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虚汗淋漓
    锦衣卫是明朝时期所特有的一种军事特务机构,为明太祖朱元璋所设立。明朝开创之初,文官集团的权力很大,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抗衡文官集团,以确保朱家江山千秋万代,朱元璋就在御用拱卫司的基础上,设立了自己直接管辖的军事特务机构——锦衣卫,其目的就是保卫皇帝和皇室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皇室和皇上私人的武装。

    锦衣卫的主要职能就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锦衣卫的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而明朝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便是毛骧。

    毛骧何许人也?他当过千户,做过检校,后来因杀倭寇非常多,被朱元璋提拔为锦衣卫指挥使。朱元璋为什么要让他来当锦衣卫的指挥使呢?因为朱元璋需要一个有胆色且心够狠的能人来帮助他完成一件件几乎是难以完成的大事、要事。

    是什么大事、要事呢?自然是稳固江山的大事、要事了。自明朝成立以来,有一件事一直萦绕在朱元璋的脑海里,让他非常害怕,那就是担心这些随他打一起下江山的功臣元勋会起事造反。为此,朱元璋想尽办法来降低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而降低概率最好的办法,无疑就是将他们除掉。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让这种不安、焦躁的情绪更是积攒到了极致,于是朱元璋开始精心安排,巧妙布局。胡惟庸死后五年,他通倭的事情终于给暴露出来了,朱元璋大喜过望,决定趁此机会将那些桀骜不驯的功臣元勋都一网打尽。于是在朱元璋的授意下,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开始动手了。

    罗织罪名,下狱用刑,私刑逼供,屈打成招,这一套流水过程,锦衣卫的毛骧相当熟练。而由于胡惟庸已死,死无对证,因此也没人出来证明这些人的清白无辜。

    于是在短短五年之内,三万多人被牵涉其中且遭到诛杀,几万人被流放疆域边陲,天涯海角,持续十年之久的胡惟庸案才终于落下了帷幕。

    而经此一役,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幸存下来的也就为数不多了,连一向号称老好人,年逾古稀的功臣太师李善长也未能幸免,被满门抄斩。但与此同时,作为整个事件的执行者,锦衣卫指挥使毛骧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朝野上下所有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朱元璋对此自然也是心知肚明,而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于是,在朝野上下的一致弹劾下,朱元璋便顺水推舟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锦衣卫指挥使毛骧的身上。就这样,毛骧替朱元璋背下了所有的黑锅,然后又被他无情地除掉。

    毛骧之死,在于他看到朱元璋毫不留情地对这些功臣元勋下手之时,却还是没有明白官场中的那一句话——“狡兔死,走狗烹”的深刻含义。本以为立下大功,接下来就能够光宗耀祖与太祖皇帝共享荣华富贵,可惜他不知道朱元璋自始至终只是需要一个凶恶的打手罢了。一个替他完成了所有脏活、累活,还要能给他背锅、顶罪的刽子手。

    而朱元璋只需要在他吸引了所有火力之后,顺势将他除掉,便能堵住天下悠悠众口,以继续维护自己的光辉形象,这不得不说朱元璋的这一招实在是太巧妙,太高明了。

    毛骧死了之后,那个锦衣卫的二把手指挥同知——蒋瓛大人就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大明朝政治舞台的最前沿,而同是指挥同知的刘焱他不但没有半点的嫉妒之心,反而乐得高兴自在,在刘焱看来,官儿有多大,风险就会有多高,他刘焱可不想为了出人头地,失去性命。可也有人说胡惟庸的通倭一案,是被刘焱发现的,他立了这么大的功劳,朱棣又为何毫无表示呢?这也让人觉得奇怪,可也有人举报,说刘焱本是东瀛人氏,只是无人当面对质。

    锦衣卫的职务众多,有:指挥使一人,正三品;指挥同知二人(南北镇抚司),从三品;指挥佥事二人,正四品;镇抚使二人,从四品……

    蒋瓛在上任之前,首先要向太祖皇帝朱元璋誓言、表忠。见蒋瓛心慌,虚汗淋漓,朱元璋极为生气地说道:“你是否认为毛骧死得冤枉,又可否不想升官,替朕分忧,为我大明朝廷贡献力量?”

    蒋瓛一听,吓得连忙跪地,慌忙回应:“皇上的提携之恩,我蒋瓛铭记在心,即便是肝脑涂地,那也要维护皇上的威严和大明朝的稳定。”

    “诶,别勉强,若是不愿意,大可吱一声,刘焱这小子是表面不想当官,其实就是一个官迷,若朕要他接任毛骧,那一定是二话不说,痛快答应。”

    蒋瓛想:自己历来就跟刘焱不和,要是让刘焱当上了锦衣卫的指挥使,那今后就没法过日子,弄不好,还要被他活活整死,人各有命,他毛骧是毛骧,我蒋瓛是蒋瓛,弄得好,我蒋瓛从此是一路发达,升官发财……”

    “怎么了?还真不想当官的呀!那就好,你蒋瓛还是原职不动,就让他刘焱来当锦衣卫的指挥使。”见蒋瓛还在思考着什么,朱元璋连忙拿话来激他。

    “皇上,我蒋瓛原先就是个无名的小太监,是您把我蒋瓛一手提拔到了锦衣卫的从三品武官指挥同知,皇上请放心,今后,您指向哪里,我蒋瓛就会打向哪里,誓死捍卫皇上的尊严和威信。”

    朱元璋一听,大声笑道:“这样做就对了,男子汉大丈夫就要有点理想斗志,整天缩手缩脚,忸怩不安,又哪有什么前途可言?”

