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悲不自胜
且说,太祖朱元璋又为何要叫住锦衣卫的指挥使蒋瓛大人,令他把目无尊长,且毫无君臣之礼的齐泰和黄子澄给无罪释放,太祖皇帝一向是说一不二,这朝令暮毁可不是他一贯的行事作风。
当然,齐泰和黄子澄也是带着必死的决心才上奏的,他们有股“死猪不怕热水烫”的冲劲儿,只要是把自己想说的,要说的,都一骨碌给说完了,就等着太祖皇帝判死刑。
太祖皇帝朱元璋是是耐着性子才听完了他们两个书呆子的冗长奏疏的,等俩人再无事可奏之时,朱元璋才大吼一声,让锦衣卫的指挥使蒋瓛,令锦衣厂卫将齐、黄二人推出去斩首。
“兄弟,刀下留人!”这无比响亮的声音,也只有他太祖皇帝朱元璋才能够听见。
听这浑厚有力的声音,他定是三丰真人无疑。朱元璋骤然思忖:那三丰真人每次来找洪武,皆是有着极其重大的事情需要交代,或是危险时期的力挽狂澜,那惊心动魄的鄱阳湖大战先搁置一边暂且不说,就是在灭元之战和八次的北伐,若是没有三丰真人的鼎力相助,要夺得江山都不可能,可自己又对这位大81岁的老兄弟做了些什么呢?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竟然对真人徒孙张无忌等明教之徒大肆屠杀,倘若张无忌不脱离明教,江山就未必会是自己姓朱的天下……想此,朱元璋连忙让蒋瓛和他的手下释放了齐泰和黄子澄。
“真人又会怎么有空来这都城金陵,难道是为了齐泰和黄子澄才专门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前来南京的紫禁城?”
张三丰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跟着朱元璋来到了奉天殿的御书房,朱元璋又急着问道:“真人来到南京,可是为谁求情?或是您老的亲戚,或是故人、朋友……”
“求情倒也谈不上,只是喜闻福建邵武的吴言信在高中第一甲进士之后又通过太祖的殿试,获得探花名次,而现在他又被吏部拟命为京城翰林院的编修,故而前来恭贺一番。”
“吴言信乃兄长的邵武同乡,真人又可否见示、赐教?我朱元璋也不想欠您老兄太多,若是需要,尽管开口,小弟一定办到,不过前些时间,洪武已经要求吏部拟命他为翰林院的侍读,希望他能帮到允炆。”
张三丰一听,随即大声笑道:“太祖皇帝乃真龙天子,我张君宝只是一个山野的老道,又哪里谈得上什么见示赐教?不过,杀戮太多总不算是什么好事,先前给皇上的太极八卦图,可强身健体,只要是太祖皇帝多多锻炼,就要比吃什么补药都更加有效,好上百倍。”
“真人所言寓意深刻,洪武谨记在心,坚决照办。”
张三丰转而又收起了脸上的笑容,他极其严肃地郑重说道:“其实太祖皇帝的心里比我张君宝还要更加明白,齐、黄二人的奏疏,皆是为了大明朝廷,皇太孙朱允炆的性格确如齐、黄二人所言,太过懦弱,并不适合当未来的大明皇帝,本道此次带来个铁箱子,里面藏有一些重要的物件,只可在生命遇到最危险的时候,才能将它打开,以备不时之需。”
朱元璋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地怪罪道:“三丰真人所说的最危险时候 ,可是唐代李淳风的《tuibei图》的二十八象和刘伯温在‘烧饼歌’中,的‘只恐燕子飞来’所预料的那样,燕王朱棣要以靖难为借口,起兵造反……”
张三丰转而点头微笑道:“不是老道所言,而是太祖皇帝所语,不过太祖的心思,老道明了,不管自己的百年之后会是什么样的结果,都不会影响大明朝廷的江山承袭,算了,说太多也不好,太祖已是对老道格外开恩,换作他人还不知要死去多少回。”
