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三)番外——历史的回想(一)
    舍生取义,还是苟且偷生?——五胡十六国时期大界之战的若干“谜题”

    贞心亮节凛冰霜,

    一死留为青史光。

    写到苻秦三烈妇,

    笔头也觉留余香!

    民国时期的演义大家蔡东藩,在他的著作《两晋演义》里,给我们呈现了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罕有其匹的特殊女子的壮烈事迹。这位十六国时期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因其独特的身份地位、人生经历、本领魄力,和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结局,在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千六百多年过去,她的身影和事迹在历史的尘烟中飘渺倏忽,其短暂的生命恰如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光芒转瞬即逝。现在,只能在《晋书》、《十六国春秋》、《资治通鉴》等官方文献,和《两晋演义》、《六朝英烈传》等演义里,在浩如烟海的文字里,发现和瞥见她的一缕芳踪。时光荏苒,抹去了她的大部分印记,只留下了廖廖简短的述说。毛皇后,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少数民族皇后,身具武功,骑射卓绝,以皇后之尊,不避刀俎,随同皇帝夫君征战沙场、最后牺牲于战阵,无愧女中英豪,作为坚守大节、宁死不屈、为国捐躯的忠贞烈士,她的身上,有着怎样的家国情怀和节操信仰?大界之战,又有着怎样难以预料和把握的可能性?这是跨越千年,那一抹血火沙场上的惊世红颜,英姿健影,留给后人的谜题!

    谜题一、毛皇后为何“蹈死不回?

    晋书房玄龄语:“僭登之后,蹈死不回。”在这里,以唐朝宰相的观点,他认为苻登这个皇帝位的获取,有些“来路不正”,毕竟他只是皇帝苻坚的远房族孙,与直系亲属血缘关系还是有些远,当时可立、可拥戴的正统皇帝子孙有很多,除哀平帝苻丕的儿子苻懿外,怎么轮也轮不到苻登这个远房族孙,是以房宰相认为苻登“僭越”了。然而“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危难之际,有德有力者承之”,这是当时拥戴苻登继位的属下和前秦很多臣子的共识。毕竟五胡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复兴前秦帝国,靠的不是温良纲常,正位名秩,而是实力与威望和影响力,当然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自然无资格竞争,那是叛逆,比如姚苌这样的原前秦臣子,忘恩负义,背叛国家,杀害君主,自立为王,从伦理上给人落了口实。不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五胡十六国的任何一位君主,想来也非华夏正统,真正的正统,正偏安于东南一隅之地,已非天下共主了。即便是后来统一了华夏的隋文帝杨坚,身上也流淌着前辈鲜卑氏的血脉。包括房宰相所效忠的太宗李世民。所以这个话题,本来就是个悖论,各有其理。

    苻登继位,以为先帝雪耻报仇,恢复秦国天下为己任,在局势极为不力的情况下,可以说殚精竭虑,连年征战,夙夜匪懈,其志甚坚,虽然时运不济,最终没能实现“反转”与复兴,身死国灭,但一直战斗到了最后一息,为前秦延续了九年的国祚。他和他的毛皇后,都为了帝国而抛头颅洒热血,马革裹尸,可谓失败的英雄。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李清照女词人的感慨。苻登的结局,与项羽有点类似,当然他远没有楚霸王那般的名气威望与轰轰烈烈,这大抵是因为苻登所起家接手的地盘、时代、天下形势,与秦末有所不同,而苻登作为氐族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继位皇帝,自然没有大汉族君王那般的引人注目与叱咤风云。

    其实,作为后宫之主,战争里本来不应该有毛皇后的身影,王朝兴衰,也绝非女子的责任与义务,可偏偏这位独一无二的皇后,像商代的妇好王后一样,不同于天下绝大多数女子,有着与生俱来的志向、勇气与本领,在男人的争霸战争事业里,当仁不让地占据了一席之地。且不论是否善终,其在王朝兴衰和战争历史里,却留下了荡气回肠的一笔,给本来充满着血腥暴力与阴暗晦涩的青史,增添了一抹淡淡的亮色。

    毛皇后为何“蹈死不回”,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笔者想来,大抵有如下几个原因——绝境,信仰,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