    蒋瓛虽说连连点头,频频称是,可他的嘴里却是情不自禁地嘀咕道:“还什么男子汉大丈夫,我蒋瓛压根儿就是一个无柄的男人。”

    同样是三品的武官,可这正三品和从三品就有着天壤之别。原来都是听他毛骧在吆三喝四,稍不谨慎,出了差池就是一顿臭骂,他蒋瓛还算是不错,毛骧指挥使一般不会把失职的责任都怪罪到他蒋瓛的头上,而刘焱就完全不同,他总是要替毛骧承担当着黩职罪责,看官可别误会,莫言是他刘焱被自己的顶头上司看得更重,其实恰好相反,毛骧是想着法子要整死刘焱。可最终毛骧也害不死刘焱,因为朝廷众官员的心里皆宽敞明亮,毛骧根本就没这个权利。当毛骧要被朱元璋顶罪杀头时,他含泪向太祖皇帝推荐了自己的心腹——同乡蒋瓛。

    且说,当得知是表哥蒋瓛当上了锦衣卫的指挥使后,南京画院的文龙副院长高兴极了,他邀请了院长李朗和总务邓正平等人,可奇怪的是,他还特意地叫上了306宿舍的学员赵廉,要众人到“老酒馆”为表哥蒋瓛庆祝一番。

    大家别以为,李朗院长和文龙副院长的关系是如何肝胆,怎样铁硬,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李朗会叫文龙陪朋友喝酒,那是因为他不想得罪文龙,不是文龙有什么太大的本事,主要是他的同乡表哥蒋瓛在锦衣卫的权力太大,可擅自调动厂卫来画院捣乱,若是不与文龙近乎,还指不定画院会闹出什么事儿来。而文龙邀请李朗,则是要在同人的面前,显摆他与院长的关系紧密,若是李朗犯了事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落井下石,因为他文龙太想当这南京画院的院长了。

    待众人都坐好后,文龙动情地说道:“敬爱的李朗院长,我尊敬的同人,文某今天在这‘老酒馆’请大家吃饭,没有其他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与文某的同乡表哥蒋瓛大人见面认识,将来也好互相照应,相互关照,我估计,表哥他马上就会来到这里。”

    可让李朗、文龙和大家臆想不到的是,翰林院的编修兼皇太孙朱允炆的侍读吴言信以及文龙的同乡马腾,他们也与蒋瓛大人一起来到老酒馆。

    原来,蒋瓛的同乡马腾是礼部的郎中,而礼部与翰林院相邻,蒋瓛常常会到礼部找同乡聊天、喝茶,要是别人走进礼部那可要寻本挖源、刨根问底,而锦衣卫是皇室的特殊武装组织,因而没人自找麻烦,那与太祖皇帝共同起事打下江山的功臣们都个个被杀头,充军,而我们礼部的这些人又岂可得罪了锦衣卫的蒋瓛大人。

    这天下午蒋瓛又与马腾在喝茶、聊天,马腾拿出了一包用银纸精装的武夷山“大红袍”,而后无比高兴地大声说道:“您蒋瓛荣升锦衣卫的指挥使,我马腾今后可就要沾您的光了,以后也就没人再敢欺负我马腾。”

    蒋瓛一看茶叶的包装及色彩,就知道这“大红袍”是福建武夷山送来的贡品,这地方上贡的贵重物品,是不能随便招待客人的,要是被人给举报了,那不要杀头,也要坐牢。对此,蒋瓛一脸严肃地批评、教育道:“作为接受地方或他国贡品的朝廷官员,理应尽职尽责地保证贡品的安全保护,又岂能私自拿来招待客人?”

    马腾爽笑道:“蒋大人放心,这是仓库的处理品,像您这正三品的武官是喝不上如此贵重的大红袍,可我们今天不一样,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此时,翰林院的编修吴言信从二人的身边走了过去,马腾连忙立身,恭恭敬敬地打了声招呼。

    蒋瓛十分好奇地询问道:“他是谁?兄弟又为何这般敬畏此人?”

    马腾介绍道:“此人不简单呀,他不仅是翰林院的编修,还是皇太孙朱允炆的侍读,被方孝孺博士看得很重。”

    蒋瓛喝了口茶水后,细声询问:“他可是辛未科那个福建邵武和平书院的一甲进士探花郎?”

    “您蒋兄又是怎么知道的?”

    见同乡讶异,蒋瓛便把表弟文龙所说的画院趣事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礼部郎中马腾大人。

    马腾吐了吐舌头,诧异道:“那上官小子简直就是个人精!晚上,他文龙兄弟不是要请您蒋瓛大人喝酒吃饭的吗?到时候,我们就向李朗院长提个要求,见见他们画院的人精上官伯达。

    蒋瓛又朗笑道:“何不叫上邵武的吴大人一起去?这俗话说得好,多一个朋友,多条路,再者,我听表弟文龙说过,他上官伯达就是吴言信岳父——和平书院黄明院长的干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