“兄长与他人不可同比,那些死在刀下的旧臣,皆是心怀歹意的反贼、逆臣。”
张三丰摆手、摇头道:“除了胡惟庸,也不尽都是反贼、逆臣,只是他们知道得太多,威胁到皇上的威望、尊严,故而才要惨遭杀戮,那明教的人又错在哪里?不也是与功臣有同样的问题,皇上才要他们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对于张三丰,他朱元璋即使有再多的不满和敌意,那也只能把不满、敌意藏匿心底,而不能像对待刘伯温、李善长等人一样,因为,他是个真人,来无影,去无踪,他肯给谁看,谁就能看到他的身影,听见他的声音,否则,没有人知道他处哪里,这也是当年元朝与自己争夺江山的那些诸侯最为害怕,亦最为忌惮他张三丰的地方。再者,虽然自己是大明朝皇帝,被百姓称为大明朝天子、开国皇帝,但只要是个明白人,谁都知道,什么狗屁天子,就是个普通的凡人而已,那秦始皇是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可他为了长生不死,让御医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结果只能空手而归,那不可一世的秦始皇还未及天年便死在了宫中。可我朱元璋,从小就是个放牛娃,讨过饭,当过寺庙里的挑水和尚,又何谓大明朝天子一说,虽然真人知道我很多很多的秘密,但也不能翻脸,哪怕是自己有再强大的军队,也难以撼动真人的半分寒毛。因此,朱元璋面对真人,微微笑道:“这个铁箱子,小弟会让靠得住的人来好好保管,若是真有什么不测,也可暂且抵挡一阵。”朱元璋随即让少监王钺存放隐处,并嘱咐王钺人在箱子在,而且要严守箱子的秘密,只有当太祖皇帝升遐时,才可打开铁箱子,让允炆过目,当然,若安然无事,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你王钺便要将箱子的秘密掩埋心底。
告别了朱元璋后,张君宝又随即来到了翰林院,见到吴言信,张三丰大声招呼,可奇怪的是,他吴言信能看见真人,可是翰林院的其他同人根本就不知是怎么回事。
三丰言:“本道给你的书信都看过了吧!这是天大的秘密,只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若是被他人知道,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灾难,也许本道是太过为难你吴言信了,可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历史,希望你能原谅本道……”
“可我已经告诉了黄明院长和上官伯达,他们知道后又可否给我带来不小的灾难?”吴言信的心里忐忑不安。
“黄明现在是你的岳父,伯达虽是个孩子,但他的嘴巴牢靠,本道回乡都是伯达和他的母亲帮我保密。我所说的他人,指的是朝廷官员,尤其是皇室成员和王公贵族。”
“那李朗院长呢?我听黄院长说……”
张三丰叹气道:“幸好是李朗院长没有去找当时还活在人世上的太子朱标,否则,你们的事就摊大了,人家就会把太子朱标的离奇死亡,全都套在你们的头上,那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好了,也别太求全责备,本道相信,你吴言信的今后会保守秘密。”
“真人就放心吧!只要是皇太孙朱允炆能当上皇帝,我吴言信就一定会忠于他,哪怕是粉身碎骨,我也不怕。”
张三丰并没有多言,而是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了翰林院,离开了金陵城。
