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二十一)番外——历史的回想(十九)
舍生取义,还是苟且偷生?——五胡十六国时期大界之战的若干“谜题”
谜题五、“既被执,必受辱”,对此,身为俘虏的毛皇后有这个预感和认识吗?
奸雄巨滑计频出,
帝后轻敌未预筹。
舍身赴死忠义在,
贞烈美名青史留!
——笔者
两次大界之战,时隔三个月,是前后两秦经年鏖战史上里程碑式的战役,尤其是后一次战役,在整个五胡十六国时期也堪称经典的奇谋闪击战的“杰作”——这是对于后秦皇帝姚苌来讲——尽管此人人品与节操比较“糟糕”,但并不能掩盖他卓越的战略眼光,高瞻远瞩的军事头脑,对敌人心态与策略的精准分析判断,和杰出的指挥部署。在屡屡正面对战不利的情况下,姚苌出奇谋,针对敌方忽视的弱点,举全力以奇袭之,大获全胜,一举扭转了两秦战争己方一败再败的尴尬局面,此战过后,前秦受到重大打击,良好的战争态势发生急转直下的变化。尽管苻登主力并未受损,但士气军心重挫,难于恢复,在以后的战事里明显不再如以前那般声威不可遏止,拉锯战和相持不下的格局一直维持到双方的第二代君主那里才最终分出胜负。可以说,第二次大界之战,是两秦战争的分水岭,此后,前秦的优势逆转,后秦的颓势得以缓解,已经没有明显的优劣可言。
苻登最大的损失在于士气和人心,特别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要知道,一国皇后为敌人所擒获斩杀,这种败局是非常惨重的,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也属罕见。灭国另说,在主力尚存、处于进攻优势地位下的这种挫折,比前者更为惨痛与震撼。
毛皇后恪守自己的信仰与节操,在敌人重兵奇袭的情况下,仍然义无反顾地坚守自己的职责与岗位,誓死不屈,力战到底,其精神和气节为后世所称颂赞叹,特别是只要归顺投降便可保住性命,还能继续享受不错的地位与待遇,而她却为了国家夫君,为了大义,毅然舍弃生命,怒斥敌酋,慷慨就义。相比于身后的苻登第二任皇后李氏,和前朝的羊献容皇后,显然更为令人敬佩与可歌可泣!这位苻秦三烈妇当中最为悲壮殉难的皇后,把忠贞不渝、节烈守义的人生准则,演绎到了极致,令后人在读到这段历史时,不禁为其壮烈牺牲而慨叹与惋惜,敬佩与向往。毛皇后的死节,其事迹绝不亚于“君王死社稷”,和后世为国死难的任何一位须眉男儿,令无数贪生怕死、背主求荣、无节操与信念的苟活之辈黯然失色,其英名彪炳史册,与日月同辉。
关于被俘受辱,笔者想,在大界之战的当夜,和此前,作为身处战地、危险时刻存在的毛皇后来说,她应该有这个心理准备,不过在危机真正来临之前,没有那么强烈与紧迫,也没有事先考虑过应对之策,说到底,她对于自己本人的角色、政治地位、重要性,和一旦落入敌手所可能产生的不可测的敌方态度,缺乏深刻的认识与预判。这和她的年纪、阅历、性格、偏好,以及对乱世之下人心险恶、人性卑劣的认知不足,有比较大的关系。
她可能没有事先清楚地意识到,一国皇后上阵厮杀,出现于两军交战的前线,对于敌我双方都意味着什么。对于我军来讲,一位武功骑射精湛的帝国皇后从军上阵,与皇帝陛下和将士共同冲锋陷阵,杀敌作战,不避刀俎,是对全军士气的极大鼓舞与振奋,更能起到身先士卒、全民皆兵的作用和影响力,一旦战事顺利,是有“催化剂”和“强心剂”的效果的,可使军民更能勇气倍增,效死社稷。对于敌军来讲,这却是特殊的目标与针对。因为一般来讲,御驾亲征的皇帝总会在中军,是在重重保护之下,除非将敌军全军击溃,否则对于敌国皇帝的威胁,总是相对要小得多。而皇后则不同,她并不是伴驾奉君的陪同,而是以国家女性之首的身份投身战场,并负有一定的戍守与作战职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方面统帅和军中大将,而其实际地位,又比大将和统帅为高,是极其特殊的存在。这种情况,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乃至中国历代战争史上,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唯有先秦商代的王后妇好,那也是商王武丁给予了明确的授权与任命的军中女统帅。