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二十四)番外——历史的回想(二十二)
舍生取义,还是苟且偷生?——五胡十六国时期大界之战的若干“谜题”
谜题六、“裸刑”,是否是真的?
(续前文)
(三)
第二个理由,是基于第一个因素的基础上,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态度与抉择。
后秦皇帝与前秦皇后,是这场战役当中双方地位最高的两个人。虽然皇后是女性,在这个乱世当中,女性地位是低下的,但她又有所不同。一是她并不是以性别身份来到军营和大界的,而是以一个战士、战将和统帅的身份参与到战争当中,用自己卓绝不让须眉的武功骑射身手,铁血意志与不屈的精神,真正在血火战场上做过殊死的搏杀,令军中男儿也不得不折服与敬佩的。二是作为一国女性的“魁首”与第一人,她和普通的女性、民间女子,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最终寡不敌众,力竭被擒,仍然是最“高贵”的战俘。后秦皇帝姚苌在得知皇后英勇不屈的战斗经过与战绩时,也表示了钦佩与仰慕,一开始并没有想杀害她,和用残酷的刑罚处置她,甚至想劝降并收纳她为自己的女人。
后秦皇帝姚苌,对待皇后这个最高级别、有着特殊魅力与影响力和政治意义的女俘虏,其态度是经历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的,由惊讶钦佩,到“喜欢劝诱”,承诺和许愿,在遭到皇后疾言厉色的痛斥歷骂,严词拒绝,大失脸面后,才转欣赏宽容为恼怒和气愤,虽然有点惋惜,但在情绪和矛盾已经激化的情况下,身为尊贵的皇帝和军队统帅,实在不能容忍皇后对自己恶行的无情揭露与鞭笞,作为回应和报复,既然敬酒不吃吃罚酒,那么这罚酒一定是最烈与最浓的,必须要让她受到最严厉与残酷的打击,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这种对女性极端侮辱与惨痛的处置方式,以解郁闷和耻辱!
按照一般逻辑,对待战争战俘,虽然也会虐待与轻视,打骂与欺凌,甚至杀害,但也仅此而已。情况的特殊,在于皇后不是一般的俘虏,她是极少或者说罕见地在两国两军交战的战场上被擒获的敌方女俘,又是以战士、战将和一国皇后身份从军打仗的女俘,这在战争史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由此,情况就变得十分复杂,对这样一位俘虏的处置,是有着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的。后秦皇帝姚苌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还是做了努力,力求让皇后这位女俘身上所拥有的“价值”最大化,当然,也不排除皇后的英风玉容,确实打动了这个老皇帝,使他有了“怜香惜玉”的冲动。
当然,皇帝姚苌是个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人,他并不会过多地考虑人言与舆论,伦常和道义,只要对自己有利,对他的事业和国家有用,能够满足他自身的欲望与需要的事情,纵然可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位老兄也不会瞻前顾后,犹疑不定,而是义无反顾地照做。所以,杀害天子的事他做了,掘墓鞭尸的事他做了,在盛怒之下,极尽手段侮辱皇后的事,他也不会罢手不做。可惜的是,皇后临死前的仰天大哭与向苍天的诅咒——“姚苌,汝前害天子,今辱皇后,皇天后土,岂汝容乎?!”——并没有马上兑现。
皇帝姚苌,还是个睚眦必报的人,毕竟他是皇帝,一国之君,军队统帅,怎能容忍哪怕是敌国皇后直指肚肠肺腑、一针见血的揭露与痛骂!这等于是公开揭他的短,打他的脸,让他难堪,尽管此人颜面很厚,又我行我素,并不在意旁人如何评说,但皇帝尊严、胜利者的威严,和最起码的羞耻心——他内心深处,深藏的不安与疑虑可以反映出,他对自己所作所为是何种行为,还是清楚的——决定了他必须要残酷地对皇后进行令人发指的报复,让她无法达到完名全节的速死之求。
谜题六、“裸刑”,是否是真的?
(续前文)
(三)
第二个理由,是基于第一个因素的基础上,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态度与抉择。
后秦皇帝与前秦皇后,是这场战役当中双方地位最高的两个人。虽然皇后是女性,在这个乱世当中,女性地位是低下的,但她又有所不同。一是她并不是以性别身份来到军营和大界的,而是以一个战士、战将和统帅的身份参与到战争当中,用自己卓绝不让须眉的武功骑射身手,铁血意志与不屈的精神,真正在血火战场上做过殊死的搏杀,令军中男儿也不得不折服与敬佩的。二是作为一国女性的“魁首”与第一人,她和普通的女性、民间女子,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虽然最终寡不敌众,力竭被擒,仍然是最“高贵”的战俘。后秦皇帝姚苌在得知皇后英勇不屈的战斗经过与战绩时,也表示了钦佩与仰慕,一开始并没有想杀害她,和用残酷的刑罚处置她,甚至想劝降并收纳她为自己的女人。
后秦皇帝姚苌,对待皇后这个最高级别、有着特殊魅力与影响力和政治意义的女俘虏,其态度是经历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的,由惊讶钦佩,到“喜欢劝诱”,承诺和许愿,在遭到皇后疾言厉色的痛斥歷骂,严词拒绝,大失脸面后,才转欣赏宽容为恼怒和气愤,虽然有点惋惜,但在情绪和矛盾已经激化的情况下,身为尊贵的皇帝和军队统帅,实在不能容忍皇后对自己恶行的无情揭露与鞭笞,作为回应和报复,既然敬酒不吃吃罚酒,那么这罚酒一定是最烈与最浓的,必须要让她受到最严厉与残酷的打击,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这种对女性极端侮辱与惨痛的处置方式,以解郁闷和耻辱!
按照一般逻辑,对待战争战俘,虽然也会虐待与轻视,打骂与欺凌,甚至杀害,但也仅此而已。情况的特殊,在于皇后不是一般的俘虏,她是极少或者说罕见地在两国两军交战的战场上被擒获的敌方女俘,又是以战士、战将和一国皇后身份从军打仗的女俘,这在战争史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由此,情况就变得十分复杂,对这样一位俘虏的处置,是有着重大的政治和军事意义的。后秦皇帝姚苌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还是做了努力,力求让皇后这位女俘身上所拥有的“价值”最大化,当然,也不排除皇后的英风玉容,确实打动了这个老皇帝,使他有了“怜香惜玉”的冲动。
当然,皇帝姚苌是个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的人,他并不会过多地考虑人言与舆论,伦常和道义,只要对自己有利,对他的事业和国家有用,能够满足他自身的欲望与需要的事情,纵然可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位老兄也不会瞻前顾后,犹疑不定,而是义无反顾地照做。所以,杀害天子的事他做了,掘墓鞭尸的事他做了,在盛怒之下,极尽手段侮辱皇后的事,他也不会罢手不做。可惜的是,皇后临死前的仰天大哭与向苍天的诅咒——“姚苌,汝前害天子,今辱皇后,皇天后土,岂汝容乎?!”——并没有马上兑现。
皇帝姚苌,还是个睚眦必报的人,毕竟他是皇帝,一国之君,军队统帅,怎能容忍哪怕是敌国皇后直指肚肠肺腑、一针见血的揭露与痛骂!这等于是公开揭他的短,打他的脸,让他难堪,尽管此人颜面很厚,又我行我素,并不在意旁人如何评说,但皇帝尊严、胜利者的威严,和最起码的羞耻心——他内心深处,深藏的不安与疑虑可以反映出,他对自己所作所为是何种行为,还是清楚的——决定了他必须要残酷地对皇后进行令人发指的报复,让她无法达到完名全节的速死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