由于翰林院的工作极其特殊的缘故,吴言信要带着家乡的妻子到南京居住,可吴言信却向翰林院的学士方孝孺恳求道:“老师,又能否给予吴言信特别照顾?因为两个妻子都没有母亲,她们来到京城,那她们的父亲就太过孤单了。”
方孝孺正色厉言:“这不行,翰林院是朝廷最重要的部门,而且你还兼任皇太孙的随身侍读,不管你有几个妻子,都要前往都城南京,我们不能破了至唐以来的不变规矩。”
没有办法,方先生对自己的确不错,若是他能帮到的,就一定会帮忙,既然他有难处,那自己也只能请假到老家,求得义父、岳父的理解和原谅,把两个妻子接来南京。若是岳父、义父舍不得,就将二人和母亲都一起接来南京居住,大不了多去租个地方。
谁知,义父李云民、岳父黄明十分通达,他们二话没说,全力支持,因而李芍红、黄少萍都要准备上都城南京。
她们也想到了叫父亲一起去南京,可李云民说自己的年岁大,都将近七旬的老人了,现在就想在东关和自己的老兄老弟们处在一起。而黄明呢,离不开他的和平书院,他虽不年轻,但也只是个未及五十的中年男子,还可以为和平的书院多做些事情。
回到邵武东关的吴言信,几天时间的假期他都安排满满的,吴言信先是来到了东郊的猴子山,给早逝的父亲敬拜、告别,他点香、插烛地祭祀道:“敬爱的父亲,您累了一辈子,也苦了一辈子,待子欣进士及第,您却不在人间,怎不叫儿撕心裂肺,悲不自胜……”
没想,那点燃上的蜡烛“噼啪”作响,吴言信早就听东关的老人说过,这噼啪作响的蜡烛水,是地下至亲流下的眼泪,是不祥的凶兆,吴言信随即又三叩三拜,而此时猴子山的上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没过多时便下起了倾盆大雨。
然而父亲吴正达的墓地,除了墓碑前的祭品之外,墓地周围的落叶都被大风吹了个没影。
吴言信本想让自己的母亲到都城南京去见见世面,可母亲尤氏却说:“我哪有闲心去见什么世面,你两个弟弟还没娶亲,加上母亲不想离开自己的故乡,你让我进京那不是去享福,而是去受罪,儿子就安心当京官,为朝廷和百姓多做好事,要牢牢记住,当官就要当清官,当好官,那害人的奸佞,贪财的谗臣,我儿要跟他们一刀两段,画清界限……”
“母亲大可放心,儿子知道要怎么做,不会给我们的吴家出糗、丢脸,一定会为我们吴家争光,为我们邵武争气。”
尤氏听后,极为满意地点了点头。
当然,齐泰和黄子澄也是带着必死的决心才上奏的,他们有股“死猪不怕热水烫”的冲劲儿,只要是把自己想说的,要说的,都一骨碌给说完了,就等着太祖皇帝判死刑。
太祖皇帝朱元璋是是耐着性子才听完了他们两个书呆子的冗长奏疏的,等俩人再无事可奏之时,朱元璋才大吼一声,让锦衣卫的指挥使蒋瓛,令锦衣厂卫将齐、黄二人推出去斩首。
“兄弟,刀下留人!”这无比响亮的声音,也只有他太祖皇帝朱元璋才能够听见。
听这浑厚有力的声音,他定是三丰真人无疑。朱元璋骤然思忖:那三丰真人每次来找洪武,皆是有着极其重大的事情需要交代,或是危险时期的力挽狂澜,那惊心动魄的鄱阳湖大战先搁置一边暂且不说,就是在灭元之战和八次的北伐,若是没有三丰真人的鼎力相助,要夺得江山都不可能,可自己又对这位大81岁的老兄弟做了些什么呢?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竟然对真人徒孙张无忌等明教之徒大肆屠杀,倘若张无忌不脱离明教,江山就未必会是自己姓朱的天下……想此,朱元璋连忙让蒋瓛和他的手下释放了齐泰和黄子澄。
“真人又会怎么有空来这都城金陵,难道是为了齐泰和黄子澄才专门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前来南京的紫禁城?”
