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逆不道
从最早的汪广洋弹劾功勋太师李善长开始,就一直有人在为扳倒李善长这棵参天大树而“努力奋斗”着,但直到这棵参天大树的所有树杈都被砍掉了的时候,大树本身才轰然而倒——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以身为“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下了狱。李善长的罪名要是在别的功臣身上早就死过无数回了,毕竟这时的朱元璋已经杀红了眼,只是面对李善长的时候,朱元璋脑袋中还留有一丝的清明:这些年来,马皇后死了、徐达死了、太子朱标死了、太子的老师宋濂也死了,和自己最亲近的人一个个地离开了自己,还活着的人里,能够和自己一起回忆过去的人,现在就只剩下功勋太师李善长了。李善长的身体一向不好,他为什么不像徐达那样干脆早早就病死了呢?总好过要让我朱元璋亲自动手来得强……
然而,锦衣卫现在的指挥使蒋瓛是不能让朱元璋留下李善长,这几年的明争暗斗,除掉的功臣固然不少,但锦衣卫也损兵折将,连一手创立诏狱的毛骧,也被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而被推出去做了胡惟庸的垫背。这使得锦衣卫的人心里皆明了,和功臣们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若是李善长活着,他们就得死,反之亦然。
没过多久,钦天监的一位官员就向朱元璋报告说,近来的天空有“星变”征兆,按照天人的感应来说,当“主要大臣移位”才有如此现象。朱元璋越老越迷信,一听此言,立刻明白“主要大臣”指的就是功勋太师李善长。
于是,首功之臣李善长就这么丢了性命,和他一起赴死的还有他的妻、女、弟、侄等一共七十多人。只有长子李祺和他的两个孩子,因为妻子临安公主的缘故,才得以免死,最后被流放江浦了事。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可比肩汉代的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李善长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预计后事,大多被他说中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便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 。
朱元璋曾经神情从容地询问李善长:“天下之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他回答说:“秦末战乱之时,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杀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汉高祖,天下便可轻易平定!”朱元璋称赞他言之有理。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成为朱元璋的军政参谋,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计划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威名随即陡升,诸将前来投靠的,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禀告给朱元璋。又替朱元璋对投诚者表达诚挚情意,使他们能够坦然释怀。有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便想方设法从中调解。
郭子兴因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他的兵权。又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夺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拒绝。朱元璋对此万分感动,极为倚重。
朱元璋称吴王时,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李善长通晓典故,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擅长辨锋,专长辞令。朱元璋招贤纳士时,总是让李善长起草文告。朱元璋前后率军征讨,都命李善长留守,将吏顺从,居民安然,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从不缺乏。李善长斟酌元制,去其弊端之后提出专卖两淮之盐,设立茶法。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国家财富日益增长,百姓也不再贫困潦倒。
洪武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改官制,以左为大,以李善长为左相国。朱元璋当初渡江时,经常乱用重典。 有一天,李善长对朱元璋说:“法有连坐三条,不是太过分了吗?”朱元璋因此请求除大逆之罪外,全部免去连坐之罪。朱元璋还命令他与御史中丞刘伯温(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朝中内外。
朱元璋即帝位,追封自己祖先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都由李善长担任大礼使。朱元璋设置东宫官属,以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决定军国大事,其他仍然如故。不久,率礼官制定郊社宗庙之礼。皇帝巡幸汴梁,李善长留守,一切事情李善长都可以不经请示,灵活处理。不久,李善长上奏确定六部官制,商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礼议,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确定天下山川神癨封号,封立诸王,爵赏功臣,事无巨细,朱元璋全都委托李善长与诸儒大臣商议执行。
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皇帝说道:“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于是授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当时被封公者,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李善长位居首位,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
李善长外表宽厚温和,内心却是小肚鸡肠。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马上将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他们两人。李善长与中丞刘伯温争论法令,以至于辱骂刘伯温,刘伯温内心不安,便请求告老还乡。太祖所任用的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获罪,只有李善长还像原来一样在朝廷做官。李善长权势地位到了顶点,心里也慢慢变得傲慢起来,太祖开始对他有所反感。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太祖赐临濠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一年后,李善长病愈,太祖便命他负责修建临濠宫殿,将江南富民十四万迁徙濠州耕种,让李善长管理他们,留在濠州数年。