只有她们敌人,以皇(王)后的身份,行军事统帅之职。在中国历史上也还有很多可以统帅一方的女将军,但再没有一位有如此尊贵而崇高的地位。所以,她必然也成为敌人的“眼中钉”,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因为她是敌军中仅次于皇帝的存在,尽管战争让女人走开,女性地位在当时和后世,都无法和男子相提并论,但一国之皇后,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女人,她是国家的象征,是其他女子不可比拟的标志性人物。如果有机会,能够将这位仅次于皇帝的敌军中可以称得上“二号人物”的女子擒获斩杀,那是绝对的重大胜利。逞论策反劝降这位重要人物,让她反戈一击,这正是后秦皇帝姚苌所考虑纳之的重要原因,绝不会光是欣赏皇后的美色与身手。毛皇后显然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出现在军中的这种极其“要命”的,对于作战双方来说都会极为关注的事实和重要性,以及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
作为唯二的“特例”,毛皇后无她人可以借鉴与参考,她唯一能够参考和借鉴的,只有她一直在心中向往与效仿的那位前朝立下赫赫战功、为国家和夫君开疆拓土、鏖战沙场,功德圆满,为人称颂的妇好王后,她梦想和坚信,自己也能够和她一样,在这个乱世中在国家危亡之际,以自己的武功身手,为国效力,赢得荣光,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与抱负。然而,对于危险与不测,她可能并没有想得很多。
以至于在危难来临之际,毛皇后以自己恪守的信念伦常道义原则,以忠贞节烈大于生命的勇气,毅然决然地做出了慷慨赴死的决定,这并非偶然,乃是其家世出身、所受到的教育,自己的刚烈天性和坚强意志所导致,在她的认知里,没有屈膝投降、丧失气节、委身于敌苟活的概念!至于受辱,也在所不惜,既已捐生,逞虑其他!壮哉!悲哉!
谜题五、“既被执,必受辱”,对此,身为俘虏的毛皇后有这个预感和认识吗?
奸雄巨滑计频出,
帝后轻敌未预筹。
舍身赴死忠义在,
贞烈美名青史留!
——笔者
两次大界之战,时隔三个月,是前后两秦经年鏖战史上里程碑式的战役,尤其是后一次战役,在整个五胡十六国时期也堪称经典的奇谋闪击战的“杰作”——这是对于后秦皇帝姚苌来讲——尽管此人人品与节操比较“糟糕”,但并不能掩盖他卓越的战略眼光,高瞻远瞩的军事头脑,对敌人心态与策略的精准分析判断,和杰出的指挥部署。在屡屡正面对战不利的情况下,姚苌出奇谋,针对敌方忽视的弱点,举全力以奇袭之,大获全胜,一举扭转了两秦战争己方一败再败的尴尬局面,此战过后,前秦受到重大打击,良好的战争态势发生急转直下的变化。尽管苻登主力并未受损,但士气军心重挫,难于恢复,在以后的战事里明显不再如以前那般声威不可遏止,拉锯战和相持不下的格局一直维持到双方的第二代君主那里才最终分出胜负。可以说,第二次大界之战,是两秦战争的分水岭,此后,前秦的优势逆转,后秦的颓势得以缓解,已经没有明显的优劣可言。
苻登最大的损失在于士气和人心,特别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要知道,一国皇后为敌人所擒获斩杀,这种败局是非常惨重的,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也属罕见。灭国另说,在主力尚存、处于进攻优势地位下的这种挫折,比前者更为惨痛与震撼。