张三丰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跟着朱元璋来到了奉天殿的御书房,朱元璋又急着问道:“真人来到南京,可是为谁求情?或是您老的亲戚,或是故人、朋友……”
“求情倒也谈不上,只是喜闻福建邵武的吴言信在高中第一甲进士之后又通过太祖的殿试,获得探花名次,而现在他又被吏部拟命为京城翰林院的编修,故而前来恭贺一番。”
“吴言信乃兄长的邵武同乡,真人又可否见示、赐教?我朱元璋也不想欠您老兄太多,若是需要,尽管开口,小弟一定办到,不过前些时间,洪武已经要求吏部拟命他为翰林院的侍读,希望他能帮到允炆。”
张三丰一听,随即大声笑道:“太祖皇帝乃真龙天子,我张君宝只是一个山野的老道,又哪里谈得上什么见示赐教?不过,杀戮太多总不算是什么好事,先前给皇上的太极八卦图,可强身健体,只要是太祖皇帝多多锻炼,就要比吃什么补药都更加有效,好上百倍。”
“真人所言寓意深刻,洪武谨记在心,坚决照办。”
张三丰转而又收起了脸上的笑容,他极其严肃地郑重说道:“其实太祖皇帝的心里比我张君宝还要更加明白,齐、黄二人的奏疏,皆是为了大明朝廷,皇太孙朱允炆的性格确如齐、黄二人所言,太过懦弱,并不适合当未来的大明皇帝,本道此次带来个铁箱子,里面藏有一些重要的物件,只可在生命遇到最危险的时候,才能将它打开,以备不时之需。”
朱元璋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地怪罪道:“三丰真人所说的最危险时候 ,可是唐代李淳风的《tuibei图》的二十八象和刘伯温在‘烧饼歌’中,的‘只恐燕子飞来’所预料的那样,燕王朱棣要以靖难为借口,起兵造反……”
张三丰转而点头微笑道:“不是老道所言,而是太祖皇帝所语,不过太祖的心思,老道明了,不管自己的百年之后会是什么样的结果,都不会影响大明朝廷的江山承袭,算了,说太多也不好,太祖已是对老道格外开恩,换作他人还不知要死去多少回。”
“兄长与他人不可同比,那些死在刀下的旧臣,皆是心怀歹意的反贼、逆臣。”
张三丰摆手、摇头道:“除了胡惟庸,也不尽都是反贼、逆臣,只是他们知道得太多,威胁到皇上的威望、尊严,故而才要惨遭杀戮,那明教的人又错在哪里?不也是与功臣有同样的问题,皇上才要他们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对于张三丰,他朱元璋即使有再多的不满和敌意,那也只能把不满、敌意藏匿心底,而不能像对待刘伯温、李善长等人一样,因为,他是个真人,来无影,去无踪,他肯给谁看,谁就能看到他的身影,听见他的声音,否则,没有人知道他处哪里,这也是当年元朝与自己争夺江山的那些诸侯最为害怕,亦最为忌惮他张三丰的地方。再者,虽然自己是大明朝皇帝,被百姓称为大明朝天子、开国皇帝,但只要是个明白人,谁都知道,什么狗屁天子,就是个普通的凡人而已,那秦始皇是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可他为了长生不死,让御医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结果只能空手而归,那不可一世的秦始皇还未及天年便死在了宫中。可我朱元璋,从小就是个放牛娃,讨过饭,当过寺庙里的挑水和尚,又何谓大明朝天子一说,虽然真人知道我很多很多的秘密,但也不能翻脸,哪怕是自己有再强大的军队,也难以撼动真人的半分寒毛。因此,朱元璋面对真人,微微笑道:“这个铁箱子,小弟会让靠得住的人来好好保管,若是真有什么不测,也可暂且抵挡一阵。”朱元璋随即让少监王钺存放隐处,并嘱咐王钺人在箱子在,而且要严守箱子的秘密,只有当太祖皇帝升遐时,才可打开铁箱子,让允炆过目,当然,若安然无事,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你王钺便要将箱子的秘密掩埋心底。
告别了朱元璋后,张君宝又随即来到了翰林院,见到吴言信,张三丰大声招呼,可奇怪的是,他吴言信能看见真人,可是翰林院的其他同人根本就不知是怎么回事。