洪武七年(1374年),太祖提升李善长之弟李存义为太仆丞,李存义之子李伸、李佑都为群牧所官。
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以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授为驸马都尉。初定婚礼,公主严修妇道。李家受宠显赫,时人极为羡慕。李祺与公主结婚一个月后,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说:“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几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也六日不来朝见,召他至殿前,又不认罪,这是对陛下极大的不敬。”李善长因此获罪,被削年禄一千八百石。不久,太祖又命李善长与曹国公李文忠一起统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监督圜丘之工程。
丞相胡惟庸初任宁国知县,是因李善长的推荐,又被提升为太常少卿,后升任左丞相,两人因此互相往来。而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之子李佑,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者甚多,但李善长仍然如故。御史台缺中丞,李善长暂理御史台事务,多次向太祖提出建议。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实为胡惟庸的党羽,明太祖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但李善长没有表示感谢,太祖因而怀恨在心。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因为年老约束不了部下。曾想建造府宅,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汤和悄悄告诉他所听到的事。四月,京城有百姓受株连而被发配到边疆,李善长屡次请求赦免其亲戚丁斌等人。太祖大怒,将丁斌治罪。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他供出李存义等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况。于是太祖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他们的供词牵连到李善长,供词上说:“胡惟庸企图谋反,派李存义暗地里劝说李善长。李善长惊叱道:“你这么说到底为了什么?你们一定要慎重,否则九族都要被灭。”不久,又派李善长的老友杨文裕去劝他说:“事成之后,当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李善长惊骇不已,仍不同意,却又颇为心动。 胡惟庸于是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仍然不同意。过了一段时间后,胡惟庸又派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有人又告发李善长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于是,御史竞相上奏弹劾李善长。而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也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互相贿赠,经常偷偷私语。这些证言显示,李善长虽是皇亲国戚,知道有叛逆阴谋却不揭发检举,而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当时正好有人说将要发生星变,会有灾祸发生,占卜的结果是灾祸应当降临在大臣身上。于是,太祖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然而,锦衣卫现在的指挥使蒋瓛是不能让朱元璋留下李善长,这几年的明争暗斗,除掉的功臣固然不少,但锦衣卫也损兵折将,连一手创立诏狱的毛骧,也被朱元璋为了平息众怒而被推出去做了胡惟庸的垫背。这使得锦衣卫的人心里皆明了,和功臣们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若是李善长活着,他们就得死,反之亦然。
没过多久,钦天监的一位官员就向朱元璋报告说,近来的天空有“星变”征兆,按照天人的感应来说,当“主要大臣移位”才有如此现象。朱元璋越老越迷信,一听此言,立刻明白“主要大臣”指的就是功勋太师李善长。
于是,首功之臣李善长就这么丢了性命,和他一起赴死的还有他的妻、女、弟、侄等一共七十多人。只有长子李祺和他的两个孩子,因为妻子临安公主的缘故,才得以免死,最后被流放江浦了事。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可比肩汉代的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李善长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预计后事,大多被他说中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便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 。
朱元璋曾经神情从容地询问李善长:“天下之乱什么时候才能平定呢?”他回答说:“秦末战乱之时,汉高祖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杀人,五年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倘若效法汉高祖,天下便可轻易平定!”朱元璋称赞他言之有理。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成为朱元璋的军政参谋,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计划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威名随即陡升,诸将前来投靠的,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禀告给朱元璋。又替朱元璋对投诚者表达诚挚情意,使他们能够坦然释怀。有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便想方设法从中调解。
郭子兴因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他的兵权。又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夺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拒绝。朱元璋对此万分感动,极为倚重。
