知道,若是多人得知,便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如此,也对不起三丰先生。”
伯达道:“院长和吴大哥放心好了,我会把这个秘密烂进肚里。”
得知上官伯达要去京城,邵武的知府刘连成也随即赶到了和平书院。
伯达能被南京画院入取,那是勤劳和天赋的必然。在来和平书院之前,伯达是给坎下的地主廖贵财家打工、放牛,廖贵财的女儿廖小英与伯达同岁,她对伯达情有独钟,每天都与他一起放年、一起打柴,而且还常常照护他的母亲,使得伯达有更多的时间临摹、画画。
伯达的画风、画技,独树一帜,与众多行家相比,他对相同的意境可用不同的风格来表现,把自己的理解用艺术的手段突显在画面上,给人留下的是不同的感受,画面上:意境突出、鲜活逼真,既有秀美圆润的矜持含蓄,又有泼墨重彩的潇洒奔放。深受众人的喜爱和推崇。这些无疑都是他刻苦用功、认真钻研所得到的结果,是和小时候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与认真观察密不可分的。
就在伯达十岁刚进和平书院的那一年,他还为福建布政使朱全大人的母亲画了一幅肖像,听说朱全的母亲非常喜欢上官伯达,有意让他成为自己孙女朱茵的丈夫,可伯达推说家中有妻没有同意,后因母亲知道此事,才答应伯达与朱茵连理。
且说,廖小英将上官伯达送到了邵武府衙,而后才与吴言信、黄少萍一起返回和平书院。
路上,黄少萍问吴言信:“前几日到底是什么事情在折磨着吴大哥?又可否告诉我黄少萍?”
“吴言信毫不思索道:“不舍得伯达离开自己。”
黄少萍摇头不相信。
吴言信继续说道:“别说是每晚睡在一铺的兄弟就要离开自己了,即使是少萍师妹妹突然离开,我吴言信也一定是饱含热泪且难受之极。”
黄少萍还是摇头说道:“别再说谎话了好吗?我不会逼你吴大哥的,既然不告诉我黄少萍,就定然有不告诉的种种原因,再说,我黄少萍又算什么呀!您吴大哥的未婚妻对此事都云里雾中,我又哪敢奢想您能告诉是什么原因?
黄少萍现在知道,上官伯达为何会在吴伯父出殡的那天晚上夜宿东关,她没有再次纠缠,而是询问吴大哥和芍红姐何时喜结百年之好。
“放心,到时候一定让你陪新娘。”
“好嘞,不过也不要再拖拉,我看进京科考之前就可以办了。”
吴言信突然大笑道:“少萍妹妹还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她李芍红都没有说什么,你一个局外人,倒是比她还更上心。”
谁知黄少萍却抽抽搭搭地哭泣起来。
“怎么了,刚才还说得好好的,现在又开始哭上了,是我吴言信说错了吗?”
见吴言信疑惑不解,廖小英提醒道:“吴大哥还真是的,怎能说少萍姐是个局外人?人家定是喜欢上您,故而才会流泪哭泣。”
“那你呢?我可听伯达说,你们8岁就在一起了,他给你家做了两年的童工,后来还是黄院长亲自请他来书院的。”
廖小英点了点头,随后低头轻声说道:“我知道,是小英配不上伯达,就连少萍姐姐那般哭出来的勇气,我廖小英也都没有,我唯有留下来照顾好伯达的母亲,至于将来会是怎样的结果,我连想都不敢想。”
廖小英的一番话,让吴言信触动很大,他决心,临科考之前就和李芍红结秦晋之好,因为言信不能辜负李家的希望。自己和芍红只有兄妹之谊没有男女感情,对黄少萍,也不是没有一点儿的感觉,可自己不能昧了良心而让员外父女裂肺撕心。
吴言信将三丰真人的书信内容烂熟于心,随即将无字书信吞进肚里,他向黄氏感谢了一番之后,便到廖府相邀伯达返回书院。
回到了书院,吴言信吃饭饭不香,睡觉觉难眠。李芍红万分着急,便连忙询问自己未来的夫君是怎么回事。而黄少萍则是更加难受,她知道,吴大哥定然遇到了什么大问题。实在急得不行,她就直接询问自己的父亲:“吴大哥是咋回事?这还不到三天的时间,眼眶就凹陷了好一大圈。”
黄明道:“可问问伯达,两人同宿,他必知内情。”
“没用,伯达一问三不知。”
回到和平书院的吴言信几天来都辗转难眠,觉得此事关系重大,若如邋遢道长所言,那太子朱标就肯定有难,只是不知何时来临,不然他的次子朱允炆又怎么能够承袭太祖百年之后的帝王大位,可是,这样的话能对别人去说吗?就是说了也不一定会有人相信。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的,后随宋濂学习经传。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自己的帝位接班人。
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也十分友爱,秦王朱樉、齐王朱榑、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了过错,朱标都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他的威信最高。朱标尽管生于安乐,但并无纨绔之习。他长大后,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而且还虚心求学,十分尊崇老师宋濂,后宋濂一家牵扯进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的力保,才免于一死。