三丰言:“本道给你的书信都看过了吧!这是天大的秘密,只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若是被他人知道,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灾难,也许本道是太过为难你吴言信了,可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历史,希望你能原谅本道……”
“可我已经告诉了黄明院长和上官伯达,他们知道后又可否给我带来不小的灾难?”吴言信的心里忐忑不安。
“黄明现在是你的岳父,伯达虽是个孩子,但他的嘴巴牢靠,本道回乡都是伯达和他的母亲帮我保密。我所说的他人,指的是朝廷官员,尤其是皇室成员和王公贵族。”
“那李朗院长呢?我听黄院长说……”
张三丰叹气道:“幸好是李朗院长没有去找当时还活在人世上的太子朱标,否则,你们的事就摊大了,人家就会把太子朱标的离奇死亡,全都套在你们的头上,那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好了,也别太求全责备,本道相信,你吴言信的今后会保守秘密。”
“真人就放心吧!只要是皇太孙朱允炆能当上皇帝,我吴言信就一定会忠于他,哪怕是粉身碎骨,我也不怕。”
张三丰并没有多言,而是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了翰林院,离开了金陵城。
由于翰林院的工作极其特殊的缘故,吴言信要带着家乡的妻子到南京居住,可吴言信却向翰林院的学士方孝孺恳求道:“老师,又能否给予吴言信特别照顾?因为两个妻子都没有母亲,她们来到京城,那她们的父亲就太过孤单了。”
方孝孺正色厉言:“这不行,翰林院是朝廷最重要的部门,而且你还兼任皇太孙的随身侍读,不管你有几个妻子,都要前往都城南京,我们不能破了至唐以来的不变规矩。”
没有办法,方先生对自己的确不错,若是他能帮到的,就一定会帮忙,既然他有难处,那自己也只能请假到老家,求得义父、岳父的理解和原谅,把两个妻子接来南京。若是岳父、义父舍不得,就将二人和母亲都一起接来南京居住,大不了多去租个地方。
谁知,义父李云民、岳父黄明十分通达,他们二话没说,全力支持,因而李芍红、黄少萍都要准备上都城南京。
她们也想到了叫父亲一起去南京,可李云民说自己的年岁大,都将近七旬的老人了,现在就想在东关和自己的老兄老弟们处在一起。而黄明呢,离不开他的和平书院,他虽不年轻,但也只是个未及五十的中年男子,还可以为和平的书院多做些事情。
回到邵武东关的吴言信,几天时间的假期他都安排满满的,吴言信先是来到了东郊的猴子山,给早逝的父亲敬拜、告别,他点香、插烛地祭祀道:“敬爱的父亲,您累了一辈子,也苦了一辈子,待子欣进士及第,您却不在人间,怎不叫儿撕心裂肺,悲不自胜……”
没想,那点燃上的蜡烛“噼啪”作响,吴言信早就听东关的老人说过,这噼啪作响的蜡烛水,是地下至亲流下的眼泪,是不祥的凶兆,吴言信随即又三叩三拜,而此时猴子山的上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没过多时便下起了倾盆大雨。
然而父亲吴正达的墓地,除了墓碑前的祭品之外,墓地周围的落叶都被大风吹了个没影。
吴言信本想让自己的母亲到都城南京去见见世面,可母亲尤氏却说:“我哪有闲心去见什么世面,你两个弟弟还没娶亲,加上母亲不想离开自己的故乡,你让我进京那不是去享福,而是去受罪,儿子就安心当京官,为朝廷和百姓多做好事,要牢牢记住,当官就要当清官,当好官,那害人的奸佞,贪财的谗臣,我儿要跟他们一刀两段,画清界限……”
“母亲大可放心,儿子知道要怎么做,不会给我们的吴家出糗、丢脸,一定会为我们吴家争光,为我们邵武争气。”
尤氏听后,极为满意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