毛皇后恪守自己的信仰与节操,在敌人重兵奇袭的情况下,仍然义无反顾地坚守自己的职责与岗位,誓死不屈,力战到底,其精神和气节为后世所称颂赞叹,特别是只要归顺投降便可保住性命,还能继续享受不错的地位与待遇,而她却为了国家夫君,为了大义,毅然舍弃生命,怒斥敌酋,慷慨就义。相比于身后的苻登第二任皇后李氏,和前朝的羊献容皇后,显然更为令人敬佩与可歌可泣!这位苻秦三烈妇当中最为悲壮殉难的皇后,把忠贞不渝、节烈守义的人生准则,演绎到了极致,令后人在读到这段历史时,不禁为其壮烈牺牲而慨叹与惋惜,敬佩与向往。毛皇后的死节,其事迹绝不亚于“君王死社稷”,和后世为国死难的任何一位须眉男儿,令无数贪生怕死、背主求荣、无节操与信念的苟活之辈黯然失色,其英名彪炳史册,与日月同辉。
关于被俘受辱,笔者想,在大界之战的当夜,和此前,作为身处战地、危险时刻存在的毛皇后来说,她应该有这个心理准备,不过在危机真正来临之前,没有那么强烈与紧迫,也没有事先考虑过应对之策,说到底,她对于自己本人的角色、政治地位、重要性,和一旦落入敌手所可能产生的不可测的敌方态度,缺乏深刻的认识与预判。这和她的年纪、阅历、性格、偏好,以及对乱世之下人心险恶、人性卑劣的认知不足,有比较大的关系。
她可能没有事先清楚地意识到,一国皇后上阵厮杀,出现于两军交战的前线,对于敌我双方都意味着什么。对于我军来讲,一位武功骑射精湛的帝国皇后从军上阵,与皇帝陛下和将士共同冲锋陷阵,杀敌作战,不避刀俎,是对全军士气的极大鼓舞与振奋,更能起到身先士卒、全民皆兵的作用和影响力,一旦战事顺利,是有“催化剂”和“强心剂”的效果的,可使军民更能勇气倍增,效死社稷。对于敌军来讲,这却是特殊的目标与针对。因为一般来讲,御驾亲征的皇帝总会在中军,是在重重保护之下,除非将敌军全军击溃,否则对于敌国皇帝的威胁,总是相对要小得多。而皇后则不同,她并不是伴驾奉君的陪同,而是以国家女性之首的身份投身战场,并负有一定的戍守与作战职能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方面统帅和军中大将,而其实际地位,又比大将和统帅为高,是极其特殊的存在。这种情况,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乃至中国历代战争史上,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唯有先秦商代的王后妇好,那也是商王武丁给予了明确的授权与任命的军中女统帅。只有她们敌人,以皇(王)后的身份,行军事统帅之职。在中国历史上也还有很多可以统帅一方的女将军,但再没有一位有如此尊贵而崇高的地位。所以,她必然也成为敌人的“眼中钉”,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因为她是敌军中仅次于皇帝的存在,尽管战争让女人走开,女性地位在当时和后世,都无法和男子相提并论,但一国之皇后,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女人,她是国家的象征,是其他女子不可比拟的标志性人物。如果有机会,能够将这位仅次于皇帝的敌军中可以称得上“二号人物”的女子擒获斩杀,那是绝对的重大胜利。逞论策反劝降这位重要人物,让她反戈一击,这正是后秦皇帝姚苌所考虑纳之的重要原因,绝不会光是欣赏皇后的美色与身手。毛皇后显然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出现在军中的这种极其“要命”的,对于作战双方来说都会极为关注的事实和重要性,以及可能带来的重大影响。
作为唯二的“特例”,毛皇后无她人可以借鉴与参考,她唯一能够参考和借鉴的,只有她一直在心中向往与效仿的那位前朝立下赫赫战功、为国家和夫君开疆拓土、鏖战沙场,功德圆满,为人称颂的妇好王后,她梦想和坚信,自己也能够和她一样,在这个乱世中在国家危亡之际,以自己的武功身手,为国效力,赢得荣光,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与抱负。然而,对于危险与不测,她可能并没有想得很多。
以至于在危难来临之际,毛皇后以自己恪守的信念伦常道义原则,以忠贞节烈大于生命的勇气,毅然决然地做出了慷慨赴死的决定,这并非偶然,乃是其家世出身、所受到的教育,自己的刚烈天性和坚强意志所导致,在她的认知里,没有屈膝投降、丧失气节、委身于敌苟活的概念!至于受辱,也在所不惜,既已捐生,逞虑其他!壮哉!悲哉!