朱元璋称吴王时,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李善长通晓典故,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擅长辨锋,专长辞令。朱元璋招贤纳士时,总是让李善长起草文告。朱元璋前后率军征讨,都命李善长留守,将吏顺从,居民安然,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从不缺乏。李善长斟酌元制,去其弊端之后提出专卖两淮之盐,设立茶法。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国家财富日益增长,百姓也不再贫困潦倒。
洪武元年(1367年)九月,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改官制,以左为大,以李善长为左相国。朱元璋当初渡江时,经常乱用重典。 有一天,李善长对朱元璋说:“法有连坐三条,不是太过分了吗?”朱元璋因此请求除大逆之罪外,全部免去连坐之罪。朱元璋还命令他与御史中丞刘伯温(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朝中内外。
朱元璋即帝位,追封自己祖先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都由李善长担任大礼使。朱元璋设置东宫官属,以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决定军国大事,其他仍然如故。不久,率礼官制定郊社宗庙之礼。皇帝巡幸汴梁,李善长留守,一切事情李善长都可以不经请示,灵活处理。不久,李善长上奏确定六部官制,商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礼议,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确定天下山川神癨封号,封立诸王,爵赏功臣,事无巨细,朱元璋全都委托李善长与诸儒大臣商议执行。
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皇帝说道:“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于是授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当时被封公者,有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李善长六人,李善长位居首位,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
李善长外表宽厚温和,内心却是小肚鸡肠。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马上将其罪上奏皇上,黜免了他们两人。李善长与中丞刘伯温争论法令,以至于辱骂刘伯温,刘伯温内心不安,便请求告老还乡。太祖所任用的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获罪,只有李善长还像原来一样在朝廷做官。李善长权势地位到了顶点,心里也慢慢变得傲慢起来,太祖开始对他有所反感。
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太祖赐临濠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一年后,李善长病愈,太祖便命他负责修建临濠宫殿,将江南富民十四万迁徙濠州耕种,让李善长管理他们,留在濠州数年。
洪武七年(1374年),太祖提升李善长之弟李存义为太仆丞,李存义之子李伸、李佑都为群牧所官。
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以临安公主下嫁其子李祺,授为驸马都尉。初定婚礼,公主严修妇道。李家受宠显赫,时人极为羡慕。李祺与公主结婚一个月后,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说:“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几乎十日不能上朝,他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也六日不来朝见,召他至殿前,又不认罪,这是对陛下极大的不敬。”李善长因此获罪,被削年禄一千八百石。不久,太祖又命李善长与曹国公李文忠一起统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监督圜丘之工程。
丞相胡惟庸初任宁国知县,是因李善长的推荐,又被提升为太常少卿,后升任左丞相,两人因此互相往来。而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之子李佑,又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者甚多,但李善长仍然如故。御史台缺中丞,李善长暂理御史台事务,多次向太祖提出建议。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父子实为胡惟庸的党羽,明太祖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但李善长没有表示感谢,太祖因而怀恨在心。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因为年老约束不了部下。曾想建造府宅,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汤和悄悄告诉他所听到的事。四月,京城有百姓受株连而被发配到边疆,李善长屡次请求赦免其亲戚丁斌等人。太祖大怒,将丁斌治罪。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他供出李存义等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况。于是太祖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他们的供词牵连到李善长,供词上说:“胡惟庸企图谋反,派李存义暗地里劝说李善长。李善长惊叱道:“你这么说到底为了什么?你们一定要慎重,否则九族都要被灭。”不久,又派李善长的老友杨文裕去劝他说:“事成之后,当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李善长惊骇不已,仍不同意,却又颇为心动。 胡惟庸于是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仍然不同意。过了一段时间后,胡惟庸又派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有人又告发李善长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于是,御史竞相上奏弹劾李善长。而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也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互相贿赠,经常偷偷私语。这些证言显示,李善长虽是皇亲国戚,知道有叛逆阴谋却不揭发检举,而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当时正好有人说将要发生星变,会有灾祸发生,占卜的结果是灾祸应当降临在大臣身上。于是,太祖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