吴言信忖度:不管怎么样,自己都要把此事告诉给院长黄明,可是院长他会相信吗?他能保住这天大的秘密吗?万一泄漏出去,被人告到朝廷,我吴言信坐牢杀头事小,就怕连累了和平书院。
“吴大哥发什么呆?可否是为了邋遢道长的那封书信?”伯达问道。
“没……没……没有。”吴言信含糊其辞,口齿不清。
“还讲没有,平常说话是那么伶牙俐齿的一个人,今天又怎么会结结巴巴?吴大哥,过2天,院长就要陪我去南京了,若是有什么要紧事,您得赶快告诉院长,怕是要过个把月,院长才能回书院。”
吴言信想:既然院长要去南京,何不让院长想办法接近太子朱标,也好让太子朱标心中有数。对此,他轻声说道:“既然是这样,就你我马上见院长。
“别急呀!等院长回家后再说,书院人多,万一被人听去……”
伯达还没说完,院长就走进了家门,他笑着言语:“见我有什么急事?家里但说无妨。”
吴言信将邋遢道长的书信内容,以及他的担心、忧虑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院长。
黄明叹气道:三丰先生千里送信,必然有其原因所在,他不但是个真人、民族英雄、武当派始祖、内家拳始祖、太极拳始祖、武学泰山北斗、龙行书法始祖,而且精于面相、卜算,可谓预言无一不准,再加上刘伯温的‘烧饼歌’和唐朝李淳风《tuibei图》中的二十八象,他给言信的书信所测就应该是十有八九,可这事又不能告诉太子,万一太子不信,必然惹来灾祸……”
“既然院长为难,就权当学生没说,这毕竟事关重大,人命关天。”
“放心吧,我会见机行事,若是机会好,旁敲侧击也不是不可以。”
吴言信欲跪地感谢,黄明连忙阻止,严肃说道:“三丰先生的书信一事仅限在我们三人知道,若是多人得知,便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如此,也对不起三丰先生。”
伯达道:“院长和吴大哥放心好了,我会把这个秘密烂进肚里。”
得知上官伯达要去京城,邵武的知府刘连成也随即赶到了和平书院。
伯达能被南京画院入取,那是勤劳和天赋的必然。在来和平书院之前,伯达是给坎下的地主廖贵财家打工、放牛,廖贵财的女儿廖小英与伯达同岁,她对伯达情有独钟,每天都与他一起放年、一起打柴,而且还常常照护他的母亲,使得伯达有更多的时间临摹、画画。
伯达的画风、画技,独树一帜,与众多行家相比,他对相同的意境可用不同的风格来表现,把自己的理解用艺术的手段突显在画面上,给人留下的是不同的感受,画面上:意境突出、鲜活逼真,既有秀美圆润的矜持含蓄,又有泼墨重彩的潇洒奔放。深受众人的喜爱和推崇。这些无疑都是他刻苦用功、认真钻研所得到的结果,是和小时候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与认真观察密不可分的。
就在伯达十岁刚进和平书院的那一年,他还为福建布政使朱全大人的母亲画了一幅肖像,听说朱全的母亲非常喜欢上官伯达,有意让他成为自己孙女朱茵的丈夫,可伯达推说家中有妻没有同意,后因母亲知道此事,才答应伯达与朱茵连理。
且说,廖小英将上官伯达送到了邵武府衙,而后才与吴言信、黄少萍一起返回和平书院。
路上,黄少萍问吴言信:“前几日到底是什么事情在折磨着吴大哥?又可否告诉我黄少萍?”
“吴言信毫不思索道:“不舍得伯达离开自己。”
黄少萍摇头不相信。
吴言信继续说道:“别说是每晚睡在一铺的兄弟就要离开自己了,即使是少萍师妹妹突然离开,我吴言信也一定是饱含热泪且难受之极。”
黄少萍还是摇头说道:“别再说谎话了好吗?我不会逼你吴大哥的,既然不告诉我黄少萍,就定然有不告诉的种种原因,再说,我黄少萍又算什么呀!您吴大哥的未婚妻对此事都云里雾中,我又哪敢奢想您能告诉是什么原因?
黄少萍现在知道,上官伯达为何会在吴伯父出殡的那天晚上夜宿东关,她没有再次纠缠,而是询问吴大哥和芍红姐何时喜结百年之好。
“放心,到时候一定让你陪新娘。”
“好嘞,不过也不要再拖拉,我看进京科考之前就可以办了。”
吴言信突然大笑道:“少萍妹妹还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她李芍红都没有说什么,你一个局外人,倒是比她还更上心。”
谁知黄少萍却抽抽搭搭地哭泣起来。
“怎么了,刚才还说得好好的,现在又开始哭上了,是我吴言信说错了吗?”
见吴言信疑惑不解,廖小英提醒道:“吴大哥还真是的,怎能说少萍姐是个局外人?人家定是喜欢上您,故而才会流泪哭泣。”
“那你呢?我可听伯达说,你们8岁就在一起了,他给你家做了两年的童工,后来还是黄院长亲自请他来书院的。”
廖小英点了点头,随后低头轻声说道:“我知道,是小英配不上伯达,就连少萍姐姐那般哭出来的勇气,我廖小英也都没有,我唯有留下来照顾好伯达的母亲,至于将来会是怎样的结果,我连想都不敢想。”
廖小英的一番话,让吴言信触动很大,他决心,临科考之前就和李芍红结秦晋之好,因为言信不能辜负李家的希望。自己和芍红只有兄妹之谊没有男女感情,对黄少萍,也不是没有一点儿的感觉,可自己不能昧了良心而让员外父